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说两句闲话先。
我的次条文章,如果放了一个“推”字,那就是与其他号的互推文了。
互推是为了增加粉丝量和阅读量,但互推的号质量也不高,甚至很多垃圾营销号,但作为传播市场经济理念的号来说,肯定不能选择读者的。如果不喜欢这类文章 ,你可以不点不看,但请理解,谢谢。
大家都知道这两年的舆论氛围。
在B站上,马云已经成为挂路灯的对象了。
一系列事件让马云的声望跌到了谷底。
而在风口浪尖的西安,阿里旗下的盒马,这几日被网友狂挺。
因为在疫情期间不涨价,员工住公司,拼尽全力为市场提供服务。同时还为这是一支市场化的抗疫力量,不光在西安,在武汉,在南京,盒马一直坚持在这么做。
马云在疫情初始期,全力发动菜鸟全球物流网络往国内运送防疫物资,免费的。
马云自己还利用自己的国外政商关系,在全球收集口罩送到国内来。
武汉疫情时,宣布设立10亿元医疗物资供给专项基金,向武汉及湖北的医疗机构援助诊疗物资和设备,以及保障医护人员生活供给。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把每一分钱用到实处,阿里巴巴没有直接把钱捐给慈善机构了事,而是成立了专项基金分配这笔钱的用途。
比如采购海内外医疗物资,无偿赠送给武汉各大医疗机构,同时还将全力保障武汉的医疗人员吃上热饭。
2020年,马云为武汉医护人员送上奶茶、鲜花和致敬卡片一时传为美谈。
马云公益基金会宣布,捐赠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
阿里巴巴集团从日本采购2.42万套其它防护服,这些由日本各电力企业和原子能机构提供的防辐射防护服将一起捐赠给需要的机构。
这笔捐赠是在马云牵线搭桥下促成。此前,为了筹集防护物资,马云联络到一般社团法人日本医疗国际化机构名誉理事长二阶俊博,希望帮助寻找防护服,由阿里巴巴集团来采购。
此后,同时担任日本自民党干事长的二阶俊博牵头,从日本各方找到12.42万套防护服,并表示愿意无偿捐赠给中国。最终,双方决定,10万套由日方捐赠,2.42万套由阿里巴巴集团采购。
现在的阿里依然坚守在抗疫一线,不但盒马生鲜在西安一线服务市民,阿里还捐了2000万给西安政府作为抗疫资金。
其实,马云的这些慈善相比起阿里做的贡献来说,是九牛一毛。
全国抗疫期间,大家靠什么减少外出?减少聚集?不就是依靠电商吗?
没有发达的电商体系和快递体系,每一个人呆在家里的成本都要放大很多倍,你所有要购买的东西的价格都得涨上个百分之几十。
而阿里是全中国最大的电商企业,同时他的菜鸟物流也是中国最高效的快递体系。
这为全国人民省出来的钱,远比阿里捐的这一点钱要多的多。
但人们往往更喜欢捐钱的慈善,更忽视市场中的力量。
2021财年,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商品交易总额(GMV)达到8.119万亿元.
如果高效的电商为每一件商品的价格减少了10%,那意味着为全国人民节省了8000亿,这是远远超过马云个人的捐赠和阿里的捐赠。
至于那些SB说,什么电商搞垮了实体店,破坏了经济,这种反市场的话无比荒谬。
是消费者用脚选择了电商,是消费者抛弃了实体店。
我买点日用品,要开车,要停车费,要花时间,价格还贵30%,我有病啊,我去实体店买?
躺在沙发上一键下单,不行吗?不好还七天无理由退货?你实体店有这个服务吗?
人们省了钱,这个钱就会用于别的消费,或是购买更多的东西,同样会拉动就业。
这几年餐饮、洗脚类的服务业都发展的飞快,因为买东西便宜,就可以去消费更多的服务产品,这不是就业吗?
中国电商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一年几十万亿的交易量,省下来的钱是以万亿为单位计算的。
这才是马云给人们带来的真正价值。
试想一下,是扶贫政策帮助的穷人多,还是改革开放市场化帮助的穷人多?四十年前,我们都是穷人,大部分人是靠政府给钱才有今天的生活的吗?不是,是中国市场中拥有了大量的企业,我们才远比过去活的好。
有人的说,只有时代的马云,没有马云的时代。
这一句话,其实不妥,他对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否定。
背后的潜台词时,没有马云,也会有李云,有王云。需求就在这里,所以企业不过是民众需求的产物,是民众养活了你,正如同郭德纲经常说的,观众是我的衣食父母。
真是这样吗?
企业要成功,必须按消费者的意志进行生产,如若违背,企业无法存活,这叫消费者主权,但他是在说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是一种自愿选择的关系,你无法强迫消费者掏出手中的钱,只能用好的产品吸引,也就是产品需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但消费者的需求从何而来?
假设你穿越了,你带着一百万台液晶电视回到六十年代的中国,有人买吗?
他们有需求吗?没有,他们看着这玩意可真好,但是没钱,他们买不起,于是,这在商业上叫作欲望,他不叫需求,需求对应的叫作购买力。
你想拥有私人飞机吗?当然想,但这叫白日梦,因为你没有购买私人飞机的能力。
企业对于人们的价值,第一重要的叫作就业。企业创造了就业,那你就有工资了,有收入了,然后你才有需求。
但就业质量有高有低,商场的营业员往往是这个城市里工资最低的一群人,但电商的运营经理收入可不低,区别在哪里,二者的效率是不一样的。
电商一晚上一个店可以卖出去几十万的货,但一个营业员只是庞大的卖货成本中的一个环节,所以他的效率不如运营经理。
效率低,他的收入就少,购买力就低。
企业带来的第二个价值是消费品价格降低。
企业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是竞争吗?不是。
竞争从来不是降低消费品价格的主因。假设,一个手机,他的生产成本是三千块,他可能降到2000卖给你吗?不会,除非倒闭清仓。
他并不会因为有无数个品牌在竞争,他就亏一千卖给你。
那手机是如何从90年代一台上万,降到现在智能机最低只要几百的呢?
因为手机的上游供应链不断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研发,而这个供应链是由无数家企业组成的,每一家都在投入研发降低成本,以提升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最后到你手上的手机就越来越便宜了。
哪怕没有企业和其竞争,他也会不断研发,因为手机只能卖一万块,对企业并不利,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几十亿人用不上手机,他的利润不见得就高,如果能把成本降到几百块,那他的销售量才会更多,利润才会更高。
也就是说,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追逐利润的目的,才是降低产品价格的主因,而不是竞争。
电商也是降低成本的一个环节,他降低成本的方式也是通过研发,用过菜鸟驿站的人都知道他们的效率,这背后有一套庞大的IT系统在服务于多家快递公司和无数个订单,才能让一天几亿订单,不但不容易出错,成本还特别低。
我们能得到这些服务,并不源于我们有多少需求,我们并不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恰恰相反,企业才是人们的衣食父母。
假设所有的企业一夜间消失了,所有的企业老板一夜间被关牛棚了,不允许办企业,后果是什么?
你不过成为赤贫罢了,你没了收入来源,自然也不能消费,市场上也没有人为了赚钱不断降低成本来迎合你。
朝鲜九十年代碰上天灾,就饿死5%的人口。中国哪怕粮食全面绝收,也不会饿死人,因为我们可以买到世界上的粮食,而这个购买力从何而来,因为你在企业工作。
但想要成为企业家,其实是无比艰难的。
据统计,90%的新办企业,三年内倒闭。大部分创业者都死在路上,他们用个人的私有财产,用个人的机会成本,用时间和精力面对一个不确定性的未来进行生产。
他与上班不一样,上班是有确定性的,能拿到多少钱是基本知道的,你是有稳定的收入的,但办企业,则是九死一生。
无数个冒险者从死人堆里冒出来,成为企业家。
他们拥有财富,不过是证明了他的生产是有效的,他的投资是正确的,他能为员工和消费者同时提供价值。
而倒下的企业家,则被市场抛弃,也不再为员工输出价值。
我们不要把企业家当作天然会产生的,比如一个漠视企业家贡献的社会,企业家就会越来越少,比如,一个天天叫着要把企业家挂路灯的社会,企业家就会选择离开。
如果你希望出现更多的马云,那我们就要尊重马云,而不是天天羞辱他。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