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养号,忘掉选题,忘掉完播率,忘掉任何老师教你的短视频技巧。
从现在开始,你听到的,是我花了四年时间,用 600 条作品,1400 万粉丝和 25 亿次播放换来的实战总结。
第一,讲干货为啥没流量?
我问你,知识博主的竞争对手是谁,是另外一个知识博主吗?不是啊,你的对手是黑丝,是包臀裙,是修驴蹄子,是地毯翻新,是一切抢走用户时间的内容。你干货再好,抵得过一双黑丝吗?你流量为啥上不去,就是因为你老想着讲干货。
短视频是什么?它是娱乐,是庙会,是赶大集。刷手机是为了开心,不是为了再加四个小时班。短视频即人性,打败人性的,只能是另一种人性。打败色的,是贪,打败贪的,是懒,打败懒的,是嫉妒,打败嫉妒的,是恐惧。所以想做爆款,有且只有一条路——娱乐化。他不喜欢吃蒸土豆,那你就给他做成炸薯条, 他不喜欢唐诗宋词,你就给他讲李清照的二婚故事,顺便谴责一下家暴男。用娱乐精神去传播知识,才是爆款的密码。看上去你是在讲八卦,实际上是利用兴趣撕开防线,找到最薄弱的点攻进去,顺便把知识传播给他。
比如说,古代的科举怎么防伪啊?没照片没指纹没人脸识别,那怎么知道是不是替考呢?古代的试卷都考什么呀,古代的准考证都什么样啊?状元的作文都写的啥啊?是不是就击中了高考的热点?再比如说,为什么叫上厕所下厨房?而不是下厕所上厨房。既然贵客来了要上座,称呼自己用在下,古人显然是能分清上尊和下卑的,那为什么唯独在粪坑和厨房上要反着来?是不是就击中了大家的盲点?
第二,精准粉还是泛粉丝?
我问你,做生意最难的是什么?是卖出去。那些倒闭的企业是为啥倒闭,因为生产不出来吗?不是的,全都是因为卖不出去。永远记得,生产不难,销售才难。你知道肯定有人要,可他们是谁,他们在哪,叫什么名,身份证号多少,凭什么要相信你,你统统不知道。所谓的精准粉,不过是一句正确而无用的废话。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互惠,你想从平台搞流量,可平台为什么要帮你推,它能得到什么好处?谁能想清楚这个问题,谁才能搞到流量。
想解决,就只有一个方式,泛话题。通过有趣的内容,先吸引更多的人,看的人多了,平台才会觉得有价值,才愿意推给更多的人,有了更多的播放,自然可以遇到更多的精准粉。教英语发音没人听,那就聊王菲的发音准不准。教英语词汇没人听,那就教兰博基尼该怎么读。泛话题是地基,地基不能住人,但是没有地基,就没有那个房子。世界上最快的路,从来不是最短的路。
泛粉丝的本质,是你的变现工具,就像一款游戏,我当然知道你要挣土豪的钱,可是土豪在哪,土豪叫什么名字,土豪怎么知道这个游戏,土豪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你统统解决不了,所以你必须要先免费,让大家免费玩,玩的人多了,才能接触到这些土豪,才能找到真正的付费客户,没有前面的免费,就永远没有后面的收费。免费玩家是什么?免费玩家就是游戏道具。泛粉丝是什么?泛粉丝就是短视频道具。
其次,用户是可以被转化的,从来没有非买不可。你下班路上为什么买了二斤橘子?就是因为你路过一个卖橘子的摊儿,然后很多人都在哪买,你也尝了一口觉得挺甜的,然后就买了,就这么简单。从来没有一个人说啊,我今天不吃橘子不行。除了阳光,空气和水,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买可不买。明白了这个,你才会发现泛粉丝才是真正的金矿。我原本没有想学英语,但是我听你讲完之后居然觉得那么有趣,我愿意去学。好,这样的客户你要不要啊?
第三,时长多久最容易火?
先问一个问题,短视频为什么叫短视频?是时间短吗?不对的,短是结果,不是原因。不是因为短,所以火,而是因为浓缩,才有价值。短视频的核心,不是时间长度,而是信息密度。没有废话,密集痛点,连环刺激,全是对他有好处的,他才能看下去。
人性自私,我们的每一次交换,都是要占便宜的。你 100 块钱买个 T 恤,是因为你觉得 T 恤比 100 块钱重要,花钱是在占便宜,你才愿意掏那个钱。刷手机不也是吗,你得提供远超三分钟的收获感,他才愿意给你三分钟。为什么不去电影院非要看毒蛇电影,因为可以占便宜,因为 10 分钟等于三个小时,因为帮我节省了两小时 50 分钟。
永远记得,信息量相同的情况下,时长永远是越短越好,可要可不要的,一律不要,可说可不说的,一律不说,能用一分钟说完的,绝不要花一小时。为什么有人是 30 秒,因为原本 3 分钟,为什么有人是 3 分钟,因为原本三小时。
为什么大多数短视频都很短,因为创作能力的限制,时长每长一倍,难度是要大四倍的。15 秒的只需要一个笑点,1 分钟就得加上故事情节,3 分钟就得再加无数的钩子和反转,所以没有几个人能创造 3 小时的视频还密度满满。如果强行拉长时间,密度就稀释了,用户就划走了。
第四,到底要不要投 dou+?
有的说要投,有的说不要,有的说投达人相似,有的说投系统自定义,不要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我就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张一鸣,你会怎么给流量?两条路,要么好的内容,帮你留人,你会给,要么直接付费,帮你变现,你也会给。换句话说,你想搞到流量,要么提供好内容,要么提供钱。
好,最关键的地方来了,内容等于什么?等于你的时间。钱等于什么?不也等于你的时间吗?你看,这个问题回归到,你的时间只有一份,永远只能二选一,永远要考虑花到哪里产出最大。你要是马云,那就别创作,有这个时间,你早就挣两个亿了,但如果不是,想一想你为什么做短视频,不就是因为线下不挣钱吗?换句话说,不就是因为你先挣钱再买流量的效率太低吗?好,那怎么又绕到你最不擅长的事上去了呢?你好不容易蒸汽机车换成了高铁,结果又开始烧煤了呢?
请记得,商业的核心要义,是效率。投 dou+的唯一原则,是效率为正。投一百,赚两百,才能继续。否则,投多少就会亏多少。你投了 100 个点赞,值多少钱?你不知道。你投了 100 个关注,值多少钱,你也不知道。不就相当于你开个饭店,每天挣了多少钱你都不知道,那你饭店一定要倒闭的。那不花钱怎么搞流量,往下看。
第五,到底有没有隐藏技巧?
是不是有人告诉你,播放量上不去,就要点击创作者中心,找到创作灵感,豆荚助手,干货分享,发布的时候添加这三个话题,就可以突破了。而我想告诉你一个公理,就是任何产品设计,都应该是越重要的功能,要放在越显眼的位置。不是可不可以,而是必须这样,没有例外,例外就得死。就像一个手机,绝不能说电源键藏在后盖里面,用的时候得先把螺丝把撬开,然后掀开电池,从下往上第 5 个螺丝的地方长按 5 秒钟才能开机。谁敢这么做,谁就一定会倒闭。
这就是公理。短视频不也一样吗?作为一个平台,它不生产内容,它只分发内容,那它就一定希望创作者发布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帮它吸引更多更有价值的用户。而想激发创作者,门槛就必须要低,低到不需要说明书,低到闭着眼睛凭直觉都能操作。这样它才能拿到更多的作品,整个模型才能持续下去。
明白了这个逻辑,我再问你,他为什么要刁难创作者呢?为什么非得加几个话题才能有流量?为什么把一个重要功能藏的这么深?为什么要平白无故提高新人的学习成本?目的在哪?对平台有什么好处?对创作者有什么好处?记住一句话,对方或许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但绝对不会是自掘坟墓的傻瓜。
第六,几点发布最容易火?
有人说是晚上,因为看的人多,有人说上午发,因为发的人少。有人说应该是按行业,汽车类 5-7 点,情感类晚上 8 点,育儿类 20-23 点,教育类 13 点和 22 点。还有人说看活跃时间,点击数据中心,查看粉丝数据,找到活跃时间,然后提前四个小时发,因为审核需要四个小时。好,到底哪个是对的?
答案是 全错。你要觉得第 4 个对,说明你缺乏基本常识。如果看的数据足够多,你就会发现,用户的活跃时间几乎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什么特例。只要他这个正常上班的,只要他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只要他正常要吃三顿饭,那他的活跃曲线就一定像这个图一样。无论他是干 IT 的,搞母婴的,玩汽车的,还是做教育的,还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行业,曲线全都一样。你觉得搞到一份独家数据,但是你压根没想到,别的用户数据也一样。
真正的做法是什么?是权重。举个例子,明天我想取 1,00 万,请问去哪个网点取?是工行,建行,华夏还是浦发呢?这个时候你得考虑网点的大小,考虑能不能预约那么多,这时候选择是有意义的,因为权重很高。但你要说我明天就取 100 块,请问应该去哪个网点?答案是哪个都可以,你找个 ATM 机都可以,因为权重太小了,任何一个网点都有足够的钱。
短视频不也一样嘛。几点发作品容易火?什么人才会问这种问题?菜鸟啊,那种菜到不能再菜的,连 1000 个播放都没见过的菜鸟,才会问。可既然是菜鸟,那就意味着任何时候都有几十万流量给你,永远不需要考虑用户不足,永远不需要考虑池子装不下。你就取 100 块钱,轮得到你去选网点吗?你说我万一有个千万播放呢?用户不够用怎么办?如果你真的能做到千万播放,那就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到了这个层次,你就会明白,真正重要的根本不是时间,而是痛点选题,是爆款文案,是节奏和冲突感,是穿过屏幕的扭曲场。
第七,完播率高为啥没播放?
没有人告诉你,完播率是多维的。一个是时长,一个是进度,一个是领域。先说时长。
很多人说我把视频做成 5 秒钟,这样完播率不就高了?这种鸡鸣狗盗的技巧叫破播放,5 秒钟的视频然后放 100 个字进去,完播率不久 100%了吗。如果你有独立思考能力,你可以搜一下那些爆款视频,看有几个是 5 秒钟之内的?这就是时长维度,5 秒的完播率和 50 秒的是完完全全不同的,看完 5 秒很容易,看完 50 秒就很难,而且每长一点,难度都指数级上升,因为耐心会指数级下降。所以视频长一倍,完播率权重不止高一倍,可能 2-3 倍甚至更多。这才是科学的理解。你说我考了 99 分,那你得说清楚到底是小学的摸底考试还是全国性的奥数比赛呀,对吧。
第二个,进度维度。进度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字,而是一个整体加权的结果。比如说 10%的人看到了最后,30%的人看到了 70%,40%的人看到了 30%。这些全部都要统计进去,再加上一个权重折算,才能得出最后结果。这才是合理的算法。绝对不是去统计有多少个人真的看到最后一秒。你说我们班第一名考了 99 分,等于什么都没说。我得知道考 90 分的多少人,考 80 分的多人,还有不及格的多少人,才能评估你们班的整体水平,不是吗?
第三个:领域维度。有人讲知识讲科普,有人讲生意讲财富,有人对口型装可爱,有人拍美食玩数码。不同领域该怎么比?答案是:没法比。要比较,就得拉到同一维度,知识类和知识,搞笑和搞笑比,舞蹈和舞蹈比。就好像文科生和文科生比,理科和理科比,艺术生和艺术生比。你看,再复杂的参数,不都是现实世界的映射吗?
第八,到底横屏还是竖屏?
答案是一律选竖屏,拍人物,用竖屏,拍景色,用竖屏,短视频,用竖屏,做直播,还是用竖屏。能用竖屏,坚决不选横屏。横竖屏的本质区别,并不是长宽比的区别,而是信息流动方式的区别。
横屏是上一代的沟通方式,视觉优先,因为眼睛是左右长的,所以电影是横屏,电视是横屏,横屏意味着信息单向流动,演什么就是什么,只需要动眼,不需要动手,这才是横屏的本质。而竖屏,意味着信息双向流动,竖屏是这一代的沟通方式,它是交互优先 ,之所以竖屏,是方便握持和大拇指操作,因为用户和视频是要高效互动的,这才是竖屏的本质。
明白这个,我再问你,当眼睛和手出现冲突,优先满足谁啊?满足屁股嘛,少看怎么说,就看怎么做,用户的屁股说明一切。明明转 90 度就可以看横屏的,而且是满屏,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做?因为,懒,才是第一位的,人可以适应一切的东西,有一天你把牙结石洗掉了,都会觉得牙里空空的不舒服。所以按照这个逻辑,你会明白,所有的横屏都会死,某站会死,某酷会死,某奇艺也会死,他们还停留在上一代的交互方式,竖屏才是未来,交互优先才是未来。
其实我们一切的结论都源自潜移默化,比如为什么要横屏竖屏二选一,为什么没人问三角屏,为什么没人问菱形屏,为什么没人问八边形的屏?因为没有见过,如果见过,他也会问六个屏里面选哪个。
第九,为什么越学越不会做?
因为你没抓到重点,学技巧在第一天就是死路,因为学着学着,你就会发现一个要命的问题,学不完。永远有新的技巧,永远有新的做法,口播老师说学口播,文案老师说学文案,摄影老师说学摄影,可是问题在于,你高中语文就不及格,去当什么徐志摩?你就从来没摸过电影,去当什么张艺谋?你一看镜头就大脑空白,去学什么梁朝伟?
永远记得,你之所以做现在的工作,就是因为别的你都不擅长。你文章写得好,当年就当作家了,你表现力好,当年就当主持人了,越不擅长什么,越去学什么?怎么可能做的起来?永远记得,好的老师,从来不让你去学这个学那个,好的老师,从来不把你培养成全才。不会写就不写,不会拍就不拍,不会口播就不口播。知道哪 99 个不做也无所谓,才是真正的成年人。
永远记得,商业寻求的有限资源的突围之道。想把销量提升 10 倍,要么把销售技巧提升 10 倍,要么是找人多 10 倍的地方去卖,你告诉我哪个更简单?一定是第 2 个,前者叫战术,后者叫战略。为什么你越学越不会做,因为从来没有人教你战略。
更多干货,来我训练营,39,听三天,只讲一次,没有回放,下方链接,自己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