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周五晚七点继续跟老贾直播,轻松读懂米塞斯《人的行动》。今天次条是米塞斯研究院的一则奖学金招募公告,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两个根基性问题,经济学为什么不需要数学
最近在赶书稿,没顾得上更新公号文章,前天转载了一篇老古的文章《中国的经济学博士,为什么不懂经济学?》,感觉还是很多人不明白经济学为什么不能用数学来研究。或者说,很多人还是对数学念念不忘,总觉得用上数学的经济学才显得更科学、更高级。否则,就像奥地利学派那样,就会被人称为“地摊经济学 ”。今天我再从两个根基性的问题上,来说下经济学不需要数学,经济学的数学化完全是一条歧路。这也不是我瞎说的,此前在北京书店做线下活动,我问过上海财经大学的梁老师。我说,“物理学里边有些常见的常量,比如光速,再比如阿伏伽德罗常数等等,那么经济学里边有没有这样的常量?”梁老师是正规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博士,他思考片刻之后,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案,经济学没有这样的常量。他说的没错,那么请你思考一下,为什么经济学没有常量?答案很清晰,因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人的行动,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而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常量可以来描述这种行动和互动之间的关系。除非你要否定自由意志,把人描述成一个函数关系的机器,输入几个变量,然后就自动输出一个结果。这怎么可能呢?那是机器人,不是真正的有生命和自由意志的行动人。这点霍普在《私有财产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中,也给出过详细论述,感兴趣的不妨一看。物理学中的基本单位,是一组特定的测量单位,它们被定义得非常精确,构成了国际单位制(SI)。学过高中物理的都知道,国际基本单位一共有7个,分别是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和坎德拉。这些基本单位构成了国际单位制的基础,其他所有的导出单位都是基于这些基本单位来定义的。例如,速度单位米每秒(m/s),能量单位焦耳(J),功率单位瓦特(W)等等。这些单位,都是通过基本单位的组合来表达的。有人一定会反驳,价格就有基本单位,比如一元钱两元钱的“元”。这的确是一个常见的“单位”,但只要你能理解价格理论,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单位它不够“基本”,更谈不上是“国际基本单位”。这里就不赘述价格的形成过程了,简单来说,价格的本质是一个交换比率。任何一个具体的历史价格,都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下的交换比率。所以,时间一变,场景一换,价格的形成过程没变,但具体的价格信息已经不再适用。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类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价格数字看上去可能相同,但每个价格背后的信息都完全不同。所以,人民币的1元,美国的1元,日本的1元,津巴布韦的1元,它们都不一样,无法统一成为一个基本单位。今天的1元和10年前的1元钱,它们也不一样,你怎么作为一个统一的单位来使用?严格来说,逻辑上,今天的1元和昨天的1元都不一样,这个“元”只不过是充当一下会计计算的货币,方便日常使用,但它和物理学中的“基本单位”性质完全不同。物理学中的“基本单位”是不变的、恒定的,而经济学中没有这样的基本单位,连货币单位都没有,都不稳定。所以,只要你对自己诚实,正视和面对这种问题,应该很容易看出,数学在经济学这里有“死穴”。而对这种根基性问题的疏忽,要么是故意视而不见,要么是思考力欠缺,不能触达问题的本质。当然,米塞斯也强调经济计算的重要性,也没说不要经济计算,而是说经济计算的主体是个人,是企业家。我们并不否认公司运作、投行分析、经济预测等等,这些工作中数学统计和模型的使用,但那是会计实务问题、是经营管理问题,不是经济学原理问题。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完全不需要数学,因为用自然语言已经足以表达其中逻辑,足以满足其严谨性要求。过度强调数学的作用,有些时候不过是拿数学当块遮羞布,来掩盖背后经济学思想的苍白罢了,让论文看上去好像更科学,让政策看上去好像更合理,但实际却未必,甚至是相反。对经济学数学化的批评,不仅仅是奥地利学派,你去看张五常、科斯、阿克洛夫,他们都吐槽过经济学的数学化问题。都可以找到原文,这里我就不吊书袋复制引用了。总之,你能明白经济学没有常量,也没有基本单位,这就可以了。也许,很多人对经济学的数学模型有好感,也许是因为大多数人数学成绩一般,会有一种神秘感和膜拜感吧。实际上大可不必,经济学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向大众传播正确的市场观念,那些高大上的数学论文,恐怕只会与这个目的南辕北辙。今天次条是米塞斯研究院的一则招募奖学金学生的公告,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