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抗原试剂极端紧缺,甚至连有退热功能的药物,都出现抢购现象。有的人囤积了不少,囤积了的,不见得有用;需要用的人,却根本就买不到。
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
首先就是前期的严格管制。
三年来,连克感敏都不让卖,更别说其他药物了。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有病的患者家里也没有药物储备,而药企、药店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无法实现销售,就停止了生产,那么这些药企要么产能直线下降,要么直接倒闭。
而生产的恢复需要时间,机器重开也不是拉线开关那样简单地说开就能开,有些企业要转产,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放开后感染量剧增,当然就没法满足暴增的需求。
严格清零之下,大部分人也降低了风险意识,认为反正一切都有国家管着,放弃了审慎生活的基本原则,现在突然要自我负责,必然引发恐慌和抢购潮。假若一开始就实行科学的策略,小病在家治,大病上医院,人们必然为未来做好准备,不至于出现如此陡峭的需求上升问题。
其次,雪上加霜的价格管制。
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是最基础的经济学定律。事实上这个定律已经是人们的常识,谁都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然而有些人就是认为自己能耐大,可以通过一纸命令将价格降下来,他们完全无视古典经济学的教导,认为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决心和力量,就能违逆亘古不变的经济学定律行事。
各地都在严查药物涨价问题,动辄适用顶格处罚,导致的结果就是没人愿意生产和销售了,短缺的进一步加剧。
最近连翘、板蓝根价格高幅上涨,从过去的110元/公斤,连翘上涨到了将近400元每公斤;板蓝根价格从8.5元每公斤上涨到25元每公斤。是种连翘和板蓝根的老农单方定价让它涨起来的吗?
并不是。
是生产药物的企业发现最近消费者对连花清瘟、板蓝根颗粒的需求非常迫切,愿意出高价购买。因此在这个高价预期的基础上,企业竞相向种连翘的农民开出高价。那么农民当然谁出价高就卖给谁,于是连翘价格就高了。
同样道理,是消费者现在愿意付出高价竞买布洛芬,于是推高了布洛芬的价格,并且由此推高了生产布洛芬所用的所有要素的价格。
可以看到,价格的传导机制是一个“反向”的过程:是终端消费品的预期价格,决定了生产它的中间产品的价格;这些中间产品的价格,又决定了原材料的价格。用经济学的术语讲,是低阶财货(可以直接享用的商品)的价格决定了高阶财货(不能直接享用的中间品和原材料)的价格,也即,是消费品的价格,决定了生产它的资本品的价格。
现在,你一直管制药品价格,但是上游用于生产它的资本品价格已经上涨了,你不让涨价,企业就赔钱,那就不生产了,谁都买不到了。这个价格机制再传导下去,结果就是用来生产药品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也涨不上来,所以上游生产也就受限了,想要大规模生产,条件也不具备了。
再次,在需求端,杀死价格的结果是少部分人囤积,大部分人一药难求。
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价格不光有效地传递市场信息,协调生产,更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识别和筛选出最迫切的需求者。
衡量一种商品是不是短缺的直接依据是什么?就是价格。在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市场经济没有短缺,只有价格。你会说LV包包短缺吗?并不会。它定这个价格,就是为了筛选出最需要它的人:有钱人,或者需要用它表达什么的人。
现在大面积感染,需求异常迫切,如果在一个正常的自由市场上,价格必然会、也应当成倍成倍上涨,这是市场自发调整的过程。
不要误会,只有让价格自然上涨到它应有的幅度,才能保证最需要药物的人买到药。
巨幅上涨的价格本来就会将那些不愿付出高价的人排除在外;它同时向大众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这个资源目前非常稀缺,这时候,那些需求并不紧迫的人,就会减少和推迟购买。而需求最紧迫的人,就可以买到药。谁愿意出高价,这个真实的行动就表明谁的需求最迫切,否则他就会等一等,那就说明他需求不迫切。
价格机制就这样自动运行,将最稀缺的资源自动配置到需求最迫切的人手中,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用、避免浪费。
试想,假如现在布洛芬上涨到应有的高度,比如1000元一盒,必然是,那些症状较重的人会花钱购买,而无症状和轻症就会想,我可以等它降价之后再买。这才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最佳化。
现在你实行价格管制,50元一盒,结果就是,大量的人冲进药店把它一抢而空,然而并不一定使用,而那些真正需要的人,买不到了。
幸亏这个病大多数要不了命,如果是要命的病,这个价格管制下来,是会死很多人的。
最后,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手,以为计划可以搞定一切。
某地向当地药企直接下发调度通知,要求其保证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25000人/天的剂量,连续10天。上海搞保供,搞得民怨沸腾,这会儿不长记性,又开始搞药品保供了。
你调度个毛线啊!你一方面破坏了生产,一方面不让涨价,一方面还要调度,这是干什么?抢钱吗?
谁允许你给企业发通知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什么意思?
试问你能搞清楚谁最需要吗?只要没有价格管制措施,哪里需要你调度?企业就会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立即将资源配置到消费者最迫切的领域中,谁出钱就卖给谁,实现最精准、最高效的“调度”。
在利润机制的激励下,企业就会竞相夜以继日地生产,供给就上来了;不管制价格了,价格的识别功能就充分发挥了,需求就相对减少了,短缺现象就会迅速得到缓解。
而你一管制,短缺就立即出现并加剧和延长,然后又把锅甩给企业,为自己的管制找到了合理性必要性。制造问题又假装解决问题,这是玩的哪一出?
现在各地还有一个措施,药品要优先保证省内供应。
这又是干什么?你是要割据吗,要在各省各市之间设立海关吗,要把连接各地的道路桥梁都炸断吗?
企业想把商品卖给谁就卖给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励企业疯狂生产,也才能更好地保证本省民众的使用。本来有五条生产线,全国需求如此紧迫,应当全开并且满负荷生产,本省的自然就有了,谁会不计成本舍近求远?现在你说,保证本省,外省不准卖,那好,开多了卖不出去占用资金怎么办?开三条吧。所有企业都这样做,最终结果就是产能仍然跟不上。
只要没有价格管制和干预措施,别说你是省外的药了,全世界的药企,都是我们的供应商,企业能把全世界的药调回来供民众使用。
总以为自己比企业家还有判断力,比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精英还懂市场,谁给的勇气和自信?
2020年初买不到口罩的剧情,又在继续上演。还是那个套路。
三年了,一点长进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