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莆田商帮,这是中国真正唯一的最牛的地域性商帮。
有人说,潮汕人是中国的犹太人,说他们最善长经商,这话也没错,但是潮汕地区那是穷的一逼啊,和莆田那是完全没法比的。
从人均GDP来看,汕头2020年人均GDP只有4.9万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论是GDP还是人均GDP,汕头都在四个经济特区中垫底,甚至还不如粤西地级市茂名和湛江高。
也就是说,潮汕地区,其实是一个穷地方,虽然身处广东,但却是妥妥的贫困地区。
而莆田呢?
莆田GDP总量为2883亿元,人均GDP接近9万元,是汕头的接近两倍。
当然,这个不能体现出莆田的真正实力。
目前莆田籍在外经商的人员有200多万,其中在海外经商就有150多万,在国内各大城市也有将近90万,这些莆田商人分布在各行各业,每年创造的GDP保守估计至少在8000亿人民币以上。
而莆田市的人口也才300多万。
也就是说,在外经商的人都快接近当地人口的总数了,是不是太牛逼了?
医疗产业
莆田最有名的产业,当然全国人民都很熟悉,那就是民营医疗领域,也是莆田最招黑的地方。
赫赫有名的莆田系医疗,现在名声基本上臭完了,以至于他们开的医院对外都尽可能不告诉客户他们是莆田系。
莆田(中国)健康产业总会成立于2014年,拥有全国8600多家民营医院会员,会员年营业额将达2600多亿元人民币。
可以说,莆田系占据全国民营医疗市场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谈医疗,就必须谈到莆田东庄,一个曾经穷得揭不开锅的弹丸之地,自然资源匮乏,“山上只能种石头”。如今,这里却出产了中国80%的民营医院,以及数十位身家上亿的富豪。
这一切,源自一位名叫陈德良的人。
曾有民营医院老板写过这样一首诗:“刀枪棍棒出名声,琴棋书画弄寸光。十万弟子闯天下,一代宗师数德良。”
诗中所描述之人,正是陈德良。这位已过花甲之岁喜爱穿白褂的老人,在莆田人心目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据传,这个地位的由来缘于“一剂药方”。
陈德良出生于1950年12月,祖辈行医,年少时他便学了不少中医知识,不到20岁便干起赤脚医生,为乡邻解决了不少麻烦。后来,陈德良决定外出闯荡。
陈德良来到广东拜师学艺,师父将一个治疗皮肤病的祖传秘方教给了他,秘方神奇的疗效让陈德良迅速名声大振。
富起来的陈德良让东庄人很是羡慕,他们发现陈德良一天赚的钱比他们一个月赚的还多。于是,很多人想方设法向陈德良拜师学艺。
当然,赚了大钱的陈德良没有忘记他的穷乡亲们,他收了包括后来莆田医疗四大家族之首的詹国团在内的8个徒弟,并把药方无私传授出来,学成后的徒弟们又收了徒弟……队伍一下子拉了起来,再后来,整个东庄村几乎“人人皆医”。而这些徒子徒孙们,靠着陈德良带回来的那一剂药方,纷纷外出闯荡江湖。
一个药方,就这样改变了一个村镇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民营医疗行业的格局。
真正开始让莆田医帮发展起来的初始产业是什么呢?
性病。
在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上贴小广告。用最大的字将‘绝对保密’印在纸条最上方,吸引患者前来就医。
开性病门诊很简单,在临街处租个门面,买上几张桌子,罩上件白大褂就搞掂了。但利润却出奇地高,每个顾客都能带来上千元的利润。”
接着就是搞“院中院”,也就是承包科室,加上广告投放,开始了莆田医帮从游医变成坐诊的第一步。
1998年,莆田人的发展拐点正式到来。
“院中院”的发展模式以及高昂的收费被不少媒体指责,甚至还出现了记者冒充患者进行亲身体验时,原本十分健康的身体被检查出性病的“乌龙事件”。
这时,自己开医院,就成为莆田医帮的首选。
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莆田医帮四大家家族,詹国团为首的“詹家”,陈金秀旗下的“陈家”,林志忠所率领的“林家”和黄德锋领军的“黄家”这4家所创。
而这四大家族,其实都是同村关系。同村的关系让他们几乎从小就混在一起,对他们而言,亲情友情更甚于商业情。”
不过,你不要以为莆田医帮是企业管理上的菜鸟,不,虽然都是从村里出来的,但在民营企业中,少有象莆田医帮有这么丰富管理经验的。
绝大部分莆田系的医院,都是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的,老板很少界入具体事务,而莆田还有一支庞大的队伍就是有一批医院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团队。
在莆田帮所掌控的医院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奇特的景象:高层基本都来自一个家族,有着一样的姓氏,很少有外姓存在,这个姓氏就是游。游姓的高管,几乎是独占了莆田系医院的高管系统。
绝大部分莆田系,其实现在的经营都还算正规,因为他们都扎根在当地市场,如果纯靠骗,能活这么久吗?生存发展十几二十年的医院比比皆是,正规化是莆田医疗产业能做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当年魏则西事件,则是莆田系中玩偏门的那一部分人,还在玩过往的套路牌,就是承包科室,承包的还是部队医院的科室。
当然,莆田人可不止玩医疗产业这么简单。
加油站产业
每次油价变动都牵动着有车一族的神经,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民营加油站,全是三大石油巨头在在经营,中国的油价估计是多少钱一升? 可能这个价比想象的还要高。
民营加油站就像一头“鲶鱼”一样,搅动着这一滩深水,这里面唱主角的就是福建莆田人开设的加油站。
1986年初,为缓解成品油市场日益加剧的供需矛盾,在计划内平价油和高价油之外,国家允许油田和炼厂的超产部分转入市场销售,价格随行就市。这部分油作为计划外议价油进入市场后,成品油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1990年,厦门“阿碰”郑金泉在岛内开办加油站的同时,精明的莆田人也在厦门开起了他们的第一个加油站。从此,莆田人开启了进军加油站的狂飙之旅。
1992年开始,成品油零售市场开始放开,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第一批“福建派加油站”在此期间崛起。.
那时,民资进入加油站几乎没有门槛,一开始谁都可以建设运营加油站,当时物资匮乏,车辆较少,大城市的加油站也寥寥无几,经营加油站几乎没有竞争压力,但成品油批发零售差价大、利润丰厚,于是,社会各类资本纷纷进入。
上世纪90年代是民营加油站快速增长的阶段,民营加油站很快从几千座增长到1999年的7万多座。
就在这个时间段,“福建派加油站”迅速崛起,在行业内他们有另外一个标签——“莆田系”加油站。这些来自福建莆田的民营资本迅速进入全国各地等市场,当时的说法是“7个加油站中,莆田人就能占到6个,剩下一个是本地加油站”
2018年我国加油站数量已经超过10万座。其中,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的加油站分别为3.06万座、2.14万座,分别占比29%、20%;中海油、中化、中外合资等其他加油站合计约4200座,约占4%。
民营加油站约4万多座,占比47%;这其中50%以上都由福建莆田、福清人投资修建,而这其中,大部分为莆田特别是仙游人经营。
莆田“石油帮”主要由城厢区灵川人、东海人、华亭人,仙游的郊尾人、枫亭人、盖尾人以及涵江区的梧塘人、大洋人等组成。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四川、河北、广东、内蒙甚至新疆等地。
相较于莆田医院,莆田鞋这几个行业,莆田的民营加油站算是一个非常“低调”的商帮,可能他们都保持一个传统,叫做“最好的宣传就是不宣传,闷声挣大钱”。因此较难从媒介上看到某某人的具体发家史。
他们最早都是采取民间融资的方式,一般向家人或者熟人筹资,渐渐地在这个江湖生根发芽。
莆田人内部的信息流通也十分畅达,哪里有建加油站的指标,承租、转让、金额等等信息,都会在同乡之间流转。
从屡次
的被“断供”中,莆田人发现了自建和收购加油站的重要性。自建加油站需要两年时间,但长远看划算。修建一座加油站的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如果盈利特别好,两年就可以回本,正常情况下4-6年。而在地级市租赁一个加油站,每年的花费大概是230万元。莆田人此后很少再租赁加油站。
莆田仙游县的部分商人将加油站当成投资的主要项目,他们从买油到卖油、从基建到装修,每一个环节都很专业,北京立根集张志雄旗下的“中图能源”,仙游人丁明控制的“中福石油”是继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之外的民营石油企业中的领头羊。
木材产业
莆田还是全国木材商人集中地。
木材圈子里始终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
中国做木材生意最牛的,是福建人。
福建做木材生意最牛的,是莆田人。
莆田做木材生意最牛的,是忠门人——江湖人称忠门木材帮。
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它用20万人,掌控着全国80%的木材贸易。
八十年代,莆田人带着做蒸笼时累积的见识、人脉和资源,来到了东北,开始了他们的木材生意。
他们翻遍了大小兴安岭的沟沟坎坎。东到牡丹江,西到满洲里,北到漠河,处处都能听到他们发声独特的莆田口音。
莆田人通过市场化运作,把东北的桦木、落叶松源源不断德运到北京、上海等基建搞得红红火火的大城市,赚到了第一桶金。
九十年代,国家提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要求,东北、西南转眼间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区。这无疑给了当时的木材市场一记重锤。
当别的木材商还在哀嚎,想着退出的的时候,莆田人却把目光看向了国外。
东北不让砍,那就去俄罗斯;西南不让砍,那就去东南亚。
在俄罗斯和东南亚,莆田人买断山地和森林,砍伐后把木材拉回国内,继续讲述着财富神话。
如今,莆田人的木材生意早已不再局限于亚洲,已经迈向了全球。
在北美、非洲、欧洲、南美等地区,可以说但凡有森林出木材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
厉害的地方还不止于此,打通上下游原材料供应和销售之后,聪明的莆田人把木材的价值挖掘到最大。木材原材料值钱,但如果把木材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莆田人从俄罗斯进口的大多是水曲柳这种普通的建筑木材,而从东南亚、非洲等地进口的则是红木这类的名贵木材。红木可以打成家具,也可以雕刻成精细的工艺品木雕,莆田因此还获得了“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称号。
红木的成材往往要五六百年,面临着严重的枯竭,几乎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加上费时费力的人工手艺成本,红木摇身一变,身价数倍往上翻,而且越来越贵,甚至有人会专门买来当作奢侈品甚至金融产品,等着升值。
据说,包轮船几千块钱一吨运回国内的红木,打成家具后能卖几万甚至几十万一套,价格涨幅高达10倍、100倍,暴利程度可想而知。
就这样,全产业链为莆田木材生意带来巨大利润,当地人曾做过一个比喻,“一根木头胜过一条黄金”。
到如今,莆田人大约占据了全国80%的木材市场,莆田木材商并掌控全球70%红木原材料,堪称“木材帝国”绝不夸张。
珠宝业
莆田人还一个行业,全国第一,那就是珠宝业。
据统计,有15万莆商从事金银珠宝行业,2万多家终端零售店遍布全国,3千多亿元年销售额,占全国终端零售市场超50%。
事实上,全国投身珠宝生意的莆田人,有的说30万,有的说50万;这些人,或扎根本土,做首饰加工,一个小镇就有100多家珠宝企业;或走南闯北,要么投资开店,要么倒卖批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大小小的珠宝店,八九不离十,都有莆田人在“折腾”。
10个珠宝商,8个莆田人。在媒体的描述中,莆田既有“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中国银饰之乡”等行业名片,也有“产值年超100亿元”“从业人员12万”“珠宝企业近2万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年用白银400吨,约占全国总量的50%”“黄金加工年产值40亿元”等数字亮点,还有“从北面的黑龙江到南面的广东,从东面的福建到西面的新疆,都活跃着莆田珠宝商人的身影”这样的感性表达。
在荔城区北高镇埕头村,有个民间黄金珠宝博物馆,馆内展示着各种照片资料和打金器具,呈现近代北高黄金珠宝商从走街串巷到驻点加工、从小作坊生产到品牌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北高是莆田黄金珠宝的发源地,该镇目前有7万多人从事这个行当,占全镇就业人数的70%以上。北高人的企业注册了73个黄金珠宝品牌商标,其中,中华老字号1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华金银珠宝名牌3个。2014年,北高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黄金珠宝首饰之乡”称号。
以镇为单位,形成彼此不同的支柱性产业,是莆田系的鲜明特色。和东庄镇的医疗、忠门镇的木材不同,北高镇以珠宝业为重,相邻的几个村,纵横交错,沾亲带故,涉猎黄金、银饰、翡翠等领域。尤其是美兰村,已经“全民皆商”。2000户的村子,在全国开的珠宝店总共超过2000家。
开店成为莆田珠宝商人占领市场、集聚财富的主要手段。凭借前期的原始资本积累,莆商的珠宝店四处开花。莆田人开店很少会受到资金的限制,倘若一个人资金不足,他们往往会选择多人合伙开店。这种聚合家族内部资源合伙开店的模式,由于内部信息沟通及时、交流效率更高,同时在产品和经营模式上可以快速复制,效果事半功倍。
莆田人开店追求“量入为出”,几乎不从银行贷款,而是依靠自有资金或朋友拆借进行。随着市场逐步开放以及金价上涨,一家店往往投入半年即可回本,最终形成了“滚雪球”效应。
结语
讲了这么多莆田,是吹捧莆田商人吗?倒也不是。我真正想讲的是,这些莆田商人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出身农村,但却可以在生意场上叱咤风云。
中国的经济是由教育带动起来的吗?其实不然,企业家精神与教育没有太大的关系,哪怕是李嘉诚,也是14岁就出来工作,这是潮商和莆商的共同特点,大量的普通人往往没有什么学历,而是早早出来经商。
莆田只不过是中国商帮的一个代表地区,类似的地方还有湖南新化的打印产业,全国八成的打印店是他们开的。江西鄱阳的旅馆产业,义乌的小商品,薛埠淘宝村等等。
中国传统的家族关系,形成人带人,传帮带的商业传承关系,还形成民间互助的金融系统,让生意越做越大。
他们的学习能力超级强大,我见过不少莆田系老板和高管,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经营管理上的水平和见识,却让我甘拜下风。
学校教育,是不可能教出这种人才的,这些地方能批量产出人才,是在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的学校在教出一群什么人呢?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学校教出来的人,出来就是问有没有五险一金,能不能不加班,少有能真正走向市场,自我负责的精英。
为什么这些商帮家族就能大批量的培训商业人才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啊。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