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人为何也会疯狂?
原创
邓新华
只给少数人看
这两天看到一个著名的历史写作者的一段话,很感慨。
这个历史作家,最近有一些传言,由于没有确切消息,我就不评价传言里的事了。我看到有个评论说:“真不敢相信!他对历史的理解那么深刻,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想跟我的铁粉们聊聊深刻感、清晰。
我在学生时代,也曾喜欢深刻感。那是种什么感觉呢?
是的,就是那种觉得自己被“道”附体了的感觉。
觉得自己掌握了历史的规律,完全可以拯救天下了。
至于这些“规律”对不对,用什么标准判断它的对错,倒是没想过。反正自己感觉良好就是了。
那个时候我写文章,总是尽力地写一些自认为深刻的句子。
后来,认真学了经济学,对科学方法论略有涉猎,就不再喜欢深刻感,而是喜欢简洁、清晰。写文章,也是尽力表达得清晰。至于是否深刻,不再关注。
为什么我选择了相信市场经济理论?不是因为我认为它是真理,而是因为它清晰、简洁,而且总是破除深刻感。
摒弃个人的主观偏好,仅仅使用可证伪、简洁等客观技术指标来评价评价市场经济理论,它具有最优越的表现。
就是说,你不要用你的主观感受来评判一个理论,而是应该用可证伪、简洁等客观技术指标来评判一个理论。
因为,深刻感,经常是你的主观偏好在欺骗你。明明你错了,但深刻感让你相信,你比谁都对。
只有简洁、清晰,才不会骗你。
美国电影《美丽心灵》里,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通俗说,是个疯子。他身边始终有个“男人”跟着他,他为此受尽煎熬。终于有一天,
纳什
对那个“男人”说,你的存在是不符合逻辑的,你是假的。
从此,那个“男人”虽然还跟着他,但
纳什已经理解,那是自己的感觉在欺骗自己
,他也就不受煎熬了。
今天流传的许多干预主义观念,就像跟着纳什的那个“男人”,需要用清晰的逻辑,才能看明白他是假的。
以那位历史作家来说,在他的书里,朱元璋雄才大略,朱棣雄才大略,张居正高瞻远瞩……总之,各种深刻感。
但如果用清晰、简洁的标准来看,那些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全都是假的。
假如有一天,你也像纳什那样,疯了,你能不能依靠清晰、简洁的逻辑,走出来?
喜欢深刻感的人,多多少少都是有点疯狂的。喜欢深刻感的大众,也是有点疯的大众。
这些年,人们经历了多少深刻感十足的舆论浪潮?
从2008年算起吧。
“中国不能永远为全世界打工”,是不是深刻感十足?
“中国啊,请慢下来,等一等你的灵魂”,是不是深刻感十足?
“经济脱实向虚,中国人穷得只剩下房子”,是不是深刻感十足?
“一鲸落,万物生”,是不是深刻感十足?
“快递小哥被算法奴役”,是不是深刻感十足?
……
每一个深刻感十足的舆论浪潮,总是伴随着经济增速下一个台阶。但,大众并不回头审视,他们总会发现新的深刻感,爱上新的深刻感。
而在那些清晰、简洁的年代,例如,“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经济充满了活力。
喜欢深刻感的人全球都多得很,并不限于中国人。例如欧洲的环保主义者。“拯救地球母亲,避免全球灾难”,是不是深刻感十足?
而市场派始终清晰、坚定地论述着市场经济的简单道理,不为任何一个深刻感十足的疯狂浪潮所动。
在各种深刻感十足的疯狂浪潮中,坚持清晰、简洁,注定会是少数人,你会失去很多。所以,如果你选择转头参与那些疯狂浪潮,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你也会得到一些东西。如果你珍视这些东西,那就继续坚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只给少数人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