先推荐一个很特别的公号。这个号专门以翻译奥派当代学者霍普等人的书籍为核心内容。
号主是一个极其“好玩”的人。
因为,他很好色,天天宣称自己一夜七次。
一边翻译着世界上最优秀的经济学著作,还不忘在翻译文章上面置顶一张性感美女照,我很喜欢,真性情也。
我交朋友,就喜欢交这种人。
虽然我知道,他现在开始搞翻译工作了,就说明他怕是七夜一次了。
那张美女照, 不过是他个人某方面的一曲哀歌,意思是,没有能力了,只能看看了。
看吧看吧,有什么事情,比奥派知识更有意思的呢?
荷尔蒙终有一天要消退,但学习传播科学,一样带来成年人的智识快感。
祝他在翻译期间,夜夜七次智识高潮。
愿他的读者,每一次阅读都高潮不断。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道小学五六年级水平的应用题。
这道题,没有复杂的公式,没有高深的理论,但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关系到你每个月从工资条上消失的那笔钱,关系到你退休后是跳广场舞还是捡瓶子。
题干很简单,请听题:
一个巨大的水池,上面连着一根进水管,下面连着一根出水管。
现在,进水管的流量,因为源头的水越来越少,正在持续变小。
同时,出水管的阀门越开越大,而且连接着无数根新增的小水管,总流量正在急剧增加。
问:这个水池,如果不采取非常规手段,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底?
这个题里没有数据,但是,你先需要掌握一个基本的逻辑,谁都可以解开这道题。
紧接着,你就能理解今天我们社保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所有争议背后那个冰冷的核心。
我们绝大多数人,对社保的认知都停留在一种美好的想象中:我年轻时交钱,国家替我保管在一个叫“个人账户”的罐子里,等我老了,再连本带息地还给我。
这个想象,很美好,但它不是现实。
我们当下的养老金体系,其运行的底层逻辑,叫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但本质上,它更偏向一个“现收现付”的系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你这个月挣来的血汗钱,扣掉的那部分养老金,在经过一个象征性的账户“过账”后,几乎是立刻、马上,就打给了正在公园里打太极的张大爷、正在医院里排队的李大妈,用来支付他们这个月的退休金。
你的钱,并没有在一个写着你名字的保险柜里安静地睡大觉。它一直在流动,一直在被花掉。
这个系统,就是我们题干里的那个水池。
水池里的水:就是所谓的“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加入社保体系的人远远大于领取的人,进水大于出水时,辛辛苦苦攒下的一点家底。
进水管:就是今天所有正在工作、正在缴纳社保的“打工人”们。
出水管:就是今天所有已经退休、每月正在领取养老金的老人们。
现在,我们把中国的现实数据,代入这道数学题,看看我们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发生了什么惊人的变化。
一、越来越细的进水管
进水管的流量,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交钱的人多不多,以及每个人交的钱够不够。
很不幸,在“交钱的人多不多”这个问题上,我们正面临历史性的转折。
一个“现收现付”的养老体系,想要平稳运行,就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康的人口金字塔上——交钱的年轻人足够多,领钱的老年人相对少。
几十年前,我们是这样的。
那时候,一个家庭好几个孩子是常态,一个退休职工背后,是好几个年轻劳动力在为社保“水池”注水。
根据数据,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养老金抚养比大约是5:1。也就是说,5个在职的人,养1个退休的人。进水管粗壮有力,水池里的水很满。
现在呢?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而新生儿数量,从2016年的1786万,一路下滑到近年来的千万以下。
此消彼长之下,我们的养老金抚养比,已经悄然下降到了2.x : 1 的水平。有些老龄化严重的地区,比如东北,这个比例甚至已经接近1:1。
这意味着,在那些地方,一个年轻人交的社保,几乎要原封不动地交给一个退休老人。
水池已经没有了“蓄水”功能,彻底变成了一个“过路”管道。
我们每个人都亲身感受得到:身边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二胎的都算“英雄母亲”,三胎的更是凤毛麟角。
交钱的后备军,正在肉眼可见地减少。
这就是我们的进水管,它的管径,正在被一个叫做“人口规律”的巨大力量,无情地、不可逆转地拧细。这不是谁的错,这就是历史的进程。
二、越来越粗的出水管
如果说进水管变细是远虑,那么出水管变粗,就是近忧。
出水管的流量,同样取决于两个要素:领钱的人多不多,以及每个人领钱的时间长不长。
领钱的人数,正在爆炸式增长。
我们父母那一辈,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婴儿潮”时期出生的那批人,正迎来他们的“退休大军”。
这是一个数以亿计的庞大群体,在未来十年内,他们将如潮水般涌入“领钱”的行列。
出水管的阀门,正在被历史的车轮轰然撞开。
但比这更深远的挑战,是每个人领钱的时间——也就是我们的人均寿命。
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在建国初期制定的。
那时候,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40岁左右。一个工人能活到55岁、60岁退休,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寿。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大部分人贡献了一辈子,但领取养老金的时间非常短,甚至很多人根本活不到退休。
这套制度,在当时是可持续的。
但今天,一切都天翻地覆了。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飞跃,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了78.2岁。
一个60岁退休的男性,平均要领取18.2年的养老金。一个55岁退休的女性,更是要领取23.2年。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保体系,和另一个巨大的系统——全民医保,形成了一个强大到可怕的“正反馈闭环”。
养老金,让老人们有钱活下去。
医保,让老人们有技术活下去。
这两者的结合,催生了一场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没有硝烟的“寿命竞赛”。
在几十年前,一个70岁的老人,如果得了严重的慢性病,比如关节坏死、心脏血管堵塞,甚至癌症,多半因为经济条件和医疗技术的限制,只能“听天由命”。他的养老金领取周期,也因此而终结。
但现在呢?
膝关节磨损走不动了? 以前是忍着,现在进医院换个人工关节,医保能报销一大半。出院又能去旅游,养老金继续领。
心脏不舒服? 以前是吃点药,现在去医院做个心脏支架,医保覆盖。生命质量大大提高,养老金继续领。
得了癌症? 以前基本等于宣判死刑,现在靶向药、免疫疗法层出不穷,很多都进了医保目录。虽然昂贵,但给了患者长期生存的希望。
有些癌症变成了慢性病。
生命被延续,养老金也就必须跟着延续。
这不是在否定医学进步,医学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人类文明之光。但我们必须用冰冷的数学视角看它的客观结果:
医保系统,正在把天文数字般的社会财富,转化为老年人的“生命长度”。
而生命的每一寸延长,都意味着社保的出水管,必须流淌得更久、更远。
好了,我们再次回到这道数学题:
一个水池(社保基金),进水管(年轻人交钱)因为孩子少了而越来越细。
出水管(老年人领钱)因为退休人多、活得久、医疗猛而越来越粗,而且流起来就没完没了。
请问,这个水池的结局是什么?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中,已经给出了一个预测性的答案: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在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
“耗尽累计结余”,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这道题的答案:见底。
这个结论正确吗?其实不正确。
如果以社保资金池本身来说,早在六七年前,政府财政这根管子就伸到这个池子里来了,也就说,当下的社保资金池里的水,其实是政府财政托底的结果。
去年一年,政府财政就往养老金这个池子里注入了2.8万亿元。
还不算医保的。
如果不注入,早就见底了。
三)财政托底不是万能药
肯定有人会说,你这是杞人忧天。
你看水池见底了,国家会出手啊!我们有强大的“财政托底”能力!
说得对。这就是我们这道应用题的附加题。
当第一个水池见底后,我们从旁边另一个叫“国家财政”的超级水池里,接一根管子过来给它补水。
请问,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国家财政”这个超级水池,它自己的水管连接情况。
这个水池的进水管,是我们的各项税收。它的出水管,密密麻麻,连接着国计民生的每一个角落:
一根需要持续投入的管子,叫国防和公共安全。
一根永远填不满的管子,叫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
一根关系到未来的管子,叫教育和科技研发。
还有一根巨大的、正在急速变粗的管子,叫地方政府债务的维持和化解。
还有庞大的各种政府管理事务,需要千万级别的机关事业工作人员,还要承担大量的高额退休金支出。
当然,它还要给刚才提到的那个社会保险水池补水。
为了给社保这个水池补水,国家已经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这相当于把第二个水池里的一些“固定资产”(国企股权)拿出来,变现或者用其分红来补充第一个水池。
这确实在短期内增加了水量。但这能从根本上解决“进水小于出水”的流量问题吗?
国企的利润是有限的。财政的收入也是有限的。
当第二个水池自身的支出压力已经如此巨大时,它能无限度地为第一个水池托底吗?
所谓的“财政托底”,更像是一位家长。
看到大儿子(社保)的存钱罐空了,就从自己的钱包里掏钱给他。但这位家长自己,也背着房贷车贷,还要给二儿子(医保)交学费,钱包也并不宽裕。
他可以掏一次,掏两次,但他不可能永远把自己的钱包掏空,去填一个本身设计上就在漏水的罐子。
这只是延缓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
好了,现在我们把这道题的逻辑链条彻底理顺了:
社保的本质,是年轻人养老年人,是一个“现收现付”的代际互助系统。
因为新生儿减少,交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进水管在变细。
因为退休潮来临和人均寿命在“医保”加持下不断延长,领钱的老年人又多又久,出水管在变粗。
用小学数学就能算出,这个“收支”缺口会越来越大,水池见底是数学上的必然。
“财政托底”是重要的补救措施,但财政自身也面临巨大压力,它能“补”一时,但难以“补”一世。
理解这一切,真的只需要基础的逻辑和常识。它并不深奥,但它极其现实。
现实之处在于,要解决这道数学题,必然要有人承担代价。摆在决策者面前的,无非是几个痛苦的选项,每一样都会触动千万人的利益:
对“进水管”下手: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社保缴费率。但这会加重企业负担和打工人的生活压力。
对“出水管”下手:降低养老金的替代率,也就是让未来的养老金,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下降。通俗讲,就是“少发点”。
对“水池”本身下手:推迟法定退休年龄。这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最可能的选项。让你多交几年钱,晚领几年钱,里外里为水池续命。
你看,无论怎么选,都像是在拔牙。
争议巨大,阻力重重。这就是为什么社保改革,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头疼的“世纪难题”。
各种修修补补的手段,能解决池子问题吗?
你只要上过小学,就有答案了。
我以我九年义务教育制的数学知识认定,砸了这个池子,才是唯一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