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来自:《血战钢锯岭》
战争这个问题啊,要一分为二地看。 虽然它造成了巨大灾难,让无数家庭家破人亡,但是,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着无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计算机、航天技术、重型机械制造业……等等都是战争的产物。 没有战争,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大家请翻到课本N页,一定要把这些经由战争的刺激而出现的成就一一记牢,考试会考……
说有个熊孩子把自己家服装店的橱窗玻璃搞碎了,熊爹在大街上当众暴揍孩子,邻居们于心不忍,就安慰这位暴怒的父亲说:是啊,玻璃碎了是很可惜,但凡事要朝好的方面想,你看啊,对面玻璃店又有生意了不是? 善良的熊爹瞪着熊眼望着邻居们,满脸狐疑。 邻居们继续说,不止如此呐,玻璃店主得了钱,又会去多买几个面包帮衬面包店,面包店主得了钱,帮衬鞋店……最后,还会有人额外来帮衬你的服装店呢。 邻居们越说越嗨,根本就停不下来,对着熊爹几乎是激动地吼了起来:最后你什么都没损失,还帮了这么多人!你家玻璃碎了,非但不是坏事,简直是造福社区的大好事呢,快别打孩子了,他是我们大家的功臣! 熊爹瞪圆了熊眼,下巴都快掉了,脸上挂着跟我的学生一样“你们说得好有道理,老子竟无言以对”的表情把儿子放下来,狠狠地跟自家坏小子来了一个熊抱……
事实上,穿着各种伪装的破窗谬论,在经济学历史上却最为顽固不化,而且此种谬论在过去任何时候都没有现在这么盛行。 如今,每天都有许多人在一本正经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这些人包括工业巨头、商会领袖、社论主笔、报纸专栏作家、电台与电视台的评论员、技巧高深的统计专家、一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他们正在用各自的方式宣扬破坏行为所带来的好处。
“需求堵塞”理论——战争时期庞大的需求“累积”或“堵塞”,给战后的世界带来了繁荣。战时被夷为平地的城市对房地产的需求,战时短缺的日用品,因大战未及淘汰更新的汽车、收音机、家用电器……数额之大,令人震惊。 “战后优势”理论——德国人和日本人比美国人拥有“战后优势”,前者的老旧工厂在战时被完全摧毁,得以更换最现代化的厂房和设备,生产效率得以提高,成本得以降低,非美国那些老旧、过时的厂房与设备可比。 事实证据——第一,战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远超战前,各行各业的统计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二,破坏更严重的德国、日本比破坏更没那么严重的法国发展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