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此前文章说了一下鹤岗有公司宣布停止供暖的事,我说连持方这样的头等大事,都“菜市场”市场化了,而供热取暖这件事,逻辑和事实上也完全可以交给市场来解决。有读者有疑问,他认为换一个菜摊买菜容易,但是对于电力、燃气、供水,以及供暖来说,不可能说换就换。所以对于这样的基础设施如何市场化?如何引入竞争?如何防止垄断坐地起价?这个问题应该说提的很好,也应该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这个问题首先如果是单单从历史遗留问题的角度来看,的确不是说换就能换的。但是如果从今天现实中,只看下供暖问题的话,现在的很多新房子,其实已经做到了有很多种取暖方案可供选择了。你比如说,北方城市有的小区选择市供暖,有的小区现在就可以自己集体供暖。业主其实也有很多选择,他可以直接不用物业的供暖,可以选择在装修的时候自己安装地暖。这种地暖现在有用电的,也有用燃气的。用燃气的就是自己烧水,热水在地板下面循环给全屋供热。这些方案都是市场化提供的,成本都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很多人选择自己装地暖。我们常听到的说法是,供暖、暖气管道属于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存在自然垄断,所以市场会失灵,只能由政府、由国企来做。而现实告诉我们,技术的进步目前已经打破了这种说法,技术的进步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此类似的还有自来水, 原来饮用水也都靠自来水,后来饮水机和桶装水以及送水公司的出现,实际上也在边际上突破了原来的垄断。但是还有些问题,技术暂时无法突破的,看上去又好像是自然垄断的。比如现在,每个城市基本上就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看上去好像是管道是基础设施,铺好了就只能一家公司使用。好像是,公司多了,铺设管道多了就是浪费,就会市场失灵。但这都是传统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说辞,理论错了,最终落地的政策也就跟着错了。一个城市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实际上跟水源有很大关系,有的城市就只有一个水库,也有的地方有只划定一处水源。这些都是现实,但并不意味着只能由一家国企来供应自来水。实际上,供应过程中用到的很多设备设施,都是市场化的企业,应该大多数都是私企生产的。自来水公司自己也不造设备,他们提供的服务,本质上是整合设备和人力,把水从一处输送到另外一处。这些事,国企能做,把国企性质变为私企,私企同样能做。而且逻辑上,一家私企能做的事,两家、三家,也同样能做。只不过,唯一存在争论的是管道铺设问题,觉得从水源地到小区再到每家每户,一条管道就够了,铺多了就是浪费。这里是非常有迷惑性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bug在于,认为管道铺多了是浪费,做出这个判断的主语是谁?如果终端消费者愿意花钱,又有投资人愿意投资额外铺设管道,中间涉及路过的地面各方面的产权人也都愿意让他们挖坑埋管线,他们都不觉得是浪费,那么多埋一条管道怎么算是浪费呢?比如我说个极端一点的假设案例,城市边上有豪华的别墅区,离水库也不算远。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别墅用水当然也必须使用市供水,自来水厂提供。如果市场是开放的,没有行政禁止令,开发商就可能完全自建一套供水系统,或者说去其他水厂公司合作。如果别墅区的产权人愿意付费,他们就是需要享受高端的自来水服务,比如可以是到家直饮的那种。那么市场上的私人水厂,完全有可能在别墅和水库之间铺设一条管线实现高端供水。同样的,供电问题,发电本身没什么技术含量。小区自己发电、供电行不行?工厂不买国家电网的电,自己供电行不行?再加上,把用水定义为民生工程,更没有人敢在这上面有什么非分的发财之想了。所以从根本上说,别管什么自来水、天然气、电力供应,自然垄断的说法,都在悄悄地使用一个没有告诉你的大前提,那就是他们默认把一个城市居民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所以这不行那不行。而真实的世界的真实情况是,每个地方、每个小区的需求都不一样,完全不应该、也不能把一个城市作为整体来看待。更关键的是要理解,市场上很多创新行为,是不是存在浪费、有没有重复建设,不应该交给无关的第三方来做出一个上帝视角的判断,而是应该让产权人自己说了算。综合来看,我给这位读者朋友的回答就是,从来就不应该有什么自然垄断,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政策。很多人都被自然垄断理论所蒙蔽,而能想到这个问题,能理解我今天文章的主旨,那么在认识上就已经超越了很多人。所以,如果觉得写的还不错,欢迎点赞关注、打赏或分享。谢谢。题图:Dmitry Ilyich Levin
上一篇:特斯拉大幅降价,恐怕并不是什么成本定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