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漫天霹雳Plus
,作者漫天雪798
清华教授杨燕绥近日在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就人口老龄化问题发表了以下观点:经济进步的一个结果就是人均寿命的延长。这在工业革命前后的变化中表现得格外突出。工业革命就是经济井喷式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伴随着的结果就是人均寿命的不断增长。
18世纪,人均寿命30岁左右。英国历史学家曾经做过统计,到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条件最好的贵族阶层,平均寿命也就40岁。而到了工业革命后期的20世纪中叶,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61岁。这里做一个解释,历史学家往往喜欢用戏剧化的“革命”一词来描述发源于英国的生产力大进步,将其称为“工业革命”。它给人以很大的误导,似乎一切是在短时期内、甚至一夜之间发生的。但事实不是这样。工业革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古典经济学家发起的思想观念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先导,本身就经历了漫长过程;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工厂取代家庭手工作坊更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而是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和技术迭代的过程;而且,生产力进步的速度与分布,无论在国别还是经济领域,也极不均衡,美国的工业革命,相比于英国工业革命,相距了大约50到100年;发展过程也非常曲折,蒸蒸日上的工业革命,还又被英法之间的战争毁灭了成果,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资本,被英国王室的横征暴敛消耗一空。但即便有多重不利影响因素,工业革命的成果却显而易见。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然而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增长速度更快,所以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人类享有了更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寿命延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婴幼儿死亡率的下降。贵为安妮女王,由于生活在农业时代,生了17个孩子,只有4个活到成年,其他13个全部夭折。可见当时普通民众的孩子夭折率有多高。现在的父母,谁能承受起这样的打击?可是那时候婴儿夭折就是人类的常态。仅仅在几十年前,中国的父母会给孩子取名狗蛋、猪马牛羊,总之就是不叫人名,是因为那蕴含着恐惧,寄托着期望:阎王爷不要在他的生死簿上发现这个孩子;至今在中国的农村,孩子出生后,会送一个长命锁祝福,也是因为长命,在过去才是极其罕见的事。婴幼儿夭折率的不断下降,是营养改善、疫苗、医疗技术的发展的结果,一场瘟疫带走数万人的生命,在过去是常见的事情,但是现在也已经非常罕见。许多浪漫主义的粉丝幻想工业时代以前田园牧歌的人类生活美好图景,但那不过是他们的脑补,那个时代一点也不美好。恶疾横行、病菌丛生、食不果腹、人类与自然的生存斗争极其惨烈,对自然灾害毫无风险应对能力,平均年龄30岁,人命贱如蝼蚁。他们还指责和憎恨工业革命中的工厂制度和童工现象。可是他们从来不愿意想一想,如果没有规模化的工厂收留那些饥肠辘辘衣衫褴褛的人,他们就是死路一条;如果童工不去工厂做工,还是个死。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工厂的确条件很恶劣,但是相比于不去工厂,那仍然是生活的巨大改善。是人们主动去工厂做工,没有人强迫他们去,他们的行动选择已经证明,那是边际上的改善。那些环保主义者、浪漫主义的卢梭粉丝、反城市化的人,如果把他们放到古代的“田园牧歌”之中,他们活不过三天的。现在也有广袤的农村,他们也不会去的。所以这些人都可以列入反人类分子和骗子的行列。婴儿死亡率下降的同时,疾病诊疗技术的突飞猛进,也避免了过早的死亡。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慢性病?因为医疗技术进步了,人类可以带病生存很长时间。如果在农业时代,一般不会得现在的各种富贵性的慢性病,吃都吃不饱,血脂高不了;没等慢性病呢,人就已经先死了;死了也不知道是什么病;经济状况也支撑不了旷日持久地应对慢性病。所以慢性病的存在,本身就是经济进步的结果。只有在富裕社会,慢性病才有可能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历史事件总是多因一果。除了医疗的改善,营养水平的改善当然非常关键,更多的口粮生产、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加,给了人更加强健的体格;住房条件的改善也是重要原因,它使得人受到了更好的保护,老鼠蚊子和各种传染源被有效隔离,疾病更难流行,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也降低;机器取代手工作业也十分关键,因为它可以减少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享受更多休闲。甚至工业革命的象征钢铁工业的发展,也与人类寿命延长紧密相关。那是因为钢铁产业的进步和规模化生产,让安全的饮用水和铺设下水管道成为可能,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存的卫生条件。仅仅在一个世纪以前,饮用水和排泄物在一条河里,是常见之事;首善之区的街上,屎尿横流蚊虫乱飞病菌丛生,人不可能活得长的。以上这些决定人类寿命延长的原因,总结为一句话,就是经济进步。经济进步是资本积累的结果。人们的产出还不够消费,那就没有资本积累的可能,更没有投资于技术进步的可能。正是资本积累,使产出大于消费,于是人们可以投资于长远,提升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大的产出而不影响当下的消费,于是才有了医疗、住房、卫生等各方面的改善,所以人均寿命提高了。而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是市场经济,保障产权。如果产权朝不保夕,人们时间偏好就提高,就会倾向于消费而不是储蓄,更不会投资于长远。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结论:经济越是发达,人均寿命就越长;而经济发达的前提,是奉行市场经济,保护产权,鼓励资本积累和投资。资本,是经济进步的先决条件。这个规律可以找出无数经验数据,时间轴上的纵向对比和地域之间的差异,都可以证明。1949年之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尚不足30岁。1960年,中国的人均寿命是43.7岁。根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8.2岁,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世卫组织和世界银行数据与此基本一致。![]()
要知道,人的寿命总是有限的,那么边际上再提高一岁,都是非常困难的。从30提高到40很容易,但是从77提高到80,就非常难。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从地域上看,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均寿命远远高于经济落后地区。![]()
而我国经济中心上海的人均寿命,是84.11岁。因为上海,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就是妥妥的发达国家水平;而最低的地方却只有70左右。城市的人均寿命,比大凉山肯定高,这毫无疑问。所有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讨论,其实讨论的都不是老龄化本身,而是在说养老金危机问题。正如杨燕绥教授所说,老龄化不是问题,而是进步的表征。一个家庭,双方父母都七八十岁了,夫妻俩三四十岁,孩子十来岁,非常“老龄化”了,有谁会认为这是个问题呢?没人这样认为。大家都盼望父母长命百岁,更加“老龄化”。怎么一个家庭不是问题,扩展到一个国家,就成了问题呢?不可能的事。社保是现收现支的,现在年轻人交的,直接左手进右手出,给老年人发了,不是存在你账上等你退休了去领的。你未来能领多少养老金,不取决于你现在交了多少,而是取决于你老了的时候,还有多少年轻人往里面交以及交多少。
因为很明显,年轻人少了,老年人多了,养老金就入不敷出要破产了。所以一帮专家教授急得要死,说老龄化不得了,还皇上不急太监急地要给年轻人发补贴让他们生孩子。在他们眼里,这些孩子哪里是孩子啊,分明是票子——将来给他们发养老金的来源。
可是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大锅饭模式,是必然要走向破产的。随着老年人增多,养老金还不能降,延迟退休还不敢推,结果就是企业和年轻人养老金负担越来越重,就不愿意交了;而老年人不断地从经济中抽取资源,企业很困难年轻人要失业或者工作不好找,结果就是想交也交不起。这就是恶性循环,结果是可以预见的。要么就延迟退休,极端地讲,一直延迟到78岁,刚退休就拜拜,这样难题就化解了。每延迟退休一年,都将降低养老金的压力。要么,就通过印钞的形式发养老金,拿到的名义养老金数额可能不变甚至增长,但是实际上购买力是缩水的。但是这两条路都行不通。因为都会出乱子的闹事的。看看法国,才哪儿到哪儿啊,就闹成那样了。那怎么办?只能提高养老金缴纳比例。可是这样搞的结果,就是经济更差,更多人不交了,更发不出去了。明知道不行,但是还不得不这样搞,只能把问题不断地向后延续。反正只要现在不出事就行。只有当人们明白,养老,是家庭的事,个人的事,存钱也罢、投资也罢,买商业保险也罢,都是自己的事。回归常识了,问题才能解决。既然经济进步是人均寿命延长的原因,而经济进步的前提条件是奉行市场经济,保障产权和资本积累,那么,司马南之流整天反资本、反市场的人,其实就是盼所有人早死。那么既然司马南有这样的价值偏好,应当身体力行,自己去死,才算言行一致;而且,也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