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问题,在莫迪执政期间越来越紧张,爆发过多次冲突。
不仅如此,中印之间的投资、贸易、人员往来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而就在本月,中印签订下了条约,对双方边境行动达成了协议,问题来了,有什么外在因素,导致现在突然达成了协议?
有人说,是长达几十次的谈判,相互妥协终于达成了,这种看法,是把政府间谈判当作了生意场了,我们要理解政府行为,是要站在具体人的立场、处境去理解历史事件,我们才有可能一探究竟。
今天,我给大家一个观察此事件的一个新角度。
今年发生了什么?中印两国有什么大事发生吗?有的。
那就是莫迪当选了,连任了。
六月当选,中印边境在十月就达成协议了,莫迪连任就是关键性的变量。
不仅边境问题解决了,我还可以预判,未来中印之间的关税问题,贸易问题,人员往来问题,都会有很大程度的缓解。
原因都是,莫迪连任了。
莫迪在印度的十年,不仅是一位市场化改革的先锋,也发动了中印边境冲突,还极大地推动了印度教民族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领域的意识形态建构。
中印边境冲突,有利于他在国内塑造印度民族主义,因为制造外部的威胁,才能有效地推动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
在经济上,他也是采取了民族主义策略,对中国产品增加关税,对中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APP进行了封禁,并在国内打压中国到印度投资企业,小米、OPPO等企业被他折腾得死去活来的。
他还在国内打击非印度教民众,公开实施穆斯林二等公民的种族歧视政策,也得到了一片叫好声音。
既然他搞民族主义成功了,市场经济改革还有一定的成绩,还连任了,为什么要放弃与中国的边境争斗,采取妥协态度了呢?因为虽然胜选,但却是险胜。
印人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虽然获胜,但印人党没能实现莫迪选前“拿下400席”的豪言,甚至未能拿到半数席位,是一个相对多数的当选。
这一结果就证明了,屡试不爽的民族主义民粹选票,不好拿了,经济搞好才是真正可能让莫迪及印人党走远的长远因素。
在选前,这一策略不敢调整,因为民族主义民粹是其基本盘,这时的莫迪时间偏好极高,因为选不上,就一切都没有了。
而现在选上了,那就要从长计议,考虑下一届了,我认为在不过半当选后,莫迪调整了策略,民族主义部分让位于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新当选后莫迪的新认知了。
莫迪在任十年,印度的不少领域发展很快,但最能解决就业的制造业领域岗位不升反降,比十年前减少了几百万个就业岗位。
这与其在任上强推印度民族主义及高关税策略有直接的关系。
14亿人口的印度,对外工业制品的出口,不如1亿人口的越南。
这也证明了,光搞民族主义情绪,若是经济不太好,印人党下一届选举恐怕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而要搞经济,肯定离不开周边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的关系处理问题。
于是,中印边界问题,马上就有解了。
本来就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冲突,根本不存在妥协与否的问题,要冲突还是缓和,完全取决于政客们的政治需要。
短时间失去了选举的压力,民族主义民粹对莫迪的压力也减少了,那争取经济选民(更在乎经济成长)就成为莫迪为下一次选战准备的起手式。
那什么时候可能冲突再起呢?那就是如果国内民族主义民粹再度泛滥,不迎合不足以拿下这些基本盘,那就需要相应的手段来迎合。
是采取关税,打击中国投资还是边境问题,不知道,一切视未来的情况而定。
总之,在下一次选举前,特别是选举年份到来的时候,风险系数就会明显增高,因为,这时莫迪的时间偏好最高,为了赢得选战,什么手段都可能搞。
如果莫迪能在这段时间改变高关税和限制外资的手段,让印度经济发展有一个明显的改变,不再依赖民族主义民粹,那或许印度就会走出这道弯路。
但这很难,毕竟莫迪的发家,就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这是他的基本盘。
对于很多去印度投资、贸易的中国企业来说,这几年或许会成为这十年来,最友好的营商环境的时刻,直至下一个选举年出现。
抓住时机,快赚快回。
长期投资,当下我最看好的是越南,印尼,沙特,迪拜。当下这些地方的市场化改革,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大的反复,基本上是沿着好的方向一起在发展。
至于阿根廷,再等两年,米莱需要给外来投资者一个长期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