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一个天底下可能最重要,也最让我们每个人焦虑的问题——工资。
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工资,到底是谁发的?
你可能会觉得这问题有点傻。
当然是我老板、我公司发的啊。
没错,每个月给你打钱的是公司账户。
但这只是最表层的答案。
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么简单的答案。
我们得顺着钱的来路,一层层往上追,直到找到那个最终决定你银行卡上数字大小的“幕后黑手”。
为什么非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从小到大,脑子里被植入了一个非常强大、非常流行,但可能完全错误的“故事版本”。
这个故事版本你肯定不陌生,它大概是这样的:世界分为两个阵营,一边是勤劳的工人,一边是贪婪的资本家。
资本家为了利润最大化,会想尽一切办法压低工人的工资。
能给你多少钱呢?只给到你饿不死、还能继续给他干活、还能生下小工人继续被他剥削的最低水平。
这套理论,有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工资铁律”。
就像地心引力一样,工人的工资天然就得往“勉强糊口”这个地平线上掉。
你拿到的每一分钱,都是从资本家牙缝里挤出来的。
你想要多拿一点?那就得斗争,得反抗。
你看,这个故事是不是特别有煽动性?它简单、清晰,还能瞬间帮你找到“敌人”,让你所有的不如意都有了一个发泄的出口。
这个故事太流行了,以至于我们很多人,不管嘴上说不说,心里都默认了这个设定。
我们看到老板开豪车,心里会嘀咕一句:“哼,还不是剥削我们来的。
”我们觉得工作辛苦,收入不高,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个社会制度不公平。”
今天把这个流行的“神话”给解剖开,看看里面的构造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们先来看“工资铁律”这个说法的漏洞。
它假设老板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定价。
今天他心情好,多给你点;明天他想换游艇了,就从你工资里扣。
这可能吗?
在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里,这绝无可能。
为什么?因为老板们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打个比方。
假设现在市场上,一个熟练的程序员,他的“市场价”是每个月2万块。
什么叫市场价?就是他跳槽到任何一家差不多的公司,都能拿到这个数。
这时候,有个“黑心”老板,就想实践“工资铁律”,说:“我只给你8千,只够你付房租、吃饱饭,爱干不干!”
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这个程序员,只要脑子没进水,他会立马打开招聘软件,不出三天,就会被另一个老板用2万的薪水挖走。
那个“黑心”老板,最后的结果就是根本招不到人,或者只能招到市场上水平只值8千的人。
他的公司,因为缺少人才,产品越做越差,最后被那些愿意出市场价招揽人才的公司给活活挤死。
亚当·斯密也曾说过,雇主之间好像有一种“永恒的合谋”来压低工资。
但这种“合谋”要想成功,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彻底封闭新玩家进入的通道。
也就是说,只有我们这几个老家伙能当老板,你们谁也别想进来开公司。
但这在现代市场经济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要开公司不需要什么“特许经营权”,那么,一旦现有工资水平低于了它应有的市场价值,就一定会有一个“聪明人”发现这里的套利机会。
他会想:“嘿,张三只给程序员8千,但这个程序员明明能创造2万的价值。
我把他用1.8万挖过来,我还能赚2千的差价!”于是,他开了一家新公司,高高兴兴地去“搅局”了。
这种“搅局者”一多,所谓“压低工资的合谋”就土崩瓦解了。
工资水平,就会被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回到它应有的高度。
所以,第一个认知来了:决定你工资下限的,不是老板的“黑心”,而是市场上其他老板的“挖墙脚”。
你的老板之所以不敢给你太低的工资,不是因为他有多善良,而是因为他害怕你被他的竞争对手用更高的价格给“买”走。
你的安全感,恰恰来自于老板们之间的相互厮杀。
好,既然工资不是老板随便定的,那它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叫“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别被这名词吓着,我给你翻译成大白话。
什么叫“边际生产力”?就是“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里的那个“多”和“少”的价值。
再举个例子。
一个装修队,本来有5个工人,一天能贴100平米的瓷砖。
现在,老板多雇了你一个,你们6个人一天能贴115平米了。
那么,你来了之后,整个团队的产出增加了15平米。
这15平米瓷砖所对应的市场价值(扣掉材料成本),就是你的“边际生产力”。
老板愿意付给你的最高工资,就不会超过这15平米瓷砖的价值。
再高,他就亏本了。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它颠覆了我们一个常见的误解——我们总觉得,工资应该和“辛苦”程度挂钩。
我天天996,我加班最多,我最累,所以我的工资就应该最高。
但“边际生产力”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对不起,市场不看你的辛苦,只看你的产出。
一个顶级的软件架构师,可能每天就工作6个小时,喝着咖啡就把核心代码写了。
而一个初级程序员,可能天天熬夜到凌晨2点,疯狂“搬砖”。
但前者的工资可能是后者的十倍。
为什么?因为那个架构师的有无,决定了这个项目是值1个亿还是只值1千万;而那个初级程序员的有无,可能只影响项目进度提前或推后了几天。
他们的“边际生产力”,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所以,你看,我们抱怨“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这在情感上完全可以理解,但在经济逻辑上,可能就找错了抱怨的对象。
市场是一个冷冰冰的价值评估器,它不管你流了多少汗,只问你创造了多少“边际价值”。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工资的锚是“边际生产力”。
那问题又来了,怎么才能提高所有人的“边际生产力”呢?难道要我们每个人都变成天才吗?这不现实。
决定整个社会工资水平的,不是工人的斗争,也不是企业家的善心,而是这个社会里“人均资本拥有量”的水平。
什么叫“人均资本拥有量”?听着又玄乎了。
别急,我们还是打比方。
想象一下100年前的码头工人,他唯一的“资本”可能就是一副扁担和自己的力气。
他一天能扛多少包货?这个产出是有极限的。
他的“边际生产力”就很低。
再看今天的码头工人。
他可能坐在一个巨大的起重机里,吹着空调,按几个按钮,一分钟就能吊起几十吨的集装箱。
他的产出,是百年前那个工人的几百倍、几千倍。
你说,他的工资能和百年前那个工人一样吗?肯定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是因为今天的工人比百年前的更强壮、更聪明吗?不是。
是因为他能支配的“资本品”——那台巨大的起重机——比一百年前的扁担,威力大太多了。
这台起重机,就是“资本”。
整个社会的工厂、机器、电脑、软件、专利、生产线……所有这些能帮助我们提高生产效率的东西,都是“资本”。
用这些资本的总量,除以这个社会里所有劳动者的数量,得出的就是“人均资本拥有量”。
这个“人均资本拥有量”,就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所有劳动者的“武力放大器”。
人还是那个人,但给他一把菜刀,和给他一挺机关枪,他的“战斗力”(边际生产力)是天壤之别。
所以,一个社会工资水平持续上涨的秘密,不在别处,就在于资本积累的速度,要快于人口增长的速度。
也就是说,我们生产出来的机器、工具、厂房,要比新长出来需要工作的人,增加得更快。
这样,分到每个人头上的“装备”才会越来越好,大家的生产效率才会越来越高,工资的“水位”才会整体上涨。
美国一个制鞋厂的工人和亚洲某个落后国家手工鞋坊的工人,同样的时间,产量可能差几十倍。
这是因为美国工人更优秀吗?不是。
是因为美国工厂的生产设备更先进,也就是资本更密集。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戳破“剥削论”最核心的那个谎言。
它把资本和劳动放在了一个对立的位置,认为是“零和博弈”,资本家多赚一块,工人就少赚一块。
但真相是,资本和劳动,是“正和博弈”的合作关系。
资本家(或者说,企业家、投资者)省吃俭用,把钱存下来,不去消费,而是用来投资建厂、购买机器、研发新技术。
这些新增的“资本”,恰恰是提高所有劳动者“边际生产力”的燃料。
没有资本的积累,劳动者的生产力就只能停留在“扁担”的水平,工资也别想有实质性的增长。
所以,你看,一个讽刺的局面出现了:那些天天骂资本家“剥削”的人,他们之所以能享受到比父辈高得多的工资和生活水平,恰恰是因为他们所痛骂的“资本积累”过程,在过去几十年、上百年里,从未停止。
我们顺着逻辑链条再往前走一步。
老板为了在竞争中活下来,愿意按照你的“边际生产力”付你工资。
而你的“边际生产力”,又被你所能支配的“资本品”所放大。
那么,又一个终极问题来了:为什么你用这台起重机吊起来的那个集装箱,它就值钱呢?为什么你用那台电脑写出来的代码,它就值钱呢?
答案是:因为有“消费者”愿意为它买单。
企业家投资建厂、雇佣你来生产,这本质上是一场赌博。
他在赌什么?他在赌,他预估未来消费者会喜欢这个产品,并且愿意用一个比他的总成本(包括你的工资)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它。
如果他赌对了,消费者疯狂购买,他赚到了利润。
他会扩大生产,雇更多的人,甚至给你涨工资,因为你的劳动被证明是“有效”的,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
如果他赌错了,产品造出来,没人买,堆在仓库里。
那他就会亏损,甚至破产。
你的工资可能就发不出来了,你也得另谋高就。
所以,你看,企业家和工人,其实是坐在一条船上的。
他们共同面对的,是汪洋大海上那个喜怒无常的“皇帝”——消费者。
消费者的每一次购买,都是在投票。
他们在用钱投票,告诉市场:“这个产品我喜欢,继续生产!”或者“这个东西是垃圾,赶紧倒闭!”
你的老板,充其量只是一个“二传手”。
他把消费者的需求,翻译成生产任务,再把消费者的付款,扣除各种成本后,以工资的形式,转发给你。
你真正的、终极的老板,是那千千万万个用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购买你参与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陌生人。
这个视角,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心态转变。
我们不再会觉得,工作是在“伺候”老板,而是在“服务”消费者。
你的价值,最终是由广大的消费者来定义的。
所以,与其揣摩老板的心思,不如去理解市场的需求,理解消费者的痛点。
谁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谁的“边际生产力”就越高,谁的工资自然就水涨船高。
五)总结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我们从“你的工资是谁给的”这个问题出发,层层递进,打破了四个关于工资的流行谬误:
第一,我们以为工资是老板定的,是基于“剥削”的。
但实际上,在一个竞争市场里,你的工资下限是由其他老板的“挖角”决定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第二,我们以为工资应该和辛苦程度挂钩。
但实际上,工资的锚是你为社会创造的“边际价值”,而不是你流了多少汗。
第三,我们以为提高工资要靠斗争。
但实际上,一个社会工资水平持续、普遍上涨的根本动力,是“人均资本拥有量”的提升。
资本积累不是劳动者的敌人,而是劳动者最好的朋友。
第四,我们以为是在为老板打工。
但实际上,你和老板都在为“消费者”这个终极裁判打工。
你的价值,最终由市场上的消费者用货币来投票确认。
理解了这四点,我们关于“工作”和“工资”的世界观,可能就要重新建立起来了。
我们不会再简单地陷入“剥削”与“被剥削”的二元对立情绪中,而是会从一个更宏大、更真实的市场协作网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那么,接下来你可能会问:既然市场这么有效,那为什么历史上工人的工作条件那么差?那些一天工作16个小时的童工是怎么回事?工业革命难道不是一场灾难吗?还有,工会和政府的那些劳动法,难道一点用都没有吗?
别急,这些问题,在我们下一篇文章里,将继续为你抽丝剥茧,给出让你意想不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