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价值论是个悖论?
原创
吉姆-费达科
逻辑大于立场
【个人经历】
几年前,我买了一件特别的物品。初次看到时,我很感兴趣,但价格比我的心理价位高出50美元(标价450美元,我的预算是400美元)。因为想要以合适的价格入手,我在各个网站持续关注促销信息。经过几个月的等待,终于在一个网站上看到390美元的价格,我立即下单购买。
如今,由于制造商已经因疫情倒闭,这件物品在二手市场上的价值有时甚至超过我购买价的两倍。考虑到我的物品保存完好,理论上确实可以卖到这个更高的价格。但我一直在告诉自己——也告诉他人——我现在绝不会花850美元购买这样一件物品,因为我更看重这笔钱。
看似简单的陈述却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悖论:我手中有一件物品,其市场价值超过了我声称愿意支付的金额,但我却没有把它卖掉。这个现象似乎挑战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中的主观价值理论(Austrian subjective value theory),甚至整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罗斯巴德的显示性偏好理论】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一个简单的午餐选择说起。假设有人问我午餐打算吃什么,我会说更喜欢披萨而不是汉堡。但最终我却端着汉堡回到办公室。当同事疑惑地问:"咦,你不是说要吃披萨吗?"我回答:"是啊,我改变主意了。"这种情况并不会挑战经济学原理,因为个人偏好本就是主观且可变的。
但关键在于,在实际购买时刻,我的行动清楚地表明了对汉堡的偏好,无论我之前说过什么。我不能说在柜台前我其实更想要披萨却买了汉堡。虽然我可以事后表示后悔,希望当时选择了披萨,但这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偏好陈述。
正如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指出的:"revealed preference(显示性偏好)只关注通过实际选择行为展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某个特定时刻的实际行为来理解真实的价值取向。
【拍卖场景的启示】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在网上拍卖平台看中了一件商品,对自己发誓最多出价40美元。当时标价才12美元,你出价15美元,觉得稳赢。但随着竞价不断升高,你的出价也一路追加:25美元、36美元,最后甚至到了45美元。最终你赢得了拍卖,却也超出了自己原本设定的预算。
这时你完全可以联系卖家说:"能不能我只付4美元,你重新上架?"但你没有这么做。按照罗斯巴德的理论,你的实际行为揭示了真实偏好:在出价45美元的那一刻,这件商品对你的主观价值确实超过了这个金额。这其中可能包含了赢得拍卖的心理满足感等无形因素。
【当下的价值判断】
回到我最初的物品,我说现在不会花850美元购买它,这个说法看似合理,但由于我已经拥有这件物品,这个判断无法被实际检验。要真正验证这一说法,我需要先以850美元卖出,再以同样价格买回来,这显然不太可能发生。
【行为背后的真相】
事实是,我没有将物品卖掉。无论我怎么说,这个"不作为"的选择本身就证明了一个事实:对我来说,保留这件物品带来的全部价值(包括使用价值、情感价值等)确实超过了850美元。虽然还没有遇到实际的现金报价,但考虑到出售过程中的各种成本(时间、精力、运输等),我选择继续持有的行为已经说明了一切。
【结论】
所以,当我说这件物品对我来说不值850美元时,请不要轻易相信我的话,我自己也不应该相信。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是我的实际行为选择。这个看似的悖论,最终被我们的行为选择完美解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阅读原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逻辑大于立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