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日前发出通知,禁止网约车在浦东机场运营。据该部门说,这个规定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对原有规定的重申。![]()
这种规定很奇怪!明明出租车的服务是出了名的差,价格高、各种拒载、挑单子、排长队,而网约车能够为人们提供另一种选择,增加民众的出行便利程度,怎么就要禁止网约车呢?![]()
总结一下,意思就是:第一,出租车是按照上海市的指导价来收费的,而网约车低价竞争;第二,出租车的运力供给是充足的,出租车司机五六个小时才能接一单生意;第三,既然出租车运力充足,而且不挑车不挑客,那么再让网约车进来会造成供给过剩,大量车辆积聚在机场,造成安全隐患。
这就更奇怪了!
第一,价格不是谁规定和指导出来的,价格是市场形成的,只要是双方自愿交易的价格,就是合理的价格。网约车能够在指导价之下揽客,这明明更加有利于消费者,这正是市场竞争机制造福消费者的典型例证,怎么反倒成了罪过?
难道说,为了维护指导价的“权威性”,就不允许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并否定自愿交易?为什么只“心疼”出租车,不“心疼”消费者?难道是跟消费者有仇?屁股坐在哪一端?
第二,既然出租车供给那么充足,为什么却五六个小时才能接一单?
这还不清楚吗!你就是有再多的出租车在那里排队,消费者也不愿意选择它,而是选择网约车啊。
消费者已经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他们不喜欢出租车,更喜欢网约车。至于理由,大家都知道,谁没受过出租车之苦呢?别说网约车价格低了,就是价格高,我都不一定愿意坐出租车,我图的就是把我直接接到指定地点,车等我而不是我等车,图的就是不受出租车司机那份气,图的就是花钱买个便利和舒适。
第三,安全隐患。
既然五六个小时才能接一单,说明供给过剩了,难道不应该把出租车清理出去吗?他们挤在一起就没有安全隐患了吗?难道不应该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消费者来选择到底应该乘什么车吗?
如果让消费者选择,市场就会达成供需平衡,最好的办法恰恰是网约车:乘客下单了,车辆就来,不下单,车辆就不来,这样的话,聚集的车不就更少了吗?难道不是更加安全了?
综上,他们的解释似乎不通。事情可能另有原因。
真相是这样:
![]()
哦,都是因为你们网约车的数量太多了,供需失衡了,影响了我们出租车的生意,你看五六个小时才能接一单;由于生意不好,收入太低,所以就没有好服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控制数量,减少网约车,把出租车的收入提起来,这样的话服务就好了。
多么感人的逻辑!把出租车行业行政垄断、排除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说的如此清新脱俗,也是没谁了。出租车行业是最不要脸的行业之一,全世界都是如此。他们是典型的行政垄断行业,就是通过强制力的介入,限制准入,排除他人竞争,由此限制供给总量,抬高价格,独享垄断收益。其结果就是,破坏市场机制,侵犯消费者主权,让消费者别无选择,只能忍受质次价高的出行服务。判断一个行业是不是垄断,不是看某一行业的企业数量,或者莫名其妙、可以任意定义的“市场占用率”,而是看是不是设置了准入限制排斥竞争。如果设置了准入限制,那么它有很多企业,也是垄断,比如出租车公司,比如电信通讯行业;如果没有设置准入限制,谁都可以搞,哪怕只有一家企业,市场占有率是100%,那也不是垄断。正是市场经济激发了企业家才能,将资本、现代科技、汽车完美融合,诞生了网约车这个行业。它刺破了行政垄断的坚冰,提供物美价廉和个性化的服务,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它通过简单的注册就可以营运,让出租车行业那天价的牌照费、份子钱、各种抽成和腐朽的监管措施,就像个笑话。市场机制本来就有打破垄断的强大动力。企业家总是想方设法绕过管制,冲破重重阻碍,将垄断势力斩落马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造福了消费者,也优化了资源配置,众多的私家车被吸引进入这个行业,众多的个体找到了养家糊口的饭碗。对于消费者和从业者来讲是好事,但是对于垄断性的出租车行业,却绝对是噩梦,他们会在市场竞争之下收入降低,甚至破产倒闭。就像改革春风春满地,民营经济大发展,造福了亿万百姓,然而对于过去那些垄断国企铁饭碗,却绝对不是福音。于是,他们不是想着如何快速转型,迎合消费者需求,通过服务他人的方式去赢得利润,而是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寻求强制力的保护,使自己继续免受竞争高枕无忧,从掠夺消费者中享受稳定收益。这才是这类政策出台的真实原因。不准网约车进机场,在上海开网约车要上海户口,都是借助强制力,以政策之名排除竞争的手段。上面那位老总和代表,以及出租车行业的从业者,就是始作俑者。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定要学会透过利益动机,戳破那些冠冕堂皇的理想主义词汇,查找某项政策背后的真实原因。就像一个侦探办案一样,当一项政策出台,最有利于谁,那么他就是这项政策背后的推动者。小到出租车行业,大到产业政策、贸易管制、军事干预,都是这个道理,他们都以集体主义的大词出现。但是产业政策的真面目,就是让从事这个产业的从业者受到保护和拿到补贴;贸易管制,就是让受管制的行业免受国际市场的竞争;而军事干预,最有利于军工集团啊,可以生产并到处卖武器了。必然打击供给,造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消费者必定会减少选择,承受质次价高的服务;必然使低效的生产得以持续,高效的生产受到阻碍,这是资源配置的严重混乱和生产结构的严重扭曲,而任何被扭曲的生产结构,必定降低所有人的福祉。管制严酷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黑市。很显然,如果禁止网约车的政策严格贯彻,机场附近拉客的“黑车”就会出现。出租车行业受到了特殊保护,他们更没有了提高服务、降低价格的动力,只会价格越来越高、服务越来越差,而“黑车”就是市场面对严苛管制的被扭曲的市场,用来在“非法”状态下满足消费者需求。而由上海道路管理局来配置资源,必然的结果就是混乱,消费者需求无法满足。这就是计划思维。
正是价格机制,引导企业家将稀缺资源配置到消费者迫切需求的领域之中。一种商品价格上涨,说明其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企业家投资到这个行业就是有利可图的,在利润动机驱使下供给就会增加,价格随之回落,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就说明需求并不迫切而供给相对过剩,企业家就会从这个领域撤出资源,将其配置到消费者更加迫切需求的领域之中。所以消费者到底更需要什么、更不需要什么,完全可以、也必须交给市场价格机制来协调,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中央计划机构。采用指导价、并且不允许竞争,就是消灭了价格信号,这时候你何从判断消费者更需要什么呢?你怎么决定将稀缺的资源配置到何处呢?如何更加经济地生产呢?市场中,从来没有哪家企业和行业不应该倒闭的。出租车公司当然不例外。利润和亏损机制,正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它让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扩张,让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倒闭。是消费者的金钱投票,决定了谁盈利谁亏损,谁扩张谁倒闭。所以最好不要把自己当神仙。难道消费者不知道用什么更好吗?难道出租车行业比其他行业特殊,所以不能倒闭吗?难道市场机制组织生产更加高效还有任何疑问吗?难道计划的教训还不够惨痛吗?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高地,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方,正是市场化,带来了上海的经济繁荣。市场化程度高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管制少。管制少的意思,就是每个人只要不侵犯他人产权,自己的财产如何使用自己说了算,由此形成稳定的预期。十八届三中全会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然而对网约车行业的这种管制,显然是侵犯产权,违背市场规律。它的更重要的长远影响就是,造成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减少投资,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张A4纸就会让自己的心血付诸东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国际化的大都市,应当引领市场化的潮流,成为自由市场的标杆,而不是乱插手乱管制,逆市场规律而行,这不符合上海的形象。经济政策事关每个人的长远福祉。面对侵犯产权、违背市场规律、降低未来预期的政策,每个人都应当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不要说自己人微言轻,不要觉得改变不可能,政策都是由大众观念决定的。许多事情之所以得以实行,只是因为公开说出“我反对”的人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