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管制,是反社会行为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霾
漫天霾
微信号
lblmlsy4
功能介绍
通俗经济学
发表于
收录于合集
#私产经济
12
个
#通俗经济学
109
个
关注我的新小号:
一个生产者,才是一个真正的消费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消费,以满足生存所需,其前提条件是先生产。
在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情况下,这种情况可以很清楚地展示出来。你生产了一些小麦,他生产了一些苹果,你们俩想交换,以使双方都既有小麦又有苹果,改善各自的生活条件。你总是先生产出小麦,用这些小麦来支付苹果的费用。
在货币经济,即间接交换的情况下,货币是最适销的商品,可以用来购买任何商品,于是人们生产出财货后,先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货币使得交换范围大大拓展,避免了直接交换的“双重巧合”(你正好需要苹果,他正好需要小麦)问题。但是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你仍然要先生产出商品,才能换成货币,才能换其他商品。
所以,先有生产,后有消费。
因此我们说,一个生产者,才是真正的消费者。否则你没有支付手段,拿什么消费呢?
只有一种情况下,人可以不用生产就能消费。那就是掠夺。你们生产出东西了,我凭借强制力拿走一部分或者全部,然后用来供自己消费。现代社会,我们称之为税收。用税收来支付自己日常消费的人,就是食税者,或者叫税金的净消费者。
还有这种情况的一个变种,那就是印钞。如果是诚实货币,那么你的储蓄,是先前生产、缩减消费的结果;但是没有诚实货币做支撑的信用媒介,是不用生产和节制消费的,要多少可以有多少,拿着它就可以从生产者手中“买”走商品供自己消费。
这个问题的讨论,到此为止。
先有生产后有消费,这个简单的经济学常识,就可以把凯恩斯主义的胡言乱语釜底抽薪地彻底驳倒。
他们说消费不足,是说已经生产的财货有一部分不能消费,原因是人们不愿意消费,或者因为穷而不购买。一旦大家都不花钱消费了,工厂的东西不是卖不出去了吗,不是要倒闭了吗,工人不是要失业了吗?所以要刺激消费。
这就是单细胞生物思维。
人们不购买某些商品,“消费降级”了,恰恰是因为生产遭到了破坏,使大家没法生产了。没法生产了,失业了,换不来钱了,所以拿什么消费呢?要么就是生产缩减,收入下降了,那就必须把有限的钱用在最迫切的用途上,防止未来的处境更差,表现出来的就是“消费不足”了。
这很好理解,参照这三年,许多企业破产了、人们失去工作了、收入下降了,所以他没法生产,也就没法消费了。
生产出问题了,你却一直刺激消费,那不是南辕北辙吗?手里本来就没货了,你还一直处心积虑把六个口袋都掏光,那就是毁灭资本,有今天没明天,这不是害人精吗?你说那样的话
GDP
好看,可是
GDP
有个屁用,谁会看着
GDP
安排自己生活啊?再说了,人都不傻,你也刺激不起来的。
而生产的东西之所以卖不出去,同样的原因是生产遭到了破坏,因此你生产了一大堆消费者并不需要的东西,消费者并不是不愿意消费,而是由于他们想买其他满足需求的商品。
比方说乱发补贴或者扩张信贷,那些企业为了拿到补贴或者信贷资金,就不断地扩张生产。但是消费者并不需要那些东西,所以就过剩了。而他们的扩张生产,将稀缺资源被吸引了过来,导致其他行业资源更紧缺,其他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的负担更重了,所以更没钱买了。于是就“倒奶杀牛”了。
说消费者穷而不购买,因此要通过立法手段提高工资,以让他们买得起。这更是错的离谱。要想让工资率上升,办法照样是,不要破坏和干预生产,资本积累不断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工资率就上去了。你立法提高工资率,恰恰是在破坏生产,侵犯企业和劳动者财产权,减少资本积累,只会导致更多的失业和工资率的下降。
因此这就是错置因果关系,把工资率的上涨看成经济进步的动力。事实上恰相反,是经济进步促成了工资率的上升。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核心;消费,只是生产活动的自然结果。误解,或者故意颠倒其中的因果关系,导致了无数经济灾难。
先有生产后有消费,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一个人,必然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为什么这个道理很重要?
因为正是对这个基本的道理不理解,导致了一系列的管制和干预主义政策的出台。
当你是消费者的时候,你总想以最低的价格购买商品,把物价的上升归咎为无良商家“哄抬物价”,因此要求管制物价。
物价管制的后果,就是减少供给,刺激需求,人为制造稀缺,最后谁也买不到。最严厉和最彻底的物价管制,会导致一种商品从市场上消失,转为黑市。较不严厉的物价管制,则导致最迫切的需求者买不到,而不迫切的需求者大量囤积,这是资源配置的严重混乱。
参考口罩、布洛芬等等。
但是注意,当你是生产者的时候,你马上态度就截然不同了,你会希望价格越高越好。你会呼吁国家对外国廉价商品加征关税,以保护自己的高价;你会希望国家出台最低工资法,维护自己的高工资;你会要求成立工会,把那些非工会成员排斥出去;你会要求授予垄断特权,在免于竞争的情况下维持自己的利益。
你甚至会抱怨,这些消费者怎么一点都不爱国,不喜欢
GDP
,为什么不“把钱花光为国争光”?
现代社会的各种干预主义举措,大多是维护生产者的利益的,因为生产者会结成各种压力团体,向当局施压,让其出台上述各种措施,维持自己的高价。
于是现代国家最自相矛盾的做法出现了:它既向生产者承诺高价,又向消费者承诺低价。这是神仙也做不到的事情。
很显然,任何对生产者的保护措施,都是在保护低效的生产,否则它何需保护呢?因此,这必然是资源的错误配置,从高效率的生产转向低效率的生产,因此供给减少,消费者选择变少,不得不承受较高的物价。简要说,这就是让所有人变穷。
更重要的是——再重复一遍——你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当你以生产者的身份组成压力团体享受不当利益的时候,其他人也不傻,都会这样做。资源配置的扭曲,供给的全面减少,物价的普遍上涨,会让你以生产者身份得到的利益,在以消费者身份购买时被抵消。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人受损。
记住,你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呼吁任何形式的干预,都会减少自己和所有人的福利水平。而且,这是动摇社会合作根基的反社会行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