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老古。
今天,我们要聊一个极其宏大,也极其敏感的话题。
这个话题,在过去一百多年里,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塑造了数以亿计人的命运,直到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无处不在。
这个话题,就是马克思主义。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你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很多复杂的印象: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
但今天,我们不谈那些具体的政治口号。我们要像一个侦探一样,深入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最深处,去探寻它的“思想内核”,去破解它那巨大吸引力的“思想密码”。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会有如此强大的魔力?
为什么它能让无数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为之疯狂,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更重要的是,在它那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大厦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逻辑漏洞和思想陷阱?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同样需要一位顶级的思想向导。这位向导,就是奥地利学派的掌门人,经济学巨匠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米塞斯一生都在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论战。
他将用他那手术刀般锋利的逻辑,一层一层地剥开马克思主义华丽的外衣,让我们看到它最真实、也最脆弱的骨架。
马克思的天才“炼金术”
要想理解马克思,我们首先要回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19世纪中叶的德国。
那时的德国思想界,被两大“神兽”所统治,它们彼此水火不容。
这两派,一个是“唯心”的,一个是“唯物”的,按理说是完全不搭界的。
但是,年轻的马克思,做了一件极其大胆,也极其天才的事情。他像一个思想的“炼金术士”,试图把这两头神兽“杂交”,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思想混血儿”。
这个混血儿,就是“辩证唯物论”。
马克思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政治抱负:他要证明,社会主义的来临,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是像日出日落一样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要完成这个宏伟的论证,光靠传统的唯物论是不够的。
传统的唯物论,只能解释世界“是”什么,但它解释不了历史“将要”往哪里去。
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恰好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工具。
辩证法描绘了一幅历史不断前进、不断“否定之否定”、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终点的壮丽图景。
于是,马克思做了一个惊人的“思想手术”。
他说,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从“头足倒置”的状态,给“颠倒”了过来,让它用脚站立。
他把辩证法这个“灵魂”,从黑格尔唯心论的“身体”里抽了出来,强行移植到了唯物论的“身体”里。
米塞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移植手术”,从一开始就是荒谬的。
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是逻辑自洽的。
因为黑格尔认为,逻辑和现实是一回事,精神的运动就是现实的运动。
但是,你一个“唯物论者”,一个相信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的人,你凭什么先验地、不靠任何经验证据地,就断定物质世界一定会按照“正、反、合”这个神秘的公式去运动呢?
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为了给这个“唯物的辩证法”找证据,花了八年时间去研究自然科学。
结果,他找到了一些让我们今天看来啼笑皆非的“例子”。
他说,你看,一粒大麦,种到地里,它被“否定”了,长出了一棵麦禾。
麦禾成熟后,结出了更多的麦粒,然后麦禾本身枯萎了,这又是对麦禾的“否定”。
经过这“否定之否定”,我们得到了比原来多几十倍的麦粒。你看,这就是辩证法!
他还说,一只蝴蝶,也是辩证的。
虫卵孵化成毛毛虫,是对虫卵的“否定”。毛毛虫结茧变成蝴蝶,又是对毛毛虫的“否定”。
米塞斯说,这纯粹是在玩文字游戏。
你为什么非要说麦禾是麦粒的“否定”呢?
你为什么不能说,那是麦粒潜能的“实现”,是它生命的“肯定”呢?
你只是用“否定”这个词,替换了“变化”这个词而已,它没有增加任何新的知识。
这种把逻辑术语,强行套用在自然现象上的做法,除了能制造一些廉价的深刻感之外,毫无意义。
所以,米塞斯说,我们其实不必在“辩证法”这个花哨的装饰品上浪费太多时间。
因为它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里,其实只扮演了一个“门面”的角色。
真正支撑起马克思主义大厦的,是另一个,他自己独创的,听起来更“科学”、更“唯物”的核心概念。
这个概念,就是“物质生产力”。
历史的“发动机”
现在,我们终于触及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真正心脏。
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极其简洁,也极其震撼的历史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概括为一套“三层楼”的结构:
这三层楼的关系是什么?
一楼决定二楼,二楼决定三楼。
也就是说,一个时代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力”,就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这个关系,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历史,就是在这三层楼的互动中,被推动着前进的。
当一楼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觉得二楼的“生产关系”太旧了,成了它的“束缚”和“枷锁”。
这时候,一场“社会革命”就会爆发,推翻旧的二楼,建立一个新的、与一楼相适应的二楼。然后,三楼的“上层建筑”也会随之改变。
这个模型,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宏大,特别有解释力?
它似乎为我们理解整个人类历史,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科学的路线图。
但是,米塞斯对这个模型,提出了三个致命的、釜底抽薪式的追问。
追问一:那个“发动机”,是谁造的?
马克思说,“物质生产力”是历史的终极驱动力。这个“物质生产力”,具体指的就是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和机器。
好,问题来了:工具和机器,是从哪儿来的?
它们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当然不是。任何一个工具,从最原始的石斧,到最复杂的芯片,它首先,都是一个“思想”的产物。
是某个人的大脑里,先出现了一个“新点子”,一个“发明创造”的念头。这个“念头”,是一个纯粹的精神过程。
所以,马克思的唯物论,在这里绕了一个巨大的圈,又回到了原点。他声称要把一切“上层建筑”(精神现象),都还原到“物质基础”上。
但结果,他所谓的那个最根本的“物质基础”——生产工具——其源头,本身就是一个精神现象(发明创造)。
他用一个精神现象,去解释所有的精神现象。这根本就不是唯物论。
追问二:造发动机的“钱”,从哪儿来?
光有图纸和点子,还造不出机器。你还需要资本。
你需要有人省吃俭用,把资源储蓄下来,不去用于当下的消费,而是把它投资到未来的生产中去。
这个“资本积累”的过程,是任何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今天那些所谓的“不发达国家”,他们缺的不是技术图纸。互联网上什么先进技术找不到?
他们真正缺的,是资本。
而资本的积累,又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它需要一个能够保护私有财产、鼓励储蓄和投资的社会结构,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
这就导向了一个和马克思的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不是“物质生产力”(一楼)决定了“生产关系”(二楼);恰恰相反,是一个合适的“生产关系”(二楼),才使得“物质生产力”(一楼)的发展成为可能。
马克思自己,其实也承认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但一到他宣传他的唯物论学说时,他就把这一点忘得一干二净。
在他那套历史模型里,工具和机器,就像是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追问三:用发动机的“人”,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机器,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机器的使用,都以“分工”和“社会合作”为前提。
你不可能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原始部落里,去发展出复杂的机器生产。
而“分工合作”,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那么问题又来了:你怎么能用一个本身就需要“社会”作为存在前提的东西(机器),去解释“社会”的起源呢?
这在逻辑上,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所以,米塞斯总结道,马克思那套听起来无比科学的“历史唯物论”模型,在最基本的逻辑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它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漏洞。
它只是用一种教条式的、不容置疑的口吻,宣布了一个结论,却从未真正地、严谨地论证过它。
谁在操纵“阶级”?
好,就算我们暂时接受马克思那个漏洞百出的历史模型。那我们还得问下一个问题:
那个神秘的“物质生产力”,它自己没有手脚,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机制,来推动历史前进的呢?
它怎么确保人类,一定会按照它设定的路线图,走向共产主义呢?
马克思给出的答案,就是他理论体系里另一个家喻户晓的概念——阶级斗争。
他说,是人们对“阶级利益”的意识,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历史,就是不同阶级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斗争的历史。
这个解释,同样面临着致命的难题。
难题一:个人利益 . 阶级利益
马克思说,是“阶级利益”在驱动人。但问题是,凭什么一个人,会把他所属的那个“阶级”的利益,置于他自己的“个人利益”之上呢?
马克思自己也承认,工人之间是存在竞争的。
一个工人想涨工资,另一个工人可能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来抢他的饭碗。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又发明了一对概念:“有阶级意识的”无产者,和“没有阶级意识的”无产者。
前者,是先进分子;后者,是落后分子。
而社会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去“唤醒”那些落后分子的阶级意识。
你看,这又变成了一个“思想教育”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物质决定的必然过程了。
难题二:“阶级”还是“种姓”?
马克思理论最大的一个混淆,就是他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阶级”,当成了古代身份社会里的“种姓”。
在“种姓”社会里,你的身份是世袭的,是法律规定好的。
你生为奴隶,你的子子孙孙大概率也是奴隶。
不同种姓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由法律保障的利益冲突。
所有奴隶,都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的利益,那就是“废除奴隶制”。
但是,在市场经济里,情况完全不同。
所以,把市场经济社会里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比作封建社会里的“地主”和“农奴”,是一种从根本上就错误的类比。
马克思的“核心错误”
马克思为了论证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他必须证明,资本主义的运作,必然导致无产阶级越来越穷,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最终矛盾激化,革命爆发。
这个论证,建立在两个著名的“理论”之上:
这两个“理论”,就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
但事实是,这两个“理论”,都已经被历史和理论,彻底证伪了。
汽车、冰箱、电视、智能手机……这些在马克思时代连皇帝都无法想象的奢侈品,今天都成了普通工人的标配。
所以,米塞斯说,马克思的整个学说,建立在一个对资本主义运作方式的,完全扭曲的描述之上。
他看不到,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为大众生产”的体系。
正是那些服务于千百万普通消费者的“大企业”,才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工人,作为消费者,才是市场上真正的“老板”。
既然“贫困化”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的“阶级斗争必然爆发,最终导致社会主义”的整个逻辑链条,也就随之轰然倒塌。
好了我们先进行到这里。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马克思主义大厦地基上的三大裂缝:
通过这三步分析,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主义那座看起来宏伟坚固的理论大厦,其地基部分,其实充满了致命的缺陷。
但是,我们还剩下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问题没有回答。
如果马克思的理论,在逻辑和事实上都站不住脚,那它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它到底满足了人们什么样的深层心理需求?它又是用什么样的“思想诡计”,来回避所有对它的理性批评的呢?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去揭示他那个最核心、也最巧妙的发明——“意识形态”理论。
看懂了它,你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成功地让无数信徒,对一切批评之声,都拥有了“免疫力”。
我们下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