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我说人应该读一读经济学,但是经济学也有很多“门派”,总有一些劣质产品混杂其中浪费你的时间。今天来说说怎样判断你看到的经济学靠不靠谱。
有一条很简单的标准,这个标准来自张是之老师搞的一门课程,精读米塞斯的《人的行动》,当时最后一节回顾全书,张祥海老师起名叫“有人的经济学和没有人的经济学”。我认为这是一句非常牛逼的概括,就在这里借用一下。
判断你看到的经济学靠不靠谱,你就看看人在这里面是不是主角。如果是以人为主,那么它可能是靠谱的;如果人只是配角、边角料、实现其他什么客观目标的工具,甚至压根儿就没有人,那么你学到的这个理论百分百是个野鸡理论。
你别管它包装是不是华丽,用词是不是高深莫测看不懂,是不是名牌大学经济系的教材,只要不是从人出发,以人为主角,再响亮的名号都不能掩盖它野鸡理论的事实。
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行动,研究人如何克服永远不可避免的稀缺,实现自身的福祉。
所以当他们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时候,你就要警惕,因为这里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劳动。当有人告诉你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一个必然的终极形态的时候,你也要警惕,因为这里的主角不是人,而是社会。
还有一些同样具有迷惑性的理论。有人假设人是理智的,总是试图使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假设叫做理性人假设,以此为起点展开分析。看似没啥毛病对吧?但是他们完全无视了人的本来面目,人的本来面目要比“理性人”复杂得多,人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利益。理性人假设把本来拥有自由意志和多样价值观的活生生的人统一切割成了追求金钱的机器人。
发展到更离谱的程度就是数理经济学,他们已经完全把人抛开,用各种消费指数、物价指数、均衡分析、甚至建模分析、甚至用上微分积分来代表经济体的运行状况。你能想象人的价值取舍被微积分吗?不少人被误导以为这就是经济学,但是这里面的人已经完全沦为了边角料,人的喜怒哀乐、自由意志、主观价值全都不存在,成了为经济统计贡献数据的材料。
与之相比,有人的经济学是什么样的?你可以直接说奥派,这样表达比较简单省事,也基本没错,但是我还是觉得有必要简单展开一下。
人是复杂的动物,但是涉及到人的有意识的行动,有一些特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如人的行动有目的,人会根据自己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去行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价值是主观的,价值不能量化用数字计量,价值也不能在人际间比较。每一条都是无法反驳的公理。如果经济学以这些公理为起点展开推理,那么后面的结论大概率是靠谱的,期间需要保证的是推理过程符合逻辑。
本文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准备写一个付费系列整理一下我理解的经济学,督促自己同时也希望写一些有内容的东西出来。同时还要重启经济学的读书写作活动,不知道多少人有兴趣。
总之我们所谓的靠谱的经济学,无非就是把人当人。人的目的的达成、价值的实现、追求由自己定义的幸福,本身就是自身行动的意义所在。人的行动、互动,形成了社会,因此再发达的社会,最终还是要以人的价值为出发点。脱离了人的经济体、社会、世间万物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切意义都是人为它们赋予的。
脱离了人的经济学同样没有意义,但是那些没有人的经济学也很善于伪装。他们把片面的、机械的、数字的“人”的特征混淆到人身上,告诉你这就是人;把他们编造的夹带私货的意义、目的、宏大叙事强加到你身上,告诉你这就是你的目的,这就是你存在的意义。人的尊严被这些理论践踏,自由、个性、正义,被它们打折、扭曲、成为笑话。
面对这些别有用心的冒牌货,没有别的办法,唯有独立思考,保持警惕。
——————
推荐:
现在微信公众号引入算法推荐,喜欢本号的朋友可以把我设为星标以免错过最新内容,没关注的朋友可以点下面的标签关注一下,相信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