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讲座来自著名教育家、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主题是《父母的七种角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会经历七个阶段,有不同的人生课题,相应的,父母也要完成七个不同的角色。是哪七个角色呢?父母又该怎么在这7种角色中转换?在介绍这七个角色前,贾行家老师先亮出了两个会颠覆许多人教育观的具体问题:“该不该让孩子玩手机平板?”“怎样为孩子挑学校?”我们一起来看看。你拿这个问题去问多数父母,他们都会放下被自己盘得滚烫的手机,瞪着带血丝的圆眼,义正辞严地说:“不应该。孩子就该多做题、多看书!”在重新拾起手机前,又补充一句:“实在管不了,也是越晚给越好。”我刚才是不是没总结错咱们的德行?我们不希望孩子变得和我们一样,但是又舍不得改变自己;孩子也正在暗暗发誓长大了别和我们一样,但他们又难免在这种教育里,最终和我们一样。首先是:应该给。手机是帮助孩子扩大认知半径、学习未来技能的必要工具。超乎大家意料的是,他建议比较早地主动为孩子提供手机和平板,最好是在小学三到五年级之间,也就是十岁前后。为什么?因为在这个时候,他的同伴们还没有手机,正在背着家长倒腾各自的小天才手表。你先一步主动为孩子提供手机,可以和他确立明确的使用规则。李校长建议,父母可以在孩子的生日,或是元旦这样的节日,搞一个正式发放手机的仪式,让他形成强烈的印象。你可以这样宣布:“从今天开始,你可以用手机了。但是这只手机的所有权属于妈妈或是爸爸,你只有使用权。你在使用中需要遵守规则,比如每天只在特定时段用半小时。你同意吗?”你想,孩子领先于同龄人,意外地获得了这个梦寐以求的资源,他能不同意吗?他一定会非常主动地履行这个规则。此后,父母就可以依据双方同意的规则,堂堂正正地行使所有权和监管权了。这能让孩子在自律中建立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的规则意识。这和孩子在6-12岁阶段里,家长的角色有关。李校长称之为“服务型政府”,表现为:稍微放手,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机会,帮孩子扩大认知半径,同时,也要收放有度地控制风险,明确规则。如果你不是在这个时候给他手机,拖上几年,会怎么样?比如过了12岁,孩子上初一了,情况就会彻底变了。那是下一个说起来我们就头疼阶段:青春期。那时候,他的同学先后都有了手机,他会为此和你软磨硬泡,产生激烈的吵闹,直到你妥协。你再和他去谈什么规则,他已经听不进去了,甚至会养成了一个认知:利益不是靠遵守规则换来的,是靠着无理取闹——我甚至怀疑,社会上一些喜欢用无事生非来谋求利益的人,是不是在少年时代没过好这一关?李校长还建议家长用开放的态度对待电子游戏。他问那些不许孩子碰游戏的家长:“你玩过吗?你没玩过,也不知道是好是坏,怎么就不让呢?”重要的是我们先弄清楚孩子在玩的是什么样的游戏?在那些优秀的游戏里,孩子学到的知识、被开启的智慧,可能要比在学校课堂上更多。他曾亲自带着十一盟校的校长们去体验线下剧本杀,到知名的游戏公司去参观。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常见反应是:那是选的问题吗?谁不知道最好的小学是哪几所,咱们该做的,难道不是挖空所有钱包去买学区房,或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发动关系挤进那条镀金的起跑线吗?李校长的建议是什么?非常简明,原则就是“就近入学”,也就是在孩子步行能到达的范围内。为什么?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最焦虑的事是上学迟到。如果是家长开车送,孩子是没法判断时间、路程的,在一两年的心理慌乱里,就可能留下麻烦的心理问题。所以,让孩子步行,自己掌握自己的行动很重要。我联想到心理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吉布森对空间问题的研究:儿童在6岁前后,最晚是9岁,会有一个重要的心理任务,是整合周边生活环境的感受,要从每天都走走的路程里,建立对空间的阅读能力(Spatial Legibility),如果那条路径不连贯,或者是在车上打个瞌睡就到了,就可能触发“迷失方向的焦虑”。回到李校长关于家长角色的理论。孩子一年级时,正处于3-6这个学龄前的末期,家长此时的角色,恰恰就是在很多路程上当一个导游。你一定会有疑问:那个离家最近的小学,也不是重点校啊!李校长给出的方案是:小学阶段,选择一所好学校的重要性,远远不如选到一个好班主任。在他的教育理论里,对孩子成长和学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师生关系。孩子喜欢上学习,往往是因为先喜欢上了老师,只要师生关系良好,就会激发学生的起自驱力。怎么去选一个好班任?更积极的行动是去主动地构建,父母要努力润滑班主任和孩子的关系。我知道你立即就想到了一些不上台面的小花招,咱别动那个心思,让孩子知道了也不好。我亲眼见过一件事:有位年轻正派的班主任,一个家长好几次给她塞红包,被她拒绝之后,自作聪明地往老师的手机里充了几千块话费。这位老师当面退还了现金,但是内心很气苦:她刚上班,手头没积蓄,手机运营商又不给退,那笔钱都是借来的。你说,这个家长是不是在给自己和孩子丢脸?李校长的意思是:父母要用具体的方法,去增进孩子和老师的感情互动。比如说,教孩子每天去发现老师身上的闪光点。经常问问:你发现你们老师有什么优点?不能只说“挺好的”,得说具体点,是他的说话声音很有磁性,还是她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你想让老师多表扬你家孩子,为什么不启发孩子多去赞美老师?人人都需要赞美,都会在别人的鼓励中发现自己,点燃关系。让孩子学会赞美,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是在培养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李校长为北京市十一学校制定的《行动纲领》里,就有这样一条:“管理者肩负着传递赞美的重要任务,传递赞美也是最重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怎么样?对于“手机”和“择校”这两个痛点,来自教育家的建议,是不是既澄清了错误认知,又缓解焦虑?做好这些,我们不需要去卷资源,只要改变自己就够了。我回顾李校长的那场讲座,更有启发性的收益在于建立转换角色的思维:作为父母,我们不是被固定在同一个角色、同一个位置的,我们需要随着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不断认领新的角色。1岁时,父母的养育职责很单纯,就是完成好保姆的角色。父母需要空出时间来陪孩子玩的原因是:孩子只和同年龄孩子玩是不够的,这个时期的儿童没有建立规则意识,一玩就会出现越界、犯规的情况,相互起冲突。好在,这时候的孩子也和小猫小狗一样可爱,有点儿智商又不多。家长这时候可以完全掌控和他们的游戏,保有孩子对玩的兴趣,看到他有点儿膨胀了,就让他多输几把,看出他情绪低落,就让他多赢几次。李校长说“在孩子还相信圣诞老人的时候,对你的真赢还是假输是分不清的”。有一点很关键:父母在输赢上可以让步和调节,但是在规则上不能,因为这个阶段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孩子初步建立规则意识。接下来就是3到6岁的学龄前阶段,父母的角色是导游。导游的一项职责是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这个阶段也正是开发各种潜能的关键时期。父母不要自作主张地直接拉回一台钢琴,命令他从此苦练六七年,这是很容易出问题——我对这一条实在拥护,在我看来,郎朗是天才,也是个幸存者,不能当做普通教育的榜样。我见过太多的琴童,考了一个很高的级别,却再也不想碰钢琴,也不听音乐,在成年后对付出了很多的父母满腹怨恨。李校长的建议是,让孩子在这个阶段里多尝试不同的活动、游戏、课程,测试他的爱好和专长是什么。这种开发和测试的维度,要比我们以为的丰富得多。比如,你发现孩子不喜欢打篮球,可能就觉得他不爱运动,其实他只是不喜欢对抗性的运动。很可能他对像射箭这样的强调身体控制和技术精准度的运动非常擅长、非常感兴趣。所以,北京十一学校的体育课程设计了32个模块,对有心脏病和肢体残疾的学生,也开发了康复体育。在接下来的6-12岁的小学阶段,父母该扮演的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负责提供资源,贴心服务。李校长介绍了一条阅读路径:在学龄前,孩子首先接触的是绘本,我们在和孩子一起读绘本时,很容易犯一个失误,就是看到绘本上文字简单或干脆没有字的时候,指着上面的图画随口给孩子讲故事。错在哪了呢?绘本的作用是利用图画来开启孩子的视觉想象力,让他每次在翻到那一页时,根据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经验,触发不同的想象。如果父母随口替他把故事给讲好了,就在无形中关闭了这个可能。到了6-12岁的小学阶段,孩子会开始接触“桥梁书”了。桥梁书有两个特点,一是从纯粹的图画过渡到一半图画一半文字,最后抵达纯粹的文字阅读。另一个是从童话的世界过渡到真实的世界,而这个过渡的桥梁是神话故事。这个过程一般完成于二年级下到三年级。李校长特地强调,不要一说读神话,就让孩子去读《西游记》原文,那不适合儿童,应该读改编连环画。推荐一本我心目中的必读书——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学科奠基人袁珂先生曾经为儿童专门写过一本《中国神话故事》,那既是一本轻松的儿童读物,也是中国神话学的轮廓。过了这座桥梁,孩子来到了另一头的小学高年级,进入到对真实世界的阅读,可以从“历险记”这个门类读起。同时,李校长还推荐多看高质量的纪录片,打开认知半径。在这个阶段,对于父母这个学习型政府来说,有一项职能是做好家校协同。你要是去问AI什么是家长和学校的协同,它给你的方向都是:和学校保持步调一致,制定统一规则,避免“学校教了,家里就不管”。李校长给我们的建议几乎相反,他说:父母一定要区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且学校和学校不一样,有的学校已经抓得很紧了,从早到晚让孩子刷题。学校给孩子关上了一扇呼吸的窗子,家长再回去给拉上了一道门,那还不把孩子给憋死了吗?家校协同的真正要义是:双方拥有共同目标,但是不要并肩作战。要有步调快慢,力度轻重的配合。如果学校已经抓得很严了,家里就是要相对松弛一些,给孩子放放风,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和归属。在孩子心理问题高发的当下,这个原则,请你一定认真细读。拥有共同目标,但是不要并肩作战,这也是一个服务型政府应该具备的管理智慧。下一个人生阶段,就是最让我们烦恼的青春期了,从12岁到18岁,有的孩子是剧烈燃烧的化学反应,在一年多里天天寻衅滋事,横挑鼻子竖挑眼,用一位青少年心理学者的话,“青春期父母的职责就是每天都被孩子灭,但是又不能被彻底灭掉”,真就是这么惨;还有的青春期少年是钝刀子剌肉,回避和父母交流,一拖就是好几年。如果我们还是当他们没长大,以玩伴、导游自居,随意侵入他们的自我,就会感到茫然、受挫,乃至屈辱。愤怒,唯一的开解是:我当年也这样,就当是我当年对不起他爷爷奶奶的报应吧。这不是报应,这是每个人的成长必经阶段,孩子没有能力建立理解父母的视角,我们应该调节自己的角色。李校长给的设定是“总经理助理”,需要强调的是,你这个助理伺候的还不是什么正经的总经理,他刚愎自用,喜怒无常,你得善于察言观色,伏低做小才行。比如说,你和他常说的话,就是助理伺候总经理的五句话:1、您明天有一个重要安排,不知道我在哪些方面可以帮助到您?
2、我跟您确认一下,这个任务的重点是……,预期要达到……,您看我理解得对吧?
3、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分析,这是目前的情况,您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4、您看是否有其他需要我跟进的事项?
5、针对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几种解决方案,您看哪个更合适?
这是能让青春期孩子听进父母建议的办法。你用这个方法和他说,他也会像个差劲儿的领导一样,当面嘴硬,故意表现得不理不睬,或者说“我早就知道”,但是第二天会悄悄地改了。你是不是觉得气愤,怎么我这爹妈当得这么屈辱呢?李校长回答:因为孩子在这时候正在开始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开始产生自己的目标、规划。尽管他不成熟,但是你必须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来尊重,因为他不成熟,你必须要有更多的耐心。这是教育的规律,也是生命的规律。你我都是明智的人,知道放纵自己的情绪,利用权威去违背规律,会遭到什么样的惩罚,这种惩罚不只是属于一代人。李校长还有一个建议是“找替身”。你放心,无论你自己多成功,你有多高的知识修养,你在孩子眼里也什么都不对。何况,英国有一句古代谚语“在贴身男仆眼里,世上根本没有伟人”,任何人凑近了一看都是一身毛病。不过,与此同时,青春期的孩子心里也一定有一个偶像,可能是他最喜欢的老师,也可能是亲戚中的一位长辈,也可能是某个名人,你可以把你想施加给孩子的引导和建议,设法通过这个替身传递给他。长大成人之后,父母还有两个身份需要完成。在18到25岁之间,父母的角色是银行柜员。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上了大学只知道打电话要钱,李校长回答:这就对了,如果在成年后还不能独立思考,还要事事询问父母的主意,那这个年轻人可能就废了。随着孩子成年,家长要做的是腾退出空间,让子女去发展自己的生活、情感和家庭。比如说,女儿成年后,和父母的感情太过亲密,结了婚还动不动往娘家跑,对于自己的婚姻幸福是不利的。在孩子25岁后,父母就要后撤到“亲戚”的角色里。你辛苦地把他养大成人的标志,就是他属于社会、不再属于你。那时候,你真正的家人是你的老伴儿,而他需要建立自己的家庭和人生。看到这,你会有点儿伤感,但也会为之欣慰——这漫长一路的七个角色,才是教育的真谛。你也感觉到了,李希贵校长带来的不只是教育课,也是人生的课程。我很荣幸能尽快地把它分享给你。
贾行家老师在得到App的课程《年度人文课堂》正在更新中,这门课会与你共读《庄子》《红楼梦》《金瓶梅》等经典著作,从中获得应对职场和人生难题的智慧;还会带你深度解析50位当代文化名家的思想与人生,从不同的活法,找到我们用心生活的勇气,推荐你现在加入。
👆👆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