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今天我们来谈谈职业打假。
最近一个职业打假事件引发网络热议。
2021年7月,邵某在王女士开设的微店上购买了一批食品,其中包含粉蒸肉、扣肉、风豆豉回锅肉各50份,合计150份,每份折后单价30元,支付时使用了微店现金红包0.84元,共计实付4499.16元。
判决书显示,到货后,邵某将收货过程全程录像,指出上述货物包装均无产品名称、生产时间、生产经营者名称和地址、保质期等标识,是“三无产品”。随后,邵某起诉至法院,要求王女士退还货款4499.16元并赔偿44991.6元。
官司打了两轮,王女士暂时是输了,要赔钱,假一赔十。
职业打假这可是个行业,无数人在里面赚的盆满钵满,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呢?
职业打假的赚钱套路
最有名的就是王海了。
这个家伙一度成为正义的化身,多年来一直专业从事职业打假,据说王海都搞了一个仓库专门用来存放购买的产品,然后将这些产品进行分析并进行索赔,王海年入千万是一个保守估计。
王海,山东青岛人,他是家里老大,小时候专门练过散打,练就了一副壮实的身板,不过,他自认为“功夫一般”。1992年他参加了一个法律函授班,发现新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一条新的规定: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应当加倍赔偿。专家在电视节目中也号召消费者利用法律向售假者索赔。
1995年9月到11月约50来天的时间里,王海横扫北京十家商场,购假索赔,一共获得8000余元的赔偿。
同年12月25日,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授予王海“中国打假第一人”称号,并奖励他5000元人民币。至此,王海在国内名声大振。1996年年底,王海成立公司,升级为职业打假人。
刚开始时,他的业务还是帮助企业打假,公司第一单生意的业主是广东爱得乐集团公司,王海一举为该公司取缔了40多个售假窝点。
而随着消费者保护法的升级,买假打假可以获得十倍赔偿的利益刺激下,王海又回到了打假索赔的盈利模式上来了。
辛巴燕窝事件让王海再次成为热点人物,包括罗永浩也曾与他隔空对战。
王海开创了这个行业,但这个行业可不只有他一个,事实上,这个行业已初具规模,相当多的打假人正在闷声发大财。
那最好发财的领域就是食品领域了。
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其实是全世界最严苛的法律之一。
经过多次调整 ,中国食品安全法一步一步升级,成为全世界对食品安全要求最高的一部法律,几乎是事无巨细,从配料到生产工艺甚至到生产管理措施,到商品标记,全部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样的法律能出台,归因于多年来无数民间意见领袖对食品安全的痛恨,特别是三聚氰胺事件引发民间强烈情绪。
当然,即使是这样的法律,依然是有民众不满意的。
他们认为,在食品安全上不达标的企业,应该罚他个倾家荡产才是正道。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假一赔十结合上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法,就孕育了大量的职业打假群体。
普通食品要是添加了功能性食品的原料,那是假货;虽然安全性是没问题,但谁叫你不是功能性食品呢?
进口食品无中文标签,假货!必须再贴一个中文标签。
新资源食品未标注不适宜人群或食用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营养强化剂、产品虚标等级、超生产许可证许可范围生产,统统是假货!
添加西布曲明的减肥食品,是假货,西布曲明那是药品成份。
同时,中国法院系统也表达了对这个行业的支持。
2013年12月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互联网法院的成立,也让这些职业打假者诉讼成本大幅降低,发个邮件就可以发起诉讼了,多方便。
在十倍利润加上法律支持下,职业打假这个行业就迎来了春天,几本法律书,一台电脑,坐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天下打假,年入几十万算是一般的,碰到大企业,搞他个几百万也不奇怪。
类似的行业还不少
与这些职业打假个体户不同,还有不少行业存在大量的这种商业模式。
比如照片版权。
臭名昭著的视觉中国因为一张黑洞照片声明版权,终于把自己卷入漩涡,除了遭遇媒体广泛质疑外。
视觉中国一共发起了多近一万多起诉讼。
据有关网站显示与视觉中国公司(即旗下华盖创意、汉华易美、东星娱乐、视觉ME、艾特凡斯和500xp)相关的已经达到了11028起,特别是从2012年起,急剧上升。
起诉对象近两年也从医院和企鹅,增添到国内一些房地产企业,特别是SOHO中国和恒大地产集团等,主要涉及内容也大多数是版权归属和侵权纠纷,啼笑皆非的是涉及的金额也从几百至上千不等,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和解,并跟视觉中国签署了版权合作。
更绝的是,这些图片公司还有一些特别骚的操作,那就是自己将自己有版权的图片全网到处传播,希望更多的被采用,然后采用AI的图片识别技术全网搜索使用了这些照片的企业和个人。
在北京,这是一个公开的灰产。
北京有一批这样的公司,他们是怎么玩的呢?就是拍美女照片。找来一堆美女,然后拍大量的照片,然后在各种网站甚至是自建网站到处免费传播。
这种方式更容易确权,因为图片中的本人往往也是索权利益链中的一环,如此一来,图片拍摄的时间、地点、人物都能够佐证版权归属。
他们的目标对象就是中小站主,这些站主有时为了吸引流量,会在文章中插入一些美女图,那不好意思,告你没商量。
当然还是文章版权打假的。
比如我的公号就经常接到这类公司的广告,要不要全网帮你搜索你的文章是否被人转载了?签个合同,就用软件帮你找,找到了就帮你告,收入咱俩分成。
更庞大的一类公司是软件打盗版的。
那些常用的办公、设计软件,都有一大堆公司来搞诉讼,动不动就打个电话上来了,你们用了XXX软件,我们要起诉你,解决方案是你买几套正版软件,否则就法庭见。
当然,这些软件只能在他们这里买,他们赚钱的方式是诉讼和软件代理差价。
严苛的法律并不会推动进步
应该说,各种严苛的食品安全法,知识产权法,才是这种事件的由头。
但这种法律的出台,又是人们习惯于出问题后就要求管一管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中国市场经济刚刚启动时,假冒伪劣产品曾经让无数人上当受骗,我在当年甚至买过温州产的假皮鞋,一下雨,发现原来里面的材料是纸,马上报废。
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也让人们没有安全感,甚至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变成了一个人人互害的社会。
人们转过头来寻求权力的保护,要求政府部门出台更加严苛的法律来惩治这些人。
所以,打假人,哪怕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打假人,不但得到了法律的支持,在很长时间内,还在国内有一大批支持者。
他们认为,多一批民间的打假者,会对生产者构成强大的威慑力,让他们更加小心行事。
但是,严刑苛政,再发动举报有奖,真的是推动食品安全进步的原因吗?
当然不是。
你想想,现在你能买到价廉物美的产品是因为什么?因为大量大超市的出现,因为电商的出现。
你都可以七天无因退货了,你还担心什么质量问题呢?
各类连锁超市的出现,让你买到伪劣产品的机率大大降低,因为大超市无法承受这种损失。
而在分散的商业中,不集中的商业中,越小的商家越有可能出现短视现象,他们更不容易追求长远利益,从而忽视消费者利益。
我们看到的农产品也是如此,不要责怪中国农民良心不好,而是分散的农业体系必然产生大量短视行为,而规模化的农业企业才会珍惜自己的商誉和品牌。
在三聚氰胺事件中,事情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就是分散的奶牛养殖户,反正各家的牛奶都是混到一起去的,很难发现是我家的奶有问题,掺假有收益而无风险。
那么国外的奶制品为什么更安全?是因为他们国家的人更善良吗?
当然不是,而是国外的原料供应商都是大农场主,他要是被抓包一次,不要说法律,他在市场当中的信用马上破产,他的大型农场马上就成为所有行业内的黑名单,他有必要为了一点收益来做这种事吗?
越是规模大的企业,越重视长期利益和商誉。
即使出错有了问题,也是毫不犹豫地不惜代价地解决问题,并努力加强管理争取不再犯,肯德基不也出过苏丹红事件吗?
人们认为商家出于利益的冲动,一定造假以减少成本,这种理解有道理,但想的还是少了一层,商家同样会出于利益的冲动,积极维护食品安全,以成为百年老店,去赚永远赚不完的钱。
同样,即使有严苛的法律,你也阻止不了有些垃圾人侵犯他人,杀人是犯法的,是要枪毙的,但一样还是有人犯法,想依靠威慑就能杜绝犯罪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与女青年上个床就得枪毙的严打运动过后,中国的治安情况仅仅在几年后还是剧烈恶化,刑事犯罪数量超过严打前。
真正让治安好转的原因是经济稳定发展,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长远的利益,从而让理性成为社会的主流。
我相信,娃哈哈,达利,康师傅、统一这些中国大的食品企业,会把食品安全看得和命一样重要,因为出一个事,企业就得完蛋,过往积累的价值数百亿的品牌一夜之间就会归零。
企业越来越大,商业越来越发达,才是食品越来越安全的原因,而不是严苛的法律和严格的执法。
恶法与流氓
打假流氓们,正是产生于各种严苛的食品安全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法。
我为什么叫他们流氓呢?
因为,他们并没有帮助受害者,你以为他们是帮助管理机构在查缺补漏吗?其实不然。
他们打击的大部分案件,其实都是没有实质性构成什么伤害的事件,比如这一次事件,这位女士自制的扣肉有被证明食品安全有问题吗?
除了少数辛巴燕窝案这样的欺诈事件,大部分职业打假的抓的就是一些合规性程序方面的问题,而不是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
市场上并非存在大量的受害者,受害者不起诉等着他们来起诉,这是违背常识的一件事情。
正确的法律伦理,应该是谁受到伤害,谁才是真正的起诉方。
而职业打假人并不追求他们所追诉的企业把产品做的更安全,只要对方愿意出钱妥协,他完全可以签下不起诉同意书,拿钱走人。
他们只是利用严苛法律种的各种繁复的要求,去抓那些不太认真的企业的包,而这些企业往往认为自己这么干,没有什么大问题。
比如,有农户卖茶叶,也被告了,农户说自己是农产品,可以直接卖的呀,但是,法律规定,你装了袋了,这就叫预包装食品,就要纳入管辖范围。只要上面没有对产品信息没有足够多的说明,那就是犯法。
最后,农户也赔了好几万。
这种通过严苛法律来鼓励有奖举报的模式,其实是恶政,根本无益于食品安全的进步,那是不是说,市场就没有办法对付无良商家呢?当然不是。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既然人们担心食品安全是一种需求,那这就能够被市场满足。
全世界最大的食品质量的检测机构是谁呢?不是哪个国家政府的执法机构,而是一家民营企业。
他叫SGS,他是全球领先的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是全球公认的质量和诚信基准,是一家发源于瑞士的私人企业,他制定的标准,几乎在全球是能得到通用认证的,他并不需要通过权力的手段,而是通过盈利的方式,确保在任何时候他的结果都是中立客观的。
没有人能收买他的商誉,因为价值太大,一次造假,就能让这家成立于1878年的业内超级品牌公司完蛋,而他为市场提供的服务就是检测,鉴定,市场上常见的产品品质鉴定都可以在SGS那里得到公正客观的结果。
甚至中国政府也与他成立合作公司。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瑞士SGS集团和隶属于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国标准技术开发公司共同建成于1991年的合资公司,取"通用公证行"和"标准计量局"首字之意,在中国设立了50多个分支机构和几十间实验室,拥有12000多名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
一家民营机构居然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这就是民间的质量检测机构,通过盈利的方式为市场提供可靠的质量监测服务。
我们再来看资本市场中,人们怎么打假的。
大家都知道瑞幸造假事件,这是被美国著名的做空机构浑水公司狙击的。
他在国内聘请了商业调查公司,这些公司派出了92个全职和1400个兼职调查员,收集了25000多张小票 ,进行了10000个小时的门店录像。最终得出结论,瑞幸咖啡2019年第三、四季度,每店每日商品数量分别夸大了至少69%和88%。
最后揭开了瑞幸财务造假的盖子,一举把瑞幸搞退市了。
那浑水作为一个公司,这也是他的盈利模式,那就是通过做空该公司的股票进行盈利,而前提是,他的报告是真实的,如果报告是虚假的,那瑞幸反手告他,他就要赔个底朝天。
你看,他没有通过法律机构和政府,就实现了打假,还实现了盈利,清洁了市场。
他和职业打假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职业打假者是在政府法律的庇护下寻找漏洞,诉诸于公权力来实现十倍盈利,而浑水是通过真实信息披露的方式,打击对方商誉的形式来获得盈利。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盈利模式,一种是我冒充受害者,利用垄断法律的特殊条款赚钱,一种是,我通知受害人,利用股价来盈利,受害人另行起诉瑞幸。最后瑞幸还赔了投资人十亿。
商业调查公司现在在中国正是起步期,他们主营业务是一些投资机构,收费往往是投资金额的1-2%,如果中国市场进一步扩大,可以预见商业调查公司会越来越火热,再加上注册制的落地,那狙击水货企业也将成为一门产业,各位有资源想创业的朋友可以考虑,详细细节可以到我的私人群参与讨论。
其实还有很多种盈利方式 ,比如建立自媒体平台,专门检测大企业的产品质量,发现后进行信息披露,然后可以为没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做宣传上,抖音上开始崛起大量的测评号,就是这种盈利模式。
而真正能做起来、做长远的自媒体,一定是不可以被收买的,因为被收买迟早会曝光,从而商誉消失,彻底失败。
那么,这些企业的商誉,就能构成你的信心。
相反,专职从事质量监管的政府部门执法人员,他们凭什么对消费者负责呢?
给他们越大的权力,他们会怎么做呢?如果治下的企业个个质量很好,没有安全问题,请问,他有存在感吗?他有收益吗?
那创建更严苛的法律条款进行约束,甚至让你不得不违法生产,他们的权力收入才能最大化。
只有有人去求他们,他们才能获得收入,他们没有商誉机制的约束,他们干一段时间可能就调职了,食品安全搞好了,他们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寄希望于权力部门官员的道德感,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寄希望于市场给出来的利益约束机制,商誉约束机制,才能让这个世界的产品质量越来越高,消费者的体验越来越好。
而职业打假的流氓之所以这次引起公愤,因为他违背了公众朴素的伦理观,凭什么抓点小把柄就可以敲诈?
而最高人民法院也感受到了压力,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对职业打假进行了答复:逐步限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
2.从打击的效果来看,由于成本较小,取证相对容易,牟利性打假的对象主要是大型超市和企业,主要集中在产品标识、说明等方面。该类企业往往是同类市场上产品质量相对有保障,管理较为规范的生产经营主体,而对于真正对市场危害较大的假冒伪劣产品及不规范的小规模经营主体打击效果不明显。
3.从目前消费维权司法实践中,知假买假行为有形成商业化的趋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打假人、打假公司(集团),其动机并非为了净化市场,而是利用惩罚性赔偿为自身牟利或借机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更有甚者针对某产品已经胜诉并获得赔偿,又购买该产品以图再次获利。上述行为严重违背诚信原则,无视司法权威,浪费司法资源,我们不支持这种以恶惩恶,饮鸩止渴的治理模式。
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永远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人间不是乌托邦,但市场向你证明了,市场是所有手段中最好的一种手段,是带来伤害最小,效率最高的一种手段。
顺便问一句,最近是公号团灭季,我怕了,我准备调整写作方向,将商业科普+商业机会+经济学分析作为我的文章主要类型,今天就是我写的第一篇,喜欢这种内容打赏表示一下,好让我知道读者们的需要。
加入老古会客厅讨论商业与投资的朋友,打赏298元(5月涨价至398元),即可加入(需分两篇文章打赏),联系我的助理 Glinda989。同时赠送130万字的文章合集和198元的《房产经济学课程》
最近群讨论主题:越南投资;疫情结束后越南考察团;海外金融市场投资;腾讯与阿里哪家股票更有价值;今年要买房吗?预制菜赛道;自媒体赛道等,欢迎加入。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