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说垄断,第四章》
前三章:
1、《正本清源说垄断(一)互联网企业能赚取垄断利润吗?》
2、《正本清源说垄断(2)垄断到底是什么》
3、《政府垄断,也不能产生暴利》
在上一章的留言里,还是出现了一批人完全没看懂的现象。
再次强调,国企垄断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叫国企,第二个问题,叫行政管制导致的市场独占,也就是牌照式垄断。
最古老的垄断,就是欧洲皇权或领主授予民间的企业在某一行业的特许经营权,也就是只允许指定的民间企业来经营这个行业。
这里可没有国企什么事。
这些人还是把国企和垄断问题混为一谈,他们认定国企垄断一定有暴利,好,那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另外一种行政垄断。
抛开国企问题不谈,假如一个私营企业被政府授予在某一个领域市场独占的权力,那他是否会能获取暴利呢?
答案依然是不会。
比如,专利制度就是一种垄断制度。
谈专利垄断制度,就永远避不开一家企业,这家企业的名字叫美国铝业,也是反垄断法中最为著名的案例。
人类在1807年发现了铝,但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还不懂得怎么样才能提炼单质的铝。在1886年,查尔斯·霍尔发现了用电解的方式能够生产单质的铝,也就是他发明了电解铝的技术。过了三年,1889年他获取了专利。在这个专利保护下,他开办了一个企业叫美国铝业。作为市场上唯一的技术专利拥有者,这个市场由他一家独占。
如果你是老板,你是会定高价赚到暴利,还是不断降价以扩大市场呢?1889年铝的日产量只是50磅,到了1937年,也就是48年之后,铝的日产量达到了100万磅。1887年每磅铝的价格是8美元,而到了1941年,也就是54年后,价格从8美元降到了1毛5分钱一磅。你看,大家印象当中垄断者他们是提价、减产,抑制创新、减少消费者的选择。而铝业公司做的恰恰相反,增产、减价、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铝这种金属被广泛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当中去。1889年铝的价格50磅,每磅算他10美元,他一天的营业收入是500美元;
1941年铝的价格为0.15美元一磅,但他的产量起码是100万磅,那他一天的营业收入起码是15万美元。
哪怕是15万元美元的利润率只有10%,他一天也要赚一万五千美元;
而日产量只有50磅的话,哪怕利润是100%,他一天也就是赚500美元。
也就是说,美国铝业就是一家行政垄断型的企业,他没有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不停涨价,反而是在为了扩大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利益驱动下,主动的降价,在提升产能,提高利润。
他如果坚持10美元一磅的价格,那他能一天赚到15000美元吗?价格升高,需求量必定下降,如果你懂得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美国在制度了《谢尔曼法》后,就开始了对美国铝业的诉讼。从1937年开始,他们就收集各种证据,控告美国铝业公司。在四年间他们传召了155位证人,收集了1803件证据,还写下了58000多页的法庭文件,目标只有一个——控诉美国铝业公司违反反垄断法,垄断市场。最后地方法院的法官判美国铝业公司胜诉无罪。美国政府不服再上诉,结果案子到了美国最高法院那里,美国最高法院受理了政府的上诉。这个案子的核心问题是,一个企业当它在它的行业里面具有充分市场支配定位的时候,它本身是不是就属于非法的垄断?汉德法官判决说:“是的,企业在自己的行业内拥有足够强的市场支配地位,这本身就是违法的。”"当然这家公司激发了需求,开拓了金属的新用途,它让我们知道原来铝还可以这么用,但是它也从来没有停止确保自己有能力去满足它所激发出来的需求。是你告诉我们铝能够这么用的,然后你自己又亲自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就是错。"
就这样,美国铝业公司就被肢解成几家小公司。到今天美国铝业公司还存在。这个案子更为诡异之处在于,美国铝业的市场独占地位,很大部原因 是来源于美国政府的专利制度,也就是因为他拥有专利,别人才进不了这个市场。
这是史上最荒唐的判决之一了,因为企业根本不知道他到底错在哪了?
我努力生产,努力降低成本,在市场不断降价,把产品销售出去,然后我就错了?我每一个动作都是正常的,合起来怎么就变成违法了呢?
企业完全找不到自己行动的边界在哪里?只因为我产品价格便宜,市场接受的多,那我就错了?这上哪讲理去。专利下的垄断,企业也依然有降价的动力,依然无法获得所谓的暴利。推动企业扩大生产,降低价格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企业追求利润的欲望,而不是竞争。大家过于迷信企业之间竞争带来的进步,认为若在一个领域没有竞争,那么企业就一定坐享其成。其实竞争并非企业努力扩大生产的最核心动因,企业追求利润才是唯一的动因。因为利润必定来源于销售,而要销售就必定要符从消费者主权,只要是价格,就没有任何人可以操纵,消费者永远可以用脚进行投票。
只要是一个试图赚取利润的企业,那么就必定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客户数量的最大化。这个制度的本质是政府用独家特许经营权力换取技术开发者公开相应技术。
期望顺产的准妈妈们,可能多少都听说过“产钳”。而在历史上,产钳的地位更是极为重要。在20世纪初抗生素问世之前,剖宫产手术危险大,产钳助产挽救了很多生命。
正是产钳的广泛使用,奠定了产科独立发展的基础。而它的发明更是曲折,是一个家族掩藏一个多世纪的秘密。
产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古老的“产钳”尖锐、粗糙,类似于钩子,主要用于牵引死胎。18世纪中叶,可用于活胎助产的产钳被广泛应用,使得产科成为了医学的独立分支。
但事实上,早在17世纪初,产钳便被英国的钱伯纶家族发明出来,为了独享这一发明成果,这一“神秘武器”被小心翼翼地掩藏了一个多世纪。
为了让这些人交出秘密,专利制度就出现了。
你不用担心泄露秘密,我给你独家使用权力,几年后(专利最早授权时间只有五年),你赚够了,那所有人都可以生产了。
专利制度的来源,并非什么知识有产权,而是一种交换手段。
不过有趣的是,大部分人非常欣赏这种制度,认为应该奖励给创新者以垄断权力,用专利制度阻止大部分竞争者与专利持有者竞争,但他们反过来又批评垄断,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意味着什么呢?给你专利,让你独家生产,别人如果用你的技术,我就抓他,但你要独家生产形成了市场独占,我也抓你。专利垄断他不是市场形成的制度,而是由政府强权进行的一种行政垄断制度,他的执行是依靠政府强力部门和司法部门来进行的。
想想,媒体是社会的良心,代表了正义,要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媒体被奉为无冕之王。这话是谁说的?媒体!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话是谁说的?老师!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代表爱与正义,光明与希望,惩善扬恶。这话是谁说的?上帝代言人:神父!专利会带来创新发展是谁说的?是拥有专利的企业和那些个人说的。是那些靠打专利官司赚钱的律师们说的。群众是很容易被骗的。当年哥白尼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群众都觉得这个蠢货,居然说太阳是中心。教会杀人无数,愚弄群众,群众依旧对教会顶礼膜拜。教师明明只是一份职业,却可以和其他职业拥有不同的光环,居然和父亲相比了,父亲工作给孩子吃穿,老师拿钱做事,怎么是一样?随便一个小学生,都知道专利的好处是鼓励创新,保护发明者的权益,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我反复在论证一个道理,利润机制才是一个企业不断去研发、降低成本的最主要的动力机制。假设这个世界上没有政府专利制度了,难道人们就不研发了?人们创造利润的动力就因此而消失了吗?
古老的产钳的故事,不过说明在手工业时代,人们缺乏技术变现的手段,无法工业化生产的情况。换到现在,一个新技术可以分分钟完成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个产品的销售,而商业保密契约也可以在法律框架下保护他第一个生产。只要他能获取比保守秘密更多的收入,那他就会倾向于最早大规模量产,而不是把秘密藏起来。假定一些人因为没有垄断权,这些人就不会创新,这是荒唐的。共享单车没有搞成专利,不也大行其道吗?支付宝扫码支付、担保支付、都没有专利,不是一样创新出来了吗?只要有利润动机,只要能让人在创新后比不创新获得更多的价值,人们就会追求创新,创新的动力并不来源于对垄断权力的追求。亚马逊有个一键下单的专利是一个流程,老用户在之后的购买过程中无需再重复提交地址、电话等信息,只需一次点击即可完成购物。“一键下单”这么个按钮,据说能为亚马逊带来约24亿美元的收益。
亚马逊之后又去世界各地为一键下单功能申请专利,还真就成功了…如果没有专利保护这个一键下单功能,那企业会不会研发这个功能呢?当然会,因为想要让消费者体验感更好,就一定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因为这个研发能让帮我带来更好的收入。共享单车如果注册成专利,那就只有一家可以干了,这能奖励创新吗?不让注册成专利,就不会出现共享单车吗?有人说,蒸汽机早就被发明了,但是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模仿,所以在漫长的岁月中没有人利用蒸汽机改进生产效率,直到专利相关的法律出现,蒸汽机才被人类用来改进生产效率。这种弱智逻辑,简直刷新了人类智商的底线,重点这类文章居然很火。因为没有专利保护,所以明知道蒸汽机能提高生产,人们也不用,硬是忍了无数年,等有专利制度了,才开始发明创造…真相是,当瓦特有了蒸汽机的专利后,此后的几十年时间,蒸汽机技术再也没有发展过,因为任何在蒸汽机基础上的进行创新,都是侵权!直到专利保护期过后,蒸汽机技术才有了新一轮创新升级。如果了解大企业的玩法的话,你会被他们的专利玩法惊呆了。你看着他们有无数个专利,你知道大多数专利用来干什么吗?用来阻止其他人研发,他们将技术研发的各个路径上的各种专利全部买过来,你要想研发和我一样的产品,我不光不让你用我产品的技术,你可能采用的其他技术路径,我尽我所能把这些技术专利大量注册下来,这就形成了专利壁垒。你要想绕开我的专利束开展研发,那是千难万难。这样,大企业才能保持不被小企业干翻。欧美大企业经常去收购一些实验室的新专利然后束之高阁的原因就在这里。魅族手机的“轻触返回”功能超级好用,绝对碾压苹果、三星、华为…魅族的轻触返回申请了专利,别的手机都没法用,所以无论群众怎么呼唤,苹果也没有这个功能。苹果手机更绝,下载进度条、滑动解锁、手机HOME键的样子、圆角矩形屏幕、手机包装盒、专卖店的手机支架…全都是专利。大公司都有人专门负责打官司,如果没几百个版权官司,还有脸说自己是大公司?而任何行政垄断,都是阻碍创新的,但专利制度却被人们视为一种鼓励创新的工具。美国用知识产权的方式向全世界挥舞大棒,这当然有大企业的推动,有律师这个群体的推动,有权力带来的垄断利益,谁会轻易放弃呢?而美国的另一面,又是反垄断法的创始国和拆分大企业最多的国家,一边支持行政垄断的专利制度,,一边又反对市场中形成的市场独占。但利益是清晰的,全世界拥有专利最多的国家是谁?当然是美国。美国大企业不断推动美国政府在全球推动专利保护,当然有利益的动机在。这并不奇怪 ,奇怪的是,居然全世界的民众都认为是对的。最后再谈几句国企垄断问题,国企垄断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中国烟草,你要卖他的烟,可不容易,甚至办个烟证,你都要找关系,你想拿到好卖的烟,其实都是不容易的。
他只是一个行政机构,是否满足消费者的欲求,不是他的目的。
如果他天天想着多赚钱,他只有一种选择,就是迎合消费者,发展更多的代理商,提供更多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他只不过是上级领导命令下的一种行政操作,而非以利润为目标的市场行为。
《华盛顿邮报》上一篇文章批评美国邮政:“中国每向美国发送一个国际e邮宝的包裹,美国邮政总局都会损失大约1美元。美国邮政长期以来靠着联邦的补贴生存,每一年需要补贴几十亿美元。
那么中国的快递价格是怎么降下来的,美国邮政为什么价格昂贵、效率不高还巨额亏损呢?
中国快递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做,他们的目标就是赚钱,那么要在市场中赚到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升效率。
这十年来,中国快递业投资自动分拣、智能库房,物流系统,终端分拣系统,让快递业的效率不断提升,从而不断降低价格,带来的是业务量的猛增。
而美国邮政没有利润目标,没有把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那他怎么会去干这个事呢?川普上台后,猛砍美国邮政的财政投入,这时,美国邮政才提出一个计划,要投几百亿美元来升级老旧的分拣系统和库房系统。如果中国的国企,个个都想赚大钱,这就能缓解国企带来的很多问题。赚钱,不是抢钱,必须是要消费者自愿把钱交到你手上来,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以满足消费者为目标,才能扩大市场份额 ,才能增加总利润 。之所以我们看到有一些国企在竞争性市场还做的不错,因为部分国企的经理人长期稳定,并且拥有部分股权,有私有的成分,有扩大利润的激励因在其中。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应该害怕想赚钱的企业,我们最应该害怕的是不想赚钱的“企业”。把垄断国企说成了谋取暴利的企业,其实是对垄断国企最大的误解,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利润当作唯一的目标。比如美国邮政之所以会成为美国仅有的经营性国企,是因为美国人认为他们需要一个保护居民通信权的机构,他的目标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他们是政府的一部分,一个多元目标的机构的下属,而不是一个以利润为目标的企业组织,这才是根本问题。明天我们来谈另一种行政垄断模式,也就是能赚到暴利的行政垄断模式是什么?越写下去,发现三万字不够,可能要到五万字,也就是十篇左右的文章 ,明天第五篇,才讲到行政垄断中的第三个,还有被现在垄断法定义的各种垄断模式,比如托拉斯,辛迪加、价格勾结,二选一等每一个都得写一篇来说明呢,唉,系列文章开了头,就收不了尾,也是头大。如果希望我写完他,给点动力、加点油
多多转发、分享、打赏,这是纯经济学和商业理论文章,不是热点文,写起来是热点文的几倍时间和精力。![]()
![]()
![]()
![]()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