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自由普遍有误解。最粗浅的理解,为所欲为,任何欲望都能立刻得到满足,就是那句传说中的「心想事成」。心想事成,多么美好的祝福,是祝福也是诅咒,如果任何欲望都能立刻得到满足,那么这点欲望好像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一个简单的比方,空气每天都在你周围,唾手可得,它对你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你并不会因为它的存在而有任何喜悦。好消息是,即使你当下能想到的任何欲望都能像呼吸空气一样那么容易得到满足,依然会有新的欲望生出来。不过这同时好像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只要有欲望,就会有满足与不满足,这个世界不是为谁设计的。死物有它们物理上的运行规律,动物有它们的本能,人更不用说,大家都有各自的欲望和目的,谁都不能强迫谁。所以不管是物还是人,都不能随时为某一个人的需求伺候在左右。所以人总是不满足,感觉「不自由」。这就是活着这件事让人讨厌的地方。我们想活着,活着才能有机会见识这世界;但是活着就得接受活着的任务,首先,最起码,想办法让自己活着。死后到底会怎样谁都不知道,知道的人也没机会告诉你,但是至少活着的时候,「灵魂靠肉体维持存在」这个设定谁也没有办法打破。放在货币经济的语境下,很简单,赚钱,多赚钱,钱的确可以能帮你解决很多问题,满足很多欲望,至少先有饭吃,有个地方安身。在市场经济中打拼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也因此有了诸如社畜、996、内卷之类的吐槽。但是吐槽归吐槽,这种生存方式对普通人来说已经是有史以来最容易的,是可供选择的选项最多的,市场经济也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肉眼可见地提高所有人生活水平的社会运行方式。年轻人,尤其是这个世纪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很难想象过去的人生存有多难。这么说没有倚老卖老的成分,因为本人也只是个90后,不算老。我们成长的那段时间,正是生活慢慢好起来的时候,而我们的父辈乃至更早的祖先,这片土地乃至全地球的人,自古以来就没有过过几天好日子。说句不好听但是很现实的话,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我们当中几乎所有人都没有能力生存下来,更不用说追求什么生活品质。因为在非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单个人的生存能力跟祖辈相比没有任何一丁点的进步,不信把你丢回农村种地,丢到野外去打猎,在这方面我们都是废物。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对现代人这种状态很不屑,实际上恰恰相反,我们的生活显然更像人应该有的样子,这是我们的祖辈千百年以来梦寐以求的状态。我们也并不是全无生存技能,恰恰相反,我们的生存技能更加丰富,只是更加丰富的生存技能需要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自由交换的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强调自由交换?很简单,交换就是「为别人做些什么,然后得到相应的回报」,大家分工合作,各自发挥专长,更擅长做菜的去做菜,更擅长写字的去写字,这样大家都能享受到更多数量以及更高质量的饭菜和文字。即使这样,人们还是不满足,还是觉得不自由,还是想要心想事成,欲望立刻得到满足。这是人性,是人就有时间偏好,是人就贪得无厌。我这样说我们自己不带任何贬义,如果连时间偏好都没了,连更多更高的欲望都没了,很难想象活着图个啥。但是这样去理解自由,自由的边界就是永无止境的,因为欲望本来就是无止境的。自由关乎人的行动,真正的自由应该能同时适用于所有人。这一点自由主义的伦理早已经给出答案,人的行动边界,就是他人财产权的界线,每个人的财产权都得到了保证,那么大家都是自由的。这就要求每个人为自己负责。我有权追求食物,但是没有哪家饭店有义务给我食物;我有权追求爱情,但是没有哪个姑娘/小伙有义务给我美好的爱情;我有权追求高收入,但是没有哪个老板有义务给我高收入。这里的「我有权追求」即是自由,我自己的财产权;「没有人有义务」即是自由的边界,别人的财产权。本来都是很简单的道理,写到这里猛然发现都是废话,但就是这些废话让那么多年轻人视而不见。钟薛高凭什么卖那么贵;资本家凭什么赚那么多钱;老板凭什么只给我开那么点工资;我对她那么好,她凭什么不接受我的爱情。这里每一句凭什么,包含的都是由一个「心想事成」的愿望催生的强盗逻辑,巨婴逻辑,世界不满足我的欲望,我就撒泼打滚,就要向这个世界索取。可是你都不付出,付出的也不是人家需要的,那么反过来问自己一句,你凭什么索取?推荐:让医生赚钱,对大家都好商业好美,铜臭真香最近:中美冲突根源,重磅深度长文!你真的被二舅感动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