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来决定什么设备应当改造,什么应当以旧换新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霹雳Plus
漫天霹雳Plus
微信号
gh_5d7427614208
功能介绍
经济学与人生
现在,一场大规模的工业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纷纷发文推动此项工作。
例如河南,启动从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煤炭、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的全面更新,保证工业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对家电的以旧换新,财政则直接给真金白银的现金补贴。
还有许多地方,推动老旧小区的电梯改造,城中村改造,先进医疗设备的升级,汽车、手机、家电以旧换新等也给予金融和财政支持。
首先,这是一种
凯恩斯主义的
刺激消费和增加国家投资的杂糅。
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不足”理论是这项政策的出发点。他把消费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如果你们都不消费,企业生产不就缩减了吗,过剩的产能怎么消化?所以刺激消费是政策的着力点,如果刺激还是刺激不起来,那就国家替你花钱,甚至举债和信贷扩张花钱。
凯恩斯主义
的“
加
速原
理
”甚至胡言乱语地说,消费每增加一块钱,就意味着投资呈现倍数增长,因为企业家肯定会按照消费的增加大量购置生产设备,这样就会像杠杆一样实现加速效应。
然而经济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消费
,而是生产
。
消费不创造财富,而是在消耗财富。鲁滨逊打鱼,把鱼吃掉了,能创造财富吗?当然没有。他必须不断增加生产,使生产大于消费,积累更多的鱼(储蓄),才能投资到造渔网、造渔船的更高生产力的迂回生产过程,才能增加他的财富。
所以推动经济进步的
并没有什么“
三驾马
车
”
,而
只有“
一
驾马车
”
,那就是投资。
生产要靠
投资
来
启动,
投资来源于储蓄
。
萨伊定律早已明确地揭示了“供给创造需求”的道理。先有生产,后有消费。一个人的消费能力,取决于他的生产供给能力,如果你什么都不生产,拿什么去跟别人交换(消费)呢?
一个人都失业了,经济下行工资下降了,或者对未来的前景不看好紧衣缩食了,总而言之他的生产供给能力受到影响了,那他还敢消费吗?这时候你再刺激他消费,结果不是毁灭储蓄,吃干喝净未来喝西北风吗?
所以消费也不是想刺激就能刺激上来的。经济好了,看好未来了,真实收入节节攀升了,你不用刺激他就消费;反之,你刺激他也无动于衷。
消费也不用刺激。是个人他就会花钱,就会消费。他的财产如何在投资、储蓄和消费中间分配,取决于他的时间偏好。但是时间偏好必定为正,因为要想活到明天,必须活过今天。这意思是说,他必定要消费,否则就活不成。他必定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否则他就不行动。所以刺激个啥啊?
“刺激”这个词,本来就挺反动的。我又不是动物和机器,在外在刺激下必定做出什么反应。你以为我真的不喜欢玛莎拉蒂,所以需要刺激吗?开什么玩笑!我要是生产供给能力强大,能服务众多的消费者,赚到更多的钱,我又不傻,不是不知道开个玛莎拉蒂很拉风还能泡妞。
所以经济问题的核心,始终是生产问题。消费下降了,是因为你的生产能力下降了,所以没有消费能力了。这个时候应当通过积累储蓄的方式增加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就能增加就业,增加生产,提高实际工资率,消费才能提高。如果这个时候刺激消费,那就是减少储蓄和投资,生产能力下降,只会进一步地减少消费。这就是目的与手段的背离。
所谓的产能过剩,同样是因为生产遭到了破坏。一个正常的市场上,怎么可能产能过剩呢?企业家不是傻子,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商品卖不出去,还一直在生产。所以必定是因为产业政策和补贴,扭曲了生产结构,激励了错误的生产。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就是让错误的生产得到清算,绝对不应该
去
刺激消费、
消化这些
过剩的产能,那就是
在
激励错误,让错误的生产继续,
将稀缺资源绑定其中
无法释放,延长萧条的过程。
至于说什么“加速原理”,那是个狗屁原理。凯恩斯
始终把企业家当傻瓜一样看待,像计算机程序一样看待,按照他的所谓“消费函数”在行动。可是人才不会像函数那样一成不变。所以
其实他自己才是傻瓜。
说这是刺激消费与增加国家投资的杂糅,原因在于,一方面,许多设备投资就是国家在投资,还给补贴;另一方面,大量国企的存在,增加的投资也是纳税人在买单。
真正意义的投资,必定是民间储蓄增长的结果,必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把经济中的一部分稀缺资源通过税收征收,然后用于所谓的“投资”,其实就是无视消费者偏好的一种“消费”行为,用于满足部分人的愿望。形象地说,就是用大家的钱给自己放了个烟花。
我们知道,消费不创造财富,而是在毁灭财富。
将稀缺资源用税收的方式拿走,本身就是在毁灭资本;用这些钱再去“投资”,又造成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资源被抽走,这是生产结构的严重扭曲。而任何被扭曲的生产结构,都将降低未来产出,减少所有人的福祉。
有人说,国家投资,不也在创造就业吗?不也在增加财富吗?他们只看到“看得见”的成就,不知道“看不见”的损失,而且后者要比前者大得多。
罗斯福把稀缺的经济资源用来搞大型美国政府投资、搞以工代赈,的确让许多人有了工作。可是,如果这些资源留在市场中,本来就可以安排更多的就业,因为私营企业运用资金将更加高效和节约,这几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民营企业生产财富讲成本收益计算,是实实在在的财富,而罗斯福式的“投资”,没有经济计算,没有盈亏约束,还要养一大批人,他们还要腐败和浪费,为什么不算这个账呢?
还有人说,国家投资能够完善基础设施,造福贫困人群,私营企业唯利是图,根本就不可能在贵州的大山里修一条高速、架一座铁塔。
让我们直截了当地说,如果
一项投资
私营企业没人干,本身就说明需求不迫切,没有利润,
所以本来就不应该投,投了就是浪费,应该把这些资源用在需求更加迫切的用途之中。
有利润的事情才是正确的,因为利润代表着消费者的需求被满足,否则消费者就不会付费;也就意味着,稀缺资源被正确地配置。没有利润的事情,本来就不应该干,没有谁会说,这个事注定是亏损,所以我去干一下。如果有人这样搞了,那只能说明,这些钱不是他的,他亏了不心疼,用别人的钱,总是很慷慨。
在商业周期的萧条期,最需要的
就是
重新积累资本,削减
政府开
支,减少
经济干预,
即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如果这个时候刺激消费、增加政府开支,就会破坏经济的自发调整进程,使生产结构的扭曲更严重,只会使萧条程度加深并延长。
现在再说说以旧换新。
出台政策支持以旧换新,本身就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市场是失灵的,必须干预一下!
意思是说,
市场过
程不足以激发
以旧换新过程
,引导企业家采纳新的生产工艺,所以
必须依靠干预。
然而我们知道,市场从不失灵。供求定律、价格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跟物理学定理一样,怎么可能失灵呢?永远不会的。所以前提就是错的。前提错了,结果肯定也不可能正确。
要不要以旧换新,什么时候以旧换新,是一个企业家经济计算问题,它完全应该交给市场,由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权衡决策,而不是去干预。
市场上今天出现了一款新的手机,你会将自己的旧手机直接扔出窗外吗?不会的。因为你要在储蓄和消费之间进行平衡,你要在当下和长远之间进行决策,你的旧手机并没有失去效用,扔掉它就是浪费,将影响你的未来满足。
市场上有最先进的生产线,也有老旧的生产线。什么时候老生产线会被淘汰?当它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时,没有人为它买单了,就会自然淘汰。换句话说,老旧设备之所以还存在,是因为它仍然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并不是什么东西越新越好,质量越高越好,而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才是好。
市场上既有理一次发几百块的托尼老师,也有放一张凳子,给老年人10块钱理个平头的“天桥理发师”,他们都在满足不同种类消费者的需求。
米其林餐厅的牛排很好吃,很健康,很营养,农民工却去买馒头这种劣质食品,黑乎乎的手抓着就吃,既不健康又不营养。难道是农民工不知道吗?因为他们的购买力有限,低质量的食品才在满足他们的需求。
你不能说,托尼老师明明理得好,牛排明明更健康更营养,所以就把天桥理发师和馒头作为“落后产能”给淘汰了。那只会使低收入阶层的处境更差。
人们必然会
在先进生产工艺流程的更优越的生产力,与装备它们的
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和计算,只有当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能够覆盖淘汰旧设备的成本,并且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淘汰旧设备和流程才是正确的,才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强制性地,或者采用政策补贴支持的方式推动以旧换新,
会毫无必要地报废已经存在的生产,增加消费者的额外负担。
因为消费者的欲求将无法以最经济的方式得到满足;较高标准的商品,将导致许多贫穷的消费者没有能力购买,反倒会毁掉他们的生活。
所以,企业家完全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去以旧换新,消费者完全知道新旧对他们的意义,根本不需要任何干预。
如果在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的过程中,再叠加信贷扩张因素——事实上这是必然的——又将启动国有化的进程,因为国企总是更容易拿到信贷资金去更新设备,这将造成民营经济的发展更加困难;也
将不断地扭曲生产结构,使经济的调
整
无法进行,延长经济的萧条;
同时,
对
贫困人群,又是一次
财富
的
转移和窃取
。
各地出台的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政策,
背后都有真实的利益动机。那些设备制造商、零售商在积极推动这种政策的出台,那些错误的生产者巴不得刺激消费,让他们清理库存实现出清,还能拿到补贴。
君不见董小姐的提案就是“建立家电使用年限的强制性标准”。作为一个家电生产企业,她当然恨不得希望为你家里的电视冰箱洗衣机和空调设定年限,像汽车那样进行年检,一旦不符合她提出的标准,那么你家里的空调必须强制报废,这样她才能卖得更多。
因此这种提议是重商主义的错误思维,只站在生产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却无视消费者的产权和主观偏好,并且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资本积累和经济进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家出台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明确,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各类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差异化需求,依靠市场提供多样化供给和服务。”这个原则是排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前的,是更加基础的要求。
地方上应当正确领会精神,让市场来决定什么应当投资、什么设备应当更新、什么应当以旧换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漫天霹雳Plu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