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邓小平之六——人情淡漠、底层互害、是改革开放的副产品吗?
原创
古原
古老板的老巢
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系列文章之六
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来最为辉煌的时刻,国民财富增长速度以百倍计,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比四十多年前好了N倍。
但是,针对改革开放的诟病从未停止过。
最为常见的一种批评,就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情淡漠,物欲横流甚至导致底层互害,中国是一个底层互害的社会甚至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
那么,市场化改革,真的会导致人情淡漠吗?当然不是。
持有上述观点的人,往往来源于对传统社会的两种怀念,一种是对国企职工当年的生活环境的怀念,他们认为,国企职工当年生活在大院里,大家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另一种则是对农村传统家族式社会的怀念,在那个环境下,家族之间互助成为基本的生活状态。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这一代人,在四十年前,很多人都是未成年人,小孩子,总是对过往的生活有着美好的记忆,不管这样的生活是否贫困,是否有无数的困苦,因为这与他们的记忆无关。
简单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都禁锢在一个地方,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他们的人际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基于这种长期固定的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不会轻易破坏这种结构,会想尽办法在表面上维持。
一旦破坏这种结构,很有可能自己被孤立化,从而在这个社会中,成为人际关系被边缘化的人群。这种被边缘化,不仅影响自己的心理感受,还将直接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
在一个国企大院中,你要是得罪的人多,你的工资调级、分房、提干,都别想了。
所以,表象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大家努力维持相互关系的现状。
但市场经济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陌生人之间的相互连接,是由交易撮合而成,他们不需要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今天可以和你交易,明天也可以和别人交易。
一个人完全可以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不认识一个人,但却可以找到工作,可以买到商品,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到任何一个人的制约。
因为陌生人社会,是由分工交易合作而构成,他不需要家族的血缘,不需要同学、朋友的关系。
这样的社会,人际关系无比简单。
而在熟人社会,其本质依然是依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来生存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中,你要生存下去,你必须知道谁可以得罪,而谁不行。你必须搞清楚对方背后有什么人,他爸是谁,他妈是谁,他爸妈那一系的血亲都在具体哪些岗位上。
你要是连这个都搞不清,你怎么死的你都不知道。
同样的,在农村家族社会也是一样,一个小姓家族在一个大姓家族的宗族社会中,必然是被欺凌的对象,你只能忍气吞声。
那种表面的友好,不过是对于这种关系社会的妥协。
在刚刚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还习惯于出门要找同学、找同乡,找亲戚,因为不如此,他们觉得就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中生存不下去。
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这一现象在逐步消失。
人们不再热衷于参与各种同乡会,同学会了,而是开始了陌生人社交,公司的同事、同行业的老板,都成为了交际的主要对象,甚至人们在互联网上参与各种兴趣群,与完全没有见过面的人成为深度好友。
新的人际关系,是去中心化的,是与一个人的出身血缘毫无关系的,是进退自如的,毫无羁绊的。
在熟人社会中,人们会对这个群体的内部的人表现出表面的友好,但是却往往对外部人员表现出无比的残暴。
欺负外地人,欺负外来户,欺负没有在这个组织里有关系的人,成为农村熟人社会和国企熟人社会共同的特征。
而在陌生人社会,你可能和你的邻居住一层楼里,却从不打交道,但却根本不用担心他会来欺负你。
市场经济下的陌生人社会,比起熟人社会更有人情味。因为人人都可能是合作交易的对象,不会轻易恶言以对。
但在熟人社会,外来人员可以随便欺负,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这个人一生都不会给他们带来价值,不需要顾及对方的感受。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道德水平不是在下降,而是在猛烈提升。
在唐山大地震中,尽管震惊全国,但是,参与救援的依然是政府派出的军队,而在四川大地震中,无数普通人参与了救援和捐款。
在市场经济下的中国,中国义工组织遍地开花,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成立了这样的自愿加入没有一分钱回报的慈善组织,蓝天救援队完全由民间组织,成为了各种救灾现场的主力军。
原因是,慈善本来就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在生活水平提高后更有能力参与慈善,截至2023年11月15日,全国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3万个,净资产合计近2000亿元。
这难道是人情淡漠吗?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国营商店,营业员对着顾客往往爱搭不理,甚至恶言相向,因为你决定不了她的工资,她的岗位。她的岗位来源于她家的血亲。
但今天的各种商业场所,你能感受到的是无比的热情,是更多的宽容。因为商家们知道,不和消费者处理好关系,就不能长久经营。
这也是人情淡漠吗?
在一个商业社会中,你走到哪里,基本上,你都能享受到热情的服务,而不用担心成为被鄙视的对象。
人们所诟病的问题,往往出在一些特殊领域。
比如,食品安全。很多人认为农产品不绿色了,不安全了,大家都吃得不健康了,甚至出现了很多反智反科学的言论,比如说什么现在人患癌多,就是因为吃得不好。
但是好不好,是比较而言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污水横流,直接排进河水里,同时还用河水做一切事情,七八十年代哪个小孩子不要吃宝塔糖打虫?哪来的食品安全呢?
在农村病猪肉都是难得的蛋白质改善,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哪怕因此冒着生命危险。
各种剧毒农药不是广泛被使用吗?在八十年代以前北京的天空长年都是灰的,因为城市里就有大量的烟囱。
只不过越穷的时代,都吃不饱的时代,人们哪有心情关心这些。有食物吃就不错了,还讲究什么农残超标?
市场化才带来了更多的食品安全生产设备,我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购买食材,而不用担心吃下去会吃死人。
现在各种电商直播卖了那么多菜品,肉类,有几件食品安全事故呢?而在七八十年代,集体食物中毒,是常见的事。
食品安全在市场环境下,只会越来越好。人们为了服从于消费者,都会努力生产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出来。
底层互害一说,根本不成立,只不过是农村生产没有规模化,没有商业化,还是小农经济导致的,是农村的市场化改革,跟不上城市人们对食材的要求导致的。
邓公开创的改革开放,没有带来道德沦丧,那不过是反对改革开放的人编出来的理论,事实是,这样的社会,远远比过去更有道德,更讲人情,更有温度。
1、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最主要的阻力来源于谁?
2、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了吗?
3、
谁在否定邓小平?
4、
纪念邓小平,说出了人们的心声
5、
纪念邓小平之五——各种腐败乱象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古老板的老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