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雪方程式,一个谬误的大杂烩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霹雳Plus
漫天霹雳Plus
微信号
gh_5d7427614208
功能介绍
经济学与人生
发表于
一
最近张五常在提出通胀6%拉动价格上升刺激经济增长时,提到了欧文·费雪,以及著名的“费雪方程式”。许多经济学家在遇到经济下行时,也都会拿这个方程式来给政府提出“宏观调控”的建议,它被众多经济学家奉为圭臬,至今占据着主流经济学的中心舞台。
今天我们讨论一下这个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即MV=PT。
M:货币供应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价格水平
T:商品产出及交易数量
这个方程式的根本出发点是,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主张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手段,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和就业的稳定。他们认为这是央行的宏观职能。央行,在他们眼里有点石成金的神奇功能,似乎一个美联储,一个印钞的拙劣手段,就可以拯救全人类。
当经济低迷,物价总水平下降,就业率下降,那么假定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通过
量化宽松(QE)等信贷刺激的手段
增加货币供应量M,价格水平P就上涨,同时按照“菲利普斯曲线”,就业率就提高。但是物价高了,消费者就不满意,所以就要通过提高利率等方式收缩货币供应量M,或者,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遏制通胀。
总
之就是要在物价水平和就业率之间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保持经济的“平稳”。
这种思维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重商主义、干预主义的谬误大杂烩。
只举一个例子就够了:物价下降怎么能是坏事呢?明明是天大的好事!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生产力进步、物价下降,造福于千百万人民的过程,怎么在这些经济学家的眼中变得如此不堪,难道他们是跟普罗大众有仇?
原因是,他们认为一旦物价水平下降了,企业不就没有利润了吗?没有利润了,没法生产了,经济不是衰退了吗,劳动者不就失业了吗?所以要千方百计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
可是真实的市场根本不是这样。企业家在经营决策中,从来看的不仅仅是消费品的价格,而是看消费品与资本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结构。消费品价格下降了,企业家对未来利润机会的预期变差,就会压低资本品的价格,那么他们照样是有利可图的。
加之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物价本身就会趋于下降,这正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所以物价下降,并不意味着经济衰退了,其前提假设就是错误的。一个物价不断下降(价格通缩),实际财富却不断增长、经济不断进步的情况是完全可以同时并存的。大规模的这种状况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行业和某种商品的状况,则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现在的手机、电视、家用电器、汽车,都比以往要便宜太多,它意味着经济衰退吗?当然没有。
主流经济学界,没有真实世界个人行动人的视角,只有加总的极度简化的数量世界,没有资本结构的概念,没有企业家才能的容身之地,他们总是用静态的思维在分析变动不居、因人而异的人类行动,总是在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人,他们会列出一大堆公式、函数和图表,让自己的结论看似很“科学”,然而那不过是刻舟求剑,得出的结论必然南辕北辙。
这就是社会大众看到经济学家说话,总是不接地气、跟自己实际生活相距甚远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
现在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个公式的错误之处。
MV,说白了就是花出去的钱;PT,就是商品的总价值,其实就是GDP。
所以这个公式本来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公式,它并没有带给我们知识上的增益。它不过是在告诉我们,你花出去的钱,等于别人收到的钱。100美元=100美元,这不是废话吗?
然而至此,虽然全是废话,至少没有错误。
但是只要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其错误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这个公式代表商品侧和货币侧价值相等。
即一个人花出100美元,买了五斤苹果和两包香烟,那么,100美元=5斤苹果+两包香烟吗?
并不是。
这世界上从来没有“等价交换”。交换之所以发生,恰恰是因为交换双方对对方手里的东西的评价高于自己,所以才会去交换,才有利于双方。如果价值完全相等,还有什么交换的必要呢?
我花25元买了你5斤苹果,必然是因为,我对5斤苹果的评价高于25块钱,而你恰恰相反;我在这时候,货币需求下降,更需要商品,你在这时候,商品需求下降,更需要货币。所以交换发生了,我们两人的处境都得到了改善。
那么仅仅通过这一条,就已经否定了这个公式,因为MV是不可能等于PT的。这个公式里的“=”,在数学使用上是非法的。
其次,货币流通速度V,是个什么鬼?
我花25元购买了你5斤苹果,这个交易用时15分钟,我这时候兜里有200块钱,你能因此得出货币流通速率是每小时多少吗?难道我会像一台机器一样,每隔15分钟就会花出去25块钱吗?即便我是个机器,其他人都是这样吗?荒谬至极!
我在把25块钱交给你之前,这些钱是我的;在交给你换来苹果之后,这些钱就成你的了。放眼望去,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一笔货币,都必然被某人所持有,你怎么观测“流通”?荒唐透顶!
在任意时点,货币库存都由某人所有。因此,认为货币是在“流通”云云,乃至将之划分为“流通中的货币”和“闲置货币”的做法,具有十分危险的误导性。这个概念将前者想象为一直在向某处移动,而后者则积存闲置。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会导致极其错误的政策出台,这个我们会在后文详述。
也就是说,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流通”这回事,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场所让货币在里面“移动”。在任何时点,所有货币都是由某些人所拥有,也就是包含在他们的现金余额当中。
第三,价格水平P,又是个什么鬼东西?
把几种商品加总,计算价格水平,完全是胡闹。
任何平均价格水平的概念,都需要将完全不同的财货单位(诸如苹果、帽子、白糖等等)的数量相加或者相乘,因此是没有意义、没有道理的。即便是白糖的公斤和苹果的公斤,也不能相加在一起,因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财货,把一斤铁和一斤棉花加在一起,是个什么怪胎玩意儿?
在这个计算过程中,又完全无视了人的行动因素,它假定了所有人的价值排序相同,同一人的价值排序不变。将一斤苹果和一斤香蕉的价格加总,采用数学方法赋予权重,然后加权平均,计算出“一篮子”商品价格水平,看似很“科学”。然而,每个人的价值排序和需求表都是不同的,对一种商品的评价完全不同。我根本就不吃香蕉,香蕉价格上涨还是下降,对我来讲毫无意义,那么你的价格水平到底能表达出什么?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处境下,对一种商品的评价也会发生变化,搞一个静态的价格水平,又有什么意义?
任何一个人,从来不会盯着价格水平生活,那对我们毫无意义。之所以自己的生活负担明显加重了,但是专家们算出来的价格水平却没有变化,人们因此骂专家们不说人话,同样是这个道理,因为他们所选取的商品,并不是每个人都去购买的商品,即便是购买,每个人的偏好不同,所占的比重也不同。
所以米塞斯说,
“任何一个家庭主妇,随意选取几种商品,计算出来的价格水平,并不比任何专家更加武断”。
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价格水平,有的只是单个商品的价格。
第四,至关重要的是,当货币供应量M上升,商品的价格会同一时间同步上升吗?
这是费雪等“货币数量论”和“货币中性论”者的基本假定。他们意思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多少比例,各种商品价格就同时同比例增加多少。
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并不是同时同比例地提高各类商品价格,而是会改变相对价格结构。也就是说,各类商品的价格并不是同时上涨,而是随着货币注入经济体,一轮一轮地像涟漪一样逐渐上涨;而且,也绝对不是同比例上涨,事实上,在通胀中,许多商品价格甚至是下降的,例如我们都已经观察到的,虽然通胀的持续,但是手机、家电等产品的价格,是不断下降的。
道理是很清楚的,新增的货币资金必然是从某一点注入经济体,然后慢慢扩散。先拿到新增信贷资金的人,购买力增强了,货币需求下降,要将钱花出去,开始在市场上购买要素,推高了这些要素的价格;这些要素的持有者随之开始购买他需要的商品,又推高了这些商品的价格。就这样一轮又一轮地推高商品的价格。所以价格的上涨绝对不是同时同步同比例的。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通胀繁荣期,钢铁、水泥、建材行业的价格会首先上涨,其他商品在当时并没有上涨。原因就是,新增的信贷资金先到了大型工程承包商手里,他们开始购买钢材水泥等财货,在自己发财的同时,让钢材水泥行业发财。钢材水泥行业开始扩张,又开始购买机械设备和原材料,所以机械设备的价格开始上涨。如此等等。
而有些商品在通胀中,价格甚至是下降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些行业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速度足够快,其产出速度高于通胀的速度,因为抵消了通胀的物价上涨效应。也就是说,通胀与资本积累,对物价是一对反作用的力量;它同时揭示了,如果没有通胀,我们本来可以享受更低的物价,也即更高的生活水平。
这个道理更加说明了价格水平这个概念的荒谬,以及货币扩张与价格水平之间所谓恒等关系的错误。请问,货币扩张了,商品价格上涨并非同时同比例上涨,甚至还下降,费雪这个公式怎么相等?这是一道小学数学计算题!
综上,正如罗斯巴德所说,
“费雪方程式里的等号是非法的,有充足的的理由将费雪方程式从经济学文献中去除!”
三
如果说这些数理经济学家仅仅是在玩数学游戏,那他们尽可以去自娱自乐地玩。然而不幸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学说,影响了一大批经济学家;而这些人又是公众观念塑造的主力军,又基本上是接受税金资助、屁股必然坐歪了的“国师”经济学家,因此这些理论直接影响到了经济政策,制造了无数灾难。
因此,费雪方程式不但是非法的,而且是错误的、有误导性的、极其有害的。
比如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
费雪认为货币购买力就是价格水平的倒数,因此研究货币购买力就是在研究价格水平。可是我们已经知道,价格水平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他从包含了无数具体财货的一个价格数组的真实世界,跳跃到了具有误导性的“价格水平”这一虚构之中,而没有讨论这种概念必然面对的严重困难。其根源就在于,人的行动被费雪从图景中抽象出去,商品被假定为掌控经济生活的因素。这实在是削足适履的荒唐之举。
再试问:你凭什么让物价“稳定”?有什么理由认为物价稳定了或者上涨了就好,不稳定了下降了就不好?这种思维模式就是重商主义,最终会导致国家主义。
物价又怎么可能稳定呢?价格总是起起落落,永远不可能稳定,除非你冻结所有价格。可是当你冻结价格的时候,那就是全盘计划了。计划经济还要什么货币呢,直接发各种票证等着分配就行了。
为了稳定物价水平,美联储御用经济学家居然设定了“通胀目标制”,就是弗里德曼式的每年增长3-5%。
通胀具有稀释人们财富和再分配的效应,那么设定通胀目标到底是个什么鬼?难道是设定盗窃目标和抢劫目标?这种话居然能从美联储一众官员的嘴里说出来,不觉得有任何道德和法律问题,可见语言腐败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所以哪里有什么“通胀目标”,就是为通胀大开方便之门寻找理论依据。为了稳定价格水平,当目标定得低了,那就调整这个目标,反正由自己定义,所以最终就是没有目标,说印多少就是多少。
这种说辞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稳定物价水平这个含混不清的概念,掩盖物价上涨的真实原因(信贷扩张),而将物价上涨的原因甩锅给所谓“贪婪的资本家”、“动物精神的公众”。
凯恩斯主义还主张,当失业率上升,可以通过信贷扩张的方式增加就业。其想法是,工人工资是很难下降的(工会暴力),通过信贷扩张,稀释货币购买力,这样工人的名义工资看似没有变化,但是实际购买力下降了,也就是实际工资下降了,由此,企业就可以在下降了的实际工资率的情况下增加劳动力需求,安排更多的就业。
到底是凯恩斯弱智还是工人弱智?以为通过印钞票,就可以骗过工人阶层,让他们产生“货币幻觉”,以为自己工资上涨了,简直就是把自己当神仙把别人当傻子。
工人很快就会发现,他领的工资虽然不变,但实际购买力下降了,会要求高于通胀率的工资率,当局又会根据工人阶层的诉求按照高于通胀率的标准提高最低工资,于是那些劳动生产力低的工人失业了。
工人阶层至此就会明白,货币不是财富,货币只能用于交换,多与少,只是购买力的变化而已,都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交换媒介的作用,因此多少都是够用的。
假如某天早上,所有人都发现自己的货币余额神奇地增加了一倍,那么社会财富、或者说他的真实收入增加了吗?并没有。真实的财富并没有增长,收入并没有增加,唯一变化的是货币购买力下降了,商品价格变高了。如果无节制地扩张货币,只会让人们的储蓄一文不值,手里的货币成为一张急于甩出去的废纸。
增加货币供应量更不会促进经济增长,只会扭曲生产结构,制造错误投资,将经济拖入危机的深渊之中。
所以这个被张五常这种大佬、任泽平这种虾米信以为真的公式,是彻头彻尾的非常拙劣的错误,会导致非常恶劣的后果,所有经济危机,都是货币扩张政策——不论其目的是什么——制造出来的。
四
主流经济学家还会认为,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降低利率,由此拉动投资。
但是这个因果关系的认识也是错误的。
一个人可以分配他的钱用于消费、投资或者增加现金余额。他的时间偏好决定了一个人将钱用于当下和未来财货(即消费与投资)的比例,也就是利率。
如果货币需求增加,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货币需求的变动会丝毫影响利率。货币需求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利率上升(前者减少与后者下降的关系亦然)——它们之间没有相反的关系。事实上,两者没有因果联系;决定前者的是对货币的评价,决定后者的,则是时间偏好的评价。
再比如任泽平就说过,M2都大放水了,人们对经济好转的感受不明显,产出、物价指数反应平淡,房地产、股市等资产价格没有明显上升。钱到底去哪儿了?
这在他们看来,叫做“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失灵了!
可是经济学是一门严肃的逻辑推理的科学,哪里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陷阱”、牵强附会的“效应”?把自己想不通的事情就叫作某某陷阱、某某效应,不过是在说自己不学无术,并且在为干预主义的政策寻找蹩脚的理论依据。
这事情没有什么神秘的不可解释的。货币供应量大增,投资却不增加、经济没有起色,原因就在于,货币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都有供给和需求。在货币由美联储即央行垄断的情况下,供给是由央行决定的,这对央行来说是“可控因素”;但是货币需求并不是由央行决定的,而是由千千万万的行动人的边际效用和机会成本决定的,因此这对央行来说是“不可控因素”。
也就是说,你可以不断印,但是我不要,你放贷放不出去。
几年下来,资本巨量消耗,现在还没有缓过来,企业只要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暂时还没有扩张的能力;财产权预期不稳,到处乱锤,企业不敢扩大投资;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下降,看不到利润机会,到处在套现,所以即便你M再增加,就是没人愿意贷款。或者,只能贷给国企,它无所谓的,或者贷给城投化债。
房地产就是大部分人的投资品,涨价不行,降价也不行,土地供应限制导致价格高,税费负担重,各种干预叠加,等等,加之这些年人们的储蓄被消耗,哪里还有钱买房换房?
股市就是资本市场,代表了投资者对未来的判断。同样道理,预期不稳定,前景不看好,还投资什么股市啊,把股票卖了还差不多。又不是人人都是巴菲特。
所以,扩张的货币供应,都在银行系统空转,增加他们的准备金,并没有到达实体经济。民营企业信贷受到严格限制贷不到,看不到利润前景也不敢贷,这就是央行很“努力”,然而经济并没有起色的原因。
五
在货币供应量M增加,然而价格水平P反应平淡,刺激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有些专家,例如任泽平,会根据费雪方程式提出建议:“也许要把目光投向货币流通速度V”。
我猜他马上要给出的馊主意就是要刺激消费,这也是他一贯的尿性。
为什么要刺激消费?也是从费雪方程式“推导”出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货币分为“流通货币”和“积存货币”,货币必须“流动”起来,“闲置”和“囤积”的货币对经济是不利的,这在他们看来是彻底的灾难。
于是必须出台政策刺激消费,也就是想办法把人们“囤积”起来的货币花出去。由此,林采宜式的“把钱花光为国争光”,孟晓苏的“拿出1/3存款买房”等
等胡话就说出来了。甚至,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提出
《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促消费的最佳途径》
,如此匪夷所思丧心病狂的奇谈怪论也顺理成章。
错误在哪里呢?
人们增加手里的现金持有,正是对未来预期不好的表现,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那些“储蓄”,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家储蓄”,而是现金握存,是为了应对未来生活变差的审慎准备。只有在财产权更稳定,未来预期回升、预期未来收入提高的情况下,人们才敢用这些钱消费或投资长远。
你现在把这些钱都设法掏空,人们的预期就更不稳了,难道是让人们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去喝西北风?当前途一片光明,谁又不会消费呢?消费还用谁去刺激?时间偏好必然为正,不消费人也活不下去啊;是个人,也都想多花钱让生活变好啊!
积存的货币,在这些经济学家的眼中,被“闲置”了,是一场灾难,可是在行动人的心中并不是这样。“闲置”的货币照样在发挥货币的效用,这是人们货币需求增加的表现(应对未来不确定性),会导致物价下降,当物价下降到一定程度,企业家看到利润前景,才会重新投资,这对经济恰恰起到的是正面的作用。
再说,积存和去积存的过程,只不过是人们在增加或者减少货币需求,这是个人主权的体现,有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专家们总想指导人们持有多少现金、消费多少金额呢?难道他们心中有一个上帝,规定低于某个标准的现金越是合理的,高于这个标准的就是反社会的?根据何在呢?
说到底,这些经济学家关心的永远是GDP,而不是关心老百姓的钱袋子和现实的处境。因为在他们那“宏观”的大脑里,没有人的存在,只有宏观经济指标,所有人的存在,都只有宏观经济指标好看的工具意义,是没有独立存在价值的。
他们皓首穷经地在黑板上演算各类数据,居然就是搞不懂一个道理:所有经济活动,都是由个体的人的行动决策开始的,没有人的经济活动,哪里来的GDP?在沙漠里盖楼然后又炸掉,都能创造GDP;用勺子挖运河,就能提升就业率。可是GDP
上去了,人都有工作了,穷的却像个鬼,要那些数据有什么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轻触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