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久前,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死了,引发粉丝们一片哀悼。在呼伦贝尔的时候,突然回忆起当初倪匡的内蒙往事。
那是1955年的冬天,作为警察的倪匡调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一个劳改农场工作。
呼伦贝尔盟有多大?26万平方公里,大体上和江浙沪加起来差不多。但是人口很少,每平方公里只有9个人。北边是俄罗斯,西边是外蒙古,一到冬天就是冰天雪地,气温可以降到零下四十多度,并不适合人类居住。遇到大雪封路,车辆无法通行,可能整个冬天就与外界隔离几个月。
1955年的冬天,就遇到这样的事。取暖的煤烧完了,在住的房间里,冻得刺骨,墙上结冰,眼看着要冻死,怎么办?
倪匡看中了小河上的一座木桥,河水早已结冰,不需要过桥。于是拆了木桥,烧火取暖。至于木桥么,他计划等路通了,明年开春前到山上砍几棵树修补一下。
没想到这事被人看到,要治他破坏交通罪,这罪名可大可小,小了可能坐牢几年,大了被枪毙也是可能的。
于是朋友给他牵来一匹马,让他逃走。一路上倪匡靠着各种手段,千辛万苦,逃到香港。
这是一个生存困境。如果你遇到这种寒冷天气怎么办?你冒着被冻死的危险,还是拆了桥烧火取暖?
02
住在南方的人,很难理解住在北方却没有燃料取暖的生活。
下面我给你看几张最近新闻里的照片,住在北方的欧洲人为了过冬而准备燃料有多辛苦。
第一张照片,是猫砂燃料。
这玩意儿在中国通常是做猫砂用的,但是它原本是一种燃料,就是把木头都书皮树枝和各种边角料做成碎屑,再压制成颗粒,便于稳定燃烧。现在在欧洲畅销,不是因为欧洲人养猫多了,而是因为俄罗斯燃气不卖给欧洲了。
下面一张图是德国一家卖煤的公司忙着给客户发货。如今在中国,即便是华北农民都在几年前完成了煤改气,科技发达的德国竟然还用煤?没错,真的用煤。以前他们用天然气和电,今年他们只能囤煤。
这个木柴仓库,也是在德国。以前德国人买木柴,主要是露营烧篝火、烧别墅里的传统壁炉,是为了追求情调和浪漫,今年真的是为了冬天取暖。
即便是非常非常富裕,社会福利好得惊人的瑞士,人们也开始囤积木柴。瑞士人也会怕电费和燃气涨价么?当然。在德国,燃气和电费都涨了十几倍,难道瑞士可以幸免么?
富裕而发达的欧洲国家纷纷改为烧煤烧木柴的原因,是因为环保浪潮导致电力和天然气稀缺。尤其是俄乌战争开始后,欧洲各国政府抵制俄罗斯的能源,不再从俄罗斯进口煤、石油、天然气。让很多欧洲人面临过冬的困难。
欧洲人不从俄罗斯买天然气了,俄罗斯太多的天然气干啥用?那就直接烧掉呗。
一方面是宁可烧木柴烧煤,另一方是把天然气白白烧掉。这就是现实:任何一样东西,即便原本根本不缺,但是由于各方的矛盾和冲突,结果很多人稀缺。
芯片如此,粮食如此,能源也是一样。
气象学家说了,今年是连续三年拉尼娜现象出现,中国西安以东大部分地区冬天会特别冷。
万一冬天遇到断气断电,没有暖气、空调、地暖,该怎么过冬?
03
从环保的角度,砍树劈柴取暖是不应该提倡的。烧煤也不应该提倡。毕竟太不环保了。
在人多树少的地区,树木也不够用。当年萨拉热窝围城几年,全市都树木几个月就被人烧光了,接下来都冬天大家烧家具,烧书,烧地板,烧废弃房子拆下的门窗。到最后真没得烧了,很多老人和体弱者就死在寒冷的冬天。
在非常时期,各种燃料都有限,你怎么能指望靠有限的燃料维持整个冬天呢。若是遇到战争,一个石墨炸弹毁掉全市电力,一个炸弹切断燃气输气管,基本上整个城市就没能源了,难道你能指望几千万人城市靠烧树木取暖?
正确的做法是:靠衣服保暖。
即便是很冷的天气,你只要衣服足够保暖,就不会挨冻。
在古代中国,衣服极其珍贵,寒衣难得,房子保温又差,基本上都是四面漏风的那种,所以人们需要烤火取暖。
在明朝以前,中国人甚至连棉花都没有普及,棉花是明朝以后才开始流行的。以前的葛,布,麻,绸做的衣服,都不保暖。有钱人可以用蚕丝做棉袄,穷人在衣服夹层里塞上木棉、芦花和麻丝之类的纤维做保暖衣。但是这些衣服的保暖水平以今天的标准看,全是垃圾。
古人甚至还有纸做的衣服,外面是纸的,夹层里面塞纸。被子也有纸做的。
在明朝以前,大多数中国汉人穿都就是这样的衣服。冬天冻死人都事随处可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在古代太普通了。
北方的草原民族的保暖衣要豪华一些,匈奴人、敕勒人喜欢身上披着兽皮。尤其是牧羊民族,他们带着中亚过来的优质绵羊,用羊毛毡做地毯,用羊毛毡做蒙古包,用羊皮做羊皮袄,保暖性好得多。当时技术落后,只经过简单加工的羊皮又硬又有膻味,穿着并不舒服。
苏武在北海边牧羊,昭君出塞,穿的一定是匈奴人和敕勒人的衣服,戴上匈奴式的尖顶皮帽,否则怎么可能不冻死。
到了朱元璋年代,朱元璋觉得棉花是好东西,要大力推广。于是在全国推广棉花,从此普通中国人也穿上了棉衣,盖上了棉被。但是,棉花虽好,却有一个致命问题:种棉花需要大量土地,棉花和粮食争地。棉花重多了,粮食就会不够吃。所以棉花产量还是很低。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工业化时代以前,人们就是这么落后。
04
如今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保暖衣服主要靠化工厂。石化厂做出各种塑料,塑料做成各种人造化纤,这才是保暖的主力。
尤其是聚酯纤维,简直是万能的保暖材料。无论是太空棉、七孔棉、p棉、新雪丽,以及各种「仿羽绒棉」,都是聚酯纤维做的。涤纶布,抓绒衣,也是聚酯纤维。
最实惠的寒冬保暖衣服,就是聚酯纤维做的保暖衣。有些衣服从外皮、里衬、填充棉、缝线、标签,全部都是聚酯纤维的。
聚酯纤维的保暖性比棉花好很多,不吸水,打湿了拧干甩干,很快就可以穿在身上。
聚酯纤维透气,尤其是抓绒布料,兼顾透气、保暖、速干、高强度、重量轻,是春秋季户外最合适的中间层保暖衣物。保暖不亚于羊绒,却比羊绒结实耐久。
但是聚酯纤维也有一些很糟糕的缺点:贴身穿并不舒服,还会有静电,吸水性太差会在出汗时很难受。毕竟是化纤,不像其他保暖衣跟人类有长期共处的「磨合期」。
跟人类皮肤兼容性最好的材料,是羊毛。那是真正和人类共存了上万年的纯天然有机保暖材料。羊毛的成分,跟咱们身上的汗毛、头发一样,都是动物蛋白质。只要你不会对自己的头发过敏,大体上就不会对羊毛过敏。
羊毛有半吸水性——吸水率大约30%,不会像棉花那样打湿了完全没法保暖,也不会像化纤那样完全不吸水。它对身体有一种「自动湿度调节」的作用。这种性能让它很适合做贴身衣物——内衣,内裤,袜子。
但是,太粗的羊毛会让现代人娇嫩的皮肤觉得扎皮肤,所以人类一代代培养了各种特细羊毛的羊,这就是美利奴羊毛。还用现代技术去掉羊毛外面的角质层,变得非常适合贴肤。
万一今年冬天很冷,万一很冷的冬天遇到没电没燃气室内温度降到零下x度或零下xx度,你家里又没有柴火和烟囱,那就多穿衣服吧。最合适的穿着,就是贴身一套美利奴羊毛衣——内衣、内裤、袜子都用美利奴羊毛,中间层一件抓绒衣,不太冷的时候穿抓绒,稍冷就套上聚酯和尼龙做的冲锋衣外套,更冷的时候就穿上聚酯纤维做的棉衣——要用连帽子的,外面还可以防止泼溅水。
美利奴袜子、内裤正在大促,封顶7折;美利奴衣服、抓绒清仓进行时,全场6折,点此抢购
棉衣棉裤都不能只有一件——零下五度和零下二十度,要穿不同厚度的衣服。
晚上睡觉,就用很厚的聚酯纤维棉做的睡袋,真是很便宜很保暖。低端睡袋面料和填充棉太硬,会哗啦啦响,所以若是不太拮据,还是买高端点吧,再高端的聚酯睡袋也是远比羽绒便宜。
05
说到羽绒,就有人一直纳闷,为啥羽绒这么好的纯天然保暖材料,古代中国人很少用来保暖?
首先,古代没有现代化养殖业,普通人一年吃不到几只鸭,一只鸭只有几克羽绒。其次,古代的麻、葛布料和粗糙的缝制技术,根本没办法不让羽绒钻出来,古人若是穿羽绒服,会全身沾满羽绒,就跟鸡窝里钻出来一样。古人也不知道怎么去掉羽绒自带的「纯天然动物味道」,新衣服就会一身鸭臭,还可能长螨虫和各种细菌,发出更难闻的腐臭。
所以古人只有偶尔用鸡毛鸭毛塞到被子里保暖,但是保暖性能并不好,气味也不好。
羽绒成为高端保暖材料,只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
羽绒最大都好处是:压缩性好,特轻。同样一个可以承受室外零下二十度的睡袋,高端羽绒只需要填充1300克,聚酯纤维棉要填充3千克,棉花要填充8千克。羽绒压缩后,体积只有棉花的十分之一——棉花甚至压缩后很难恢复蓬松,基本上就废掉了。
当你需要在大冬天的路上,背着大背包户外逃生,这时候就会感恩羽绒——世界上竟然有这么美好的保暖材料。
所以,若是不太穷,人人都应该有一件压缩性很强的超薄面料的羽绒服,就为了有一天在天寒地冻的冬天不得不离开家门户外逃生的时候用。
真正保暖是羽绒服,充绒量需要400到600克,甚至可以高达700克,带帽,下面有可以收紧的防风绳。这种羽绒服不会好看,甚至有点丑,很臃肿。但是如果你觉得有一天你会用得到,那就买一件备用。
即便你日常在家里用不到羽绒服和羽绒睡袋,也可以买一套放在车上。万一你自驾游遇到倪匡在呼伦贝尔遭遇的大雪封路,你困在路上十有八九会冻死。倪匡在劳改场附近有木桥可以拆了取暖,你在草原公路上是找不到木桥的。
在气象预报不发达的过去,大风雪经常把很多司机困在路上冻死。下一个村庄距离你可能还有几十公里。即便是今天人类已经炒作5G好几年的时代,呼伦贝尔草原很多地方还是没有手机信号的,连2G信号都没有。更何况你的手机可能低温一冻就没电了,汽车在零下三十度甚至没法发动。
至于特斯拉和蔚来之类的电动车,在呼伦贝尔的冬天自驾,那就是找死。
06
我曾在北京过冬。看到北京朋友家里的暖气调到30度,大冬天穿着T恤,觉得他们很幸福。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围城,没有燃料短缺,不需要离家逃难。
但是,世界变化莫测。去年这个时候的乌克兰人也没想到仅仅过了几个月,战争就爆发,几百万人不得不离开家园,千里迢迢流落海外当难民。
去年这个时候,欧洲人也没想到俄乌战争,没想到各国为了抵制俄罗斯的石油、煤、天然气,需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眼睁睁看着俄罗斯的天然气白白烧掉,但是他们的国家却要抵制俄罗斯能源,不让买。他们只能砍柴,囤煤。
巴尔干半岛战乱的时代,萨拉热窝这样的繁华城市,谁能想得到竟然被围城三年多?几个冬天过后,萨拉热窝所有树木被砍光烧掉,如今的萨拉热窝,你看不到三十年以上的大树。
历史上有很多严冬。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是个大灾年。「城中薪食俱尽」,「民冻饿死者日以千数」,皇宫里也每天冻死好几个。
元祐二年,很多人全家冻死。靖康元年,又冻死很多人,百姓没法取暖,宋钦宗皇帝开放御花园,让百姓到御花园砍树取暖。
明武宗年间,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全部冻硬。
顺治年间,全国大雪,甚至湖南永州都连续下雪40天。全国遍地都有冻死的人。
或许有一天,在一个特冷的冬天,你我也不得不忍受严冬的寒冷,甚至逃难在严冬的户外旅途。
金二已经被永久消失,南洋富商被禁言一个月,目前会在本号上更新,请立刻关注本号,以防失联,可添加下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