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今天是大年初一,向大家拜年了,再祝大家新年好。
我上午拜年、打麻将、吃饭,忙了一天,其实有点累,明天还得去农村舅舅家拜年,刚刚我都先睡了一小会。
越来越多的人过年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年味越来越淡了。
不但感觉年味淡了,甚至很多人越来越不喜欢春节了,吐槽春节的人一大堆,见着各种一年没说上一句话的亲戚,进行着各种尬聊,然后重复地做着一年又一年的各种仪式。
对于不少刚参与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痛苦,他们怕被人追问收入,怕被人催婚,怕被各种唠叨。
然而,回家过年,又是无数人一年努力工作后最重要的生活目标。
年味变淡了,到底是为什么?
物质上的阈值提高了
什么叫阈值呢?就是一个效应产生的最高值。
过年给你带来的阈值,每一年都在递减。
在过往数千年历史中,人们大多数时候是处于物资极端贫困的环境下,过年是一年中物质最为丰富的时候。
再穷的家庭,都得给女孩扯块布做件新衣服,也要在饭桌上搞点肉,沾沾荤腥。
新修《清苑县志》关于1949年前一般村民的饮食情况,是这样介绍的:
建国前,县内普通人家所食甚为粗简,多以玉米面、小米、高粱面为主食,每日三餐或二餐。农家主要食物有玉米面、白薯粥、小米饭、玉米面饼子、杂面、高粱面饼、荞麦面、山药面。春节前,几乎家家蒸年糕、玉米面豆馅馒头、摊折饼。春季,贫困农户多采集嫩树叶、榆钱、野菜拌以玉米面蒸或炒后吃。灾荒年头,谷糠麸子也成为贫苦人家的主食。……人们所食蔬菜主要有大白菜、红白萝卜,间有蔓青等。枯菜季节多以咸菜、干白菜、萝卜干和酱佐食,平时很少吃鱼、肉,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点儿。
即使是富农和地主,他们的生活也不过是这样。
调查统计还表明,地主富农的粮食消费也是以粗粮为主,粗粮大约占70%。东顾庄最大的地主杨继平有200多亩地(也是11村调查中最大的地主),平常只是他和其母单独吃点白面,谓之开小灶;家里其他人和长工一个灶吃饭,自然以粗粮为主。
那过年带来的物质上的突破和改变,就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年味之一了。
而现在呢,平时吃的和春节吃的有很大区别吗?差距越来越小,甚至没有什么差距。
这时,春节大吃大喝一两周,带来的体验并不是伙食的改善,而有可能是身体上的负担甚至是厌倦。
娱乐上的阈值
万人空巷的春晚,不过证明了一件事情,人们当时娱乐上的极度缺乏。
甚至在很多年来,人们只在春晚上见识过这些新鲜的娱乐和明星,比如费翔的春天里的一把火,那就是一唱成名。
在过去很长的历史中,人们平时都没有多少娱乐活动,在中国仅仅在大城市里有过戏剧界和演艺界的追星,那还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才有的事情。
而广大的农村,春节中哪怕是花灯,舞狮等由民间兼职艺人搞的小节目,也是让人疯狂的,整个集市都得人山人海,因为平时根本就没有看过任何演艺节目。
娱乐其实也是一种精神产品,他也需要有消费力的人群,穷山恶水的地方,自然不会有演艺人员去表演去赚钱。
所以,改开伊始,一个相声,一个小品,就能让无数老百姓感觉到精神上的无比愉悦,过年,不光是物质上的改善,还有了精神活动上的突破。
而现在呢,如果你经常看抖音,哪怕你笑点再高,也可以让你笑个不停。
因为抖音评论区里大神太多了,全中国十几亿人中各种会搞笑的人在拍作品和写评论逗你笑,你再看姜昆,你会感觉吃了个苍蝇,这是啥子玩意,这也叫搞笑?
那春节要有什么节目让你印象深刻就很困难了。
春晚只剩下一个形式,一个全家团聚在一起看看电视的感觉的追求。
人际关系上的突破
春节是家族关系的一次重炼,所有的家族亲戚在过年期间,需要全部进行一次交流和互动,在注重传统的一些地方,甚至还非常重视仪式感。
各种仪式的本质,是确认和强化宗族之间的关系。
这是熟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贫困的时候,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际关系就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关系,因为陌生人不可靠。两个陌生人之间要进行合作和交易,是无比困难的。
如果经历过小县城和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 ,在改开之初,两个陌生人之间要展开合作,都会先论一番朋友和亲戚,然后找到共同认识的朋友,然后才能确认对方是谁,才有信任的基本基础。
但市场则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进行合作的地方。他们不需要亲情和血脉,而是需要契约和法治。
当人们走向市场,独自在市场是与他们合作交易时,宗族关系对人们的需要就逐步在降低。
各种繁文缛节在一步一步减少,人们逐步淡化了亲戚间的关系。若干年前,我们当地农村还盛行各种宗族势力的集合,但这几年,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少了,甚至祠堂祭祖这样的活动,能集合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人们不再将这种事当作大事,最多当个娱乐活动,有空就参与一下,没空就不去算了,因为聚集的人,只是同姓、同一宗族,而平时没有任何交集。
在外靠老乡,曾是改开之初外出打工者的一个共识。
因为老乡也是一种类宗族组织,他们能成为人们共同面对陌生世界的可以依靠的力量。
现在,除了官场上还在时兴老乡会,人们已经很少依靠老乡会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几次聚会,几次深聊,就能成为商场上的好朋友,根本不需要这种以地域为联结的互助组织。
市场是陌生人服务陌生人的地方,是陌生人与陌生人进行合作的地方。
越是发达的市场区域,人们就越不害怕陌生人。
人们经常说,大城市有什么好,一栋楼上面对面的邻居,从来不打交道,不如农村那种家族式的一团和气有温度。
但你想过没有,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邻居,你却不害怕对方是小偷,是强盗,会害你,会侵犯你,对方虽然陌生,却很安全,他不会窥探你的隐私,他不关心你的家长里短,但真碰到重大困难时,也许他也会毫不犹豫出手相助,
而农村的一团和气的表面底下,各家几乎没有隐私,哪家离婚了、吵架了都能成为人们的话题中心,小年轻的婚姻、工作等事务,人人都可以指点一番,同时,各家之间的矛盾并不少,鸡毛蒜皮的小事,搞成两家成仇的现象,一点也不少见。
我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小区里的邻里矛盾,远远比一个村庄里的矛盾要少的多。
那是一个陌生的邻里世界 ,但又是一个安全而又互不干拢的陌生人的合作社区。
当人们习惯了与陌生人相处的世界时,那熟人社会也就即将崩解。
这不是传统道德的沦丧,而是文明之光的到来。
年味越来越淡是好事,如果春节只是家庭聚会,那未来会有更多的方式来进行,比如集体出游,比如去大城市过年,而不是返乡。
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那个物质匮乏、娱乐匮乏的传统人情世界,正在逐步远离我们。
而那样的世界,并不值得怀念。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