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与“文化”是从大学者到普通人都经常使用的词语,而且无论怎么使用都会沾点边。但是作为学术概念,它们都十分复杂,不少人因使用不当而惹起争论。相比而言,文明概念要比文化概念简单得多。根据诺贝特·埃利亚斯等学者的研究,“文明”这个词虽有拉丁词根,但其现代词(civilization)则是在16-17世纪于英吉利海峡两岸开始使用的。埃利亚斯概括了文明一词在18世纪的用法:“它包括了西方社会在最近两三百年内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他们的技术水准,他们的礼仪规范,他们的科学知识和世界观的发展。”文明这个词是与现代性联系在一起,是用来概括现代事物的,如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建设、工业化生活和民主制度。这是文明一词的首要含义。按照这个概念,那些没有进入现代社会的国家,不能被称为文明。文明与野蛮,是对现代化国家和非现代化国家的区分。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大多崇尚中国,莱布尼兹、伏尔泰、狄德罗等,都是中国的礼仪和制度的推崇者。因此,他们在把西欧称为“文明”的同时,也把中国称为“文明”。但启蒙运动后期,随着对中国的了解增加,西方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孟德斯鸠是最早怀疑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他指责中国是一个充满商业欺骗和血腥专制的国家,不可能有很好的社会道德文明。18世纪后期,西方开始了工业革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加速,而中国却长期陷入停滞,日显落后。所以,到了19世纪初期,西方人的“中国热”迅速降温,而贬低之声日益升高。黑格尔甚至把中国看做世界历史的婴儿期,自由精神还深藏在肉体之内而没有冒出。马克思恩格斯称中国为“半文明”,到了他们的时代,中国在很多西方人眼中已经不再是“文明”而是“野蛮”了。文明这个词也有扩展使用。这与“抛光”(polish)和“文明化”的提法联系一起,说明事物的相对性,用以描述技术、组织、礼仪、制度结构等的进化。大都市、县城和落后农村,它们的抛光或文明化程度是不同的。如沃勒斯坦所说,文明一词具有“非常正面的内涵,在语法上是单独用来指示种种进步(和它们的结果),这些进步使男人(和女人)更加‘市民’(civil),即更少‘动物相和野蛮相’。”总之,它是用来比较道德与福祉的进步,落后的或相对落后的东西不能称为文明。东南亚国家对黑非洲有些部落社会自称“文明”倒无大妨,但若是对发达国家自称“文明”就会被视为无知和狂傲。同时,文明还有进一步的扩展用法,即经常用来称呼历史单位,如“新石器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等。这类扩展用法虽然已成习惯,但已经失去了上面说的正面意义,“文明”也就是“状况”的意思,“新石器文明”也就是“新石器状况”,如果是和更先进的比较,也就是“新石器野蛮”。尽管有扩展用法,但文明的基本内涵并没有变化,它用来概括现代性事物,既包括技术、社会结构、经济政治制度,又涉及个人的举止行为。其核心是现代民主制度。启蒙思想传统是强调政治制度和道德的进步。康德的文明定义是很权威的,它指的是以“公民社会”为主体的国家制度,也就是现代民主制度。杰弗逊在1787年出版的著名启蒙读物《弗吉尼亚笔记》中认为:文明包括政治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把法律和权力分开的分权制度,后者是指与这个制度相应的思想教养。这样的认识至今仍是主流,文明的核心含义就是现代民主制度。上述文明概念在中国并没有深入传播。长期以来,中国思想界热衷于同国外的非主流思想接轨,习惯于把被别人抛弃的、非科学的思想当做宝贝,甚至对已经被历史证明为荒谬的理论体系,也要坚决维护。在这种背景下,非主流的“文明”概念自然要压倒主流概念而受到追捧。20世纪初期,文化有机体说的文明概念在西方流行起来。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是这一学说的代表。前者列举了人类历史上8大文明,后者归纳了人类历史上26种文明。这些其实都是有史以来的王国、帝国、国家等单位。他们认为,这些“文明”都是单独有机体,各有自己的灵魂和躯体,都要经历一个由发育、成熟到衰老死亡的过程。这样的观点与启蒙-理性主义的学术传统是对立的,后者认为不同的历史单位和地区,都是开放系统,文明由诸多元素组合而成,不是不可分的有机体,对文明的研究也应是分析的。在主流看来,人类文化学的文明(及文化)概念和研究方法都是“非社会科学的”。它之所以常被提到和介绍,也主要是因为批评和否定它的需要。
相反,因为陷入非主流思想嗜好的泥淖,中国有些学者对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推崇备至。文明是独立的有机体和没有高低之分的观点,迎合了闭关自守的心态。说西方文明即将衰落,会使人感到快慰。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所说的“西方”本来指的是德国的西方,即英、美为代表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有些学者只看到这个书名就够了,把它理解为整个西方。至于汤因比,他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以及在一些演讲和文章中,不断宣扬“西方衰落”,“人类的希望在东方”,“中华文明将一统世界”。这种诺亚方舟式的故事,很能迎合理性精神欠缺的中国学术界,一些学者不断地加以引用、宣扬和阐发。↑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宣扬西方没落和中国统一世界的学者这样,国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兴热的文明研究,非但没有带来重要的学术和思想进步,反倒使非主流思想不断传播,大有成为主导之势。马克思在文明概念上与启蒙是一致的,而一些学者一边“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边却无视马克思思想的这个部分。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很多学者专注于制造学术泡沫。无数的资金、一批批的项目、一个个的学术会议和报告,都花在讨论“文明无高下”“中华文明优势”“西方文明衰落”这样的主题上。这样的学术研究使不少学者失去了基本的是非标准和真假判断能力,有的大学教授甚至智商退化得不如农妇,因为一个农妇尚且通过一次旅游而知道自己的文明程度不高,能体验到中国大陆没有美国、日本甚至韩国、台湾地区的文明程度高。非但如此,有的学者还进一步堕落到以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为能事。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任务,但目前只是集中精力搞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尚未展开,依法治国也只是在推进中,然而,居然有人写出“中国是最大的民主国家”“中国是第一层次的国家”之类的文章,并在报纸和网络上四处转载。这种病态倾向若继续发展,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的精神下沉,国家层面的决策智慧也难免严重弱化。前面提到,启蒙的传统是把政治和观念(道德)的进步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看做文明的高层次元素,而把技术与经济的进步看做制度与观念进步的产品,是文明的底层次元素。马克思把政治和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而把技术生产力在内的经济作为“基础”。中国学者是马克思主义底色的,从物质层面分析是特长,然而,恰恰在自己所长之处,很多学者也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邓小平曾经有个预测:中国可以在2050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邓小平是伟人,有超出常人的历史洞察力。根据中国的落后状况,邓小平还提出了“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以及“韬光养晦”等战略。然而,思想界不少人已经忘记了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刚刚吃了几天饱饭,他们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专门写预测文章,有的预测中国将在30年内超过美国,有预测只需要15年,还有预测到2020年就可以了;有的学者一直鼓吹“中国模式”的经济发展最有效,将拯救世界;还有众多的网络文章不断地揭露美国穷人生活困难、纽约等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等等,这样的宣传让人觉得中国已成经济大国,与美国平起平坐并马上就要超过美国了。
事实究竟如何呢?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中国人目前的生活水平仅相当于100年前的美国。如果对经济稍微有一些理解,就会认识到奥巴马不是在胡说八道。即便国内目前的统计学是可靠的,也不能以GDP总量来判断经济实力,它说明不了很多问题。早在清朝,中国的GDP就是世界第一了,但却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即便中国在十几年或几十年之后GDP超过美国,那也不说明中国赶上了美国。即便是人均GDP,在衡量经济发展程度上也没那么重要,卡塔尔、科威特等国家人均GDP都排在世界前面,但谁也不认为它们是经济发达国家。马克思从来没有把GDP纳入对文明的思考,那时候也没有这个概念。把GDP作为衡量经济的一个标准,只是二战后庸俗经济学的庸俗传统。在马克思那里,底层文明元素(经济基础)的核心是技术。不可否认,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技术上有空前的提升,但目前的整体水平在国际上属于很低的,属于第四梯级。在几乎在所有工业领域包括钢铁冶炼,我们都落后于韩国一个技术梯级,而韩国也仅排在世界第三梯级。这就是说,仅从文明的低层次元素来衡量,我们的道路也是十分遥远,还属于“野蛮”状态。如果从高层次元素来衡量,差距有多大就不好说了。因为文明的高层次元素不那么直观,容易遭到各种模糊和诡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尚处在模糊和诡辩阶段的民族精神,必定是缺乏理性之光的,是昏暗的。如何辨别文化与文明,如何正确看待文化与文明,需要的是一种智慧。文化具有遮蔽性,若不想走进死胡同,便不能以特殊为由,拒绝普世文明。但是,尽管文明天然具有拓展性,普适性,但若不能俯下身来尊重、亲近文化的特殊性,那么所谓的“文明”,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何怀宏在《文明的两端》中写道,文明一般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物质文明,包括劳动的分工、稳定的物质生活来源和剩余收益,以及相当规模的聚居,如城镇;●二是政治文明,包括出现了国家或国家的雏形,或者正在走向国家,且可能也要容纳局部和暂时的政治秩序崩溃;●三是精神文明,不仅有精神的内心生活,还有精神的外在形态和成果,包括文字,或至少丰富精致的口头语言,有各种可以流传和留存的精神产品,有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等。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文明”。人类文明过程其实并不仅仅只有单一维度,是一个从“求同”到“趋异”再到“求同”的过程。因此只有从“文明的两端”开始,才能要真正的理解文明的“过去”与“未来”——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与特质,其实都是蕴含于两端之中。两端既是从“低端到高端”,从“开端到末端”,甚至也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文明的前端是从人类将要进入文明,直到轴心时代的“轴心超越”——人类各大文明在相距不大共同的物质条件上,根本价值观开始分流,各自演变出了独特的精神、政治内核。文明的后端是从思想启蒙、工业文明时代开始的现代剧变,这场变革在物质、精神、政治领域,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物质上,技术成为笼罩性的支配力量;精神上,平等的价值深入人心;政治上,民主与民族意识席卷世界。但现实却是很多人只看过程,不看两端,既不懂文明,也没搞懂文化,当下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逆潮,其实莫不来源于此。而何怀宏老师最新出版的这本《文明的两端》,正是一本当今少见的,从文明的两端入手,把握住历史的脉搏,从而看清当下,理解通往未来亟须思考的种种问题的全新力作。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还特别请何怀宏老师为本书亲笔签名。现货首发,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雷颐 | 现在的群体性狂热和之前一模一样(深度醒脑)
钱满素:中国不是个人主义的合适土壤
现在社会最可怕的现象:“傻子共振”
知识分子的四个神话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文明倒退的七种征兆
王建勋:他们为何选择了特朗普
一本极具争议的书,国内外评价冰火两重天
吴敬琏: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利益的冲突要钱,观念的冲突要命
秦晖:关于特朗普,90%的人都看错了
所谓的“国民劣根性”背后,其实是中国文化的四大缺憾
愚政,难以治愈的绝症
《五月花号公约》四百年:美国奇迹的源泉
吃饱饭才多久
罗翔: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必须坚守的底线
丛日云:我们为什么会误判美国和特朗普
建于荒谬的高墙,终将倒于荒谬 | 柏林墙倒塌35周年
让人困惑的一个时期:前面的路很明确,但走着走着路没了
大选结束后,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
大清洗是一种体制
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眼睛,而我们却失明了
傅高义生前对中国的十条忠告
中国经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历史的三大谎言
警惕中国下一代反常的“集体沉默”
人的三个基本权利不能让渡 | 洛克逝世320周年
从盛世到灭亡,为何只用了三年
对“资本主义”的四大误解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人情与面子:中国社会的日常
张维迎:两千多年来,人家做大了企业,我们做大了政府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张维迎:“不友好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邓晓芒:儒家文化的最大遗毒——习惯虚伪和集体无意识
“塔西陀陷阱”与精英政治的崩溃
刘瑜:俄罗斯何以走到今天这一步
高学历不等于高认知——“新无知”的三种表现
“再见了广东”,一个时代正在落幕
辛亥革命113周年:庞大的清王朝为什么会瞬间崩塌
张维迎:为什么中国股市骗子奇多
失去的三百年:中国曾走了怎样一条弯路
为什么牛马总在加班?哈耶克早就给出了答案
中国文化的五大暗流:朋党、黑帮、流氓、游民、饥民
雷颐:把盲目排外称为爱国,是近代中国的一大悲剧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什么那么难
乔布斯的死亡真相: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
三千年文明,为何培育不出一株自由之花
谌旭彬:真实的商鞅,不过是游荡在历史长河中的恐怖幽灵
我们离文明社会还有多远
国家的方向,远远大于个人的才华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