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他是如何改变中国
漫天霾
漫天霾
微信号
lblmlsy4
功能介绍
通俗经济学
发表于
收录于合集
以下文章来源于菁城子
,作者陈兴杰
菁城子
.
理解市场经济,守护自由繁荣。
1
2009年4月,已离任多年的长者回到他曾工作过的国机二院,和从前的老同事、老部下座谈。谈及他到北京以后的十多年工作,长者做了简单的概括:
到了北京十几年,我也没有干别的,大概三件事。第一个,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个,把邓小平理论写入了党章;第三个就是“三个代表”…
这就是著名的“国机二院讲话”。长者主政十多年,经历大风大浪,做了很多大事。他自己只挑出三件事情一说,可见他也意识到这几件事的分量。
十多年前我刚上网就知道有这梗,这段话也耳熟能详,只是没有太深琢磨。随着阅历深入,我意识到这举重若轻“微小的工作”,尤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何等的重大。
2
改革开放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重大的经济变革。毫无疑问,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开启者和奠基人。长者在关键历史阶段,确保中国这艘航船,在转型中克服逆流,驶入正确航道。
要了解长者所起的作用,得对当时的历史和环境有所了解。
改革开放初期,相当长时间内,党内并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邓小平只是深刻知道,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工作。
至于经济怎么做,党内各执一词,没有定论。邓小平主张不争论,先干再说,为此有两个著名的比喻,一是黑猫白猫,二是摸着石头过河。
具体到探索是两方向:一是放权地方改革,鼓励探索,对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并推广经验。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再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二是逐步开放沿海。从最早的经济特区,到14个港口城市,兴办经济开发区,开发浦东。
今天回过头看,产权落实,市场开放,让企业家而非政府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市场化。可在理论层面,进展却不大,党内高层对于市场的认识,始终非常模糊。
邓小平是实干家,他有很好的直觉和方向感,却不醉心于理论阐述。“好辩”之风尤在,理论争吵会耽误时间,使人心浮散,“不争论”确是明智的做法。
其实邓小平也说过几次“市场”。1979年底,邓小平会见美国学者弗兰克·吉布尼等人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算得上石破天惊。
1981年,党内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再次提到:
“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相对铁板一块的计划经济理论,“市场”在党内文件有一席之地,实属难能可贵。这时候的计划经济还是毫无置疑的主体。次年的十二大报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确定为经济改革的原则。
沿着这样的政策走下去,中国的改革开放能走多远呢?不太好说。大概率会像赫鲁晓夫时代。当时苏联的经济气候宽松,莫斯科街头也出现熙熙攘攘的小摊贩,他们被认为是对计划经济的有益补充。一阵寒风吹过,这些东西会被一扫而空。
反对的声音一直就没有停止。党内理论家认为,社会主义对应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掺入市场经济,是经济领域的“和平演变”。争论持续多年,邓小平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确保争论只是争论,基本不影响改革。
1989年,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内外环境动荡,东欧阵营几乎一夜间瓦解,苏联也面临改革危机。党内保守人士气势很足,对改革开放的抨击达到高潮。长者临危受命,突然就到了北京,成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3
针对人们关心的改革前途,长者讲了几句话: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全面执行,一以贯之”,很短时间内稳住人心。他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的。
很多人认为: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前途迷茫,才有1992年小平南巡,以及那句著名的“谁不改革,谁就下台”。看起来暗指当时领导人改革不坚定。
我看了很多材料,发现指向长者的批评并不正确。1991的改革争论,长者明确站在“皇甫平”为代表的上海媒体这一边,支持改革开放。
他大量阅读经济学书籍,除了传统的马列著作,还包括西方经济学理论。1991年8月,长者召集一批经济专家,举行11次座谈会。长者本人参加了全部座谈会,并参与交流。
参会者回忆,长者提出,会议室不要布置铭牌,大家进去就自己选座位,发言也不要按照固定顺序,谁有话就发言。长者本人没有长篇讲话,但有许多现场点评,其包括“政府该管到什么地步”的探讨。
座谈会的参加者,支持和反对市场化改革的人都有。在长者的支持下,支持市场化改革的人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有吴敬琏、周小川、林毅夫、郭树清这些后来声名显赫的学者。吴敬琏发挥了很大作用,他言必称市场,因此得了“吴市场”的外号。
11场座谈会,既是党内经济思想的争论,也是为即将召开的十四大做准备。这些都是邓小平92南巡以前的事情。如果长者不支持市场化改革,怎么会举行这样一场座谈会呢?
长者举行的经济学家座谈会,很重要的话题是:中国将确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在这期间,答案基本浮出了水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关诠释也有了: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是市场是有国家宏观调控而不是放任自流。这个理论框架下,已经没有计划经济的位置。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方向其实很明确,就是市场化(只是理论话语未清晰)。他以自己的影响力,向党内传递明确信号,不许走回头路。这是警告保守派,也是鼓励改革者前行。最明确的改革者,正是在准备十四大的长者。
1992年的很长时间,长者忙于宣讲小平的南方讲话精神,在党内会议征询意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开始只是定调,经过反复商讨,到1992年6月,才最终确定名称。
4
1992年秋天,十四大召开。这是长者第一次主持党内规格最高,国内外影响力最大的会议。十四大报告的开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它宣告“摸石头”的结束——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就是市场化。88岁的邓小平也在看电视,他对十四大报告很满意:“讲得不错,我要为这个报告鼓掌。”
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历经十多年探索和斗争,直到1992年,才摆脱“姓资姓社”的纠缠,以及重回计划经济的噩梦。
邓小平毫无疑问是开拓者和掌舵者。长者继承邓小平的事业,抵御回头逆流,克服许多困难,把握住改革的方向。他不愧是邓小平的接班人。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推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是著名的“50条”,是一个顶层设计文件,成为后来多年的改革指南。我们谈的许多话语,“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从这里开始。
1997年邓小平去世,长者是公认的第三代集体领导核心,继续深入改革。最重大的事件,当属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为完成这一目标,中国深入国有企改革,清理许多陈旧的法律法规,打造了相对开放的投资环境。这些都遗惠深远。
中国制造业对接到世界经济体系,每年以超过10个点的速度增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5
长者于2002年离开领导岗位,2004年完全退休。他主政的十多年,内政外交成果丰硕,为新千年中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批评者指出1990年代的不足(例如计生政策和农业税),这些诚然存在,却是历史的产物。要求领导者所做一切都超出时代,未免失之于苛。
事实上,长者的主要政绩,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他决定性地将中国带进市场经济。此前鬼魅般缠绕的计划经济,彻底成了贬义词。“市场经济很好,计划经济糟糕”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后世最宝贵的观念财富。
最近十年,中国很多网民对长者的认识和感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早是揶揄,后来被其个人魅力折服,再到后来是喜爱和感激。
他逝世后,这种感情又上升为崇敬。长者是邓小平以后旗帜性的改革家、政治家、外交家。这种地位评价,只有离得越远,才看得越清。
长者的功绩彪炳史册,他将永垂不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