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说通胀率6%,就能救经济吗?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霹雳Plus
漫天霹雳Plus
微信号
gh_5d7427614208
功能介绍
经济学与人生
发表于
收录于合集
张五常教授今天发表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中国目前经济面临困难,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已经下降了
30%
,这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他建议按照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思路,将通胀率拉升到
6%
,随后调整稳定到
4%
左右,直到房地产价格回升和经济回暖之时。
张老师说他今天
88
岁了,祝他生日快乐。大家都知道,他是芝加哥学派的,芝加哥学派总体上是偏向自由市场的,因此张老师的许多经济观点都挺不错的。但遗憾的是,他提出的这个建议,是一个馊主意。
张老师在文章中区分凯恩斯主义和弗里德曼为代表芝加哥学派,可是任何有一点经济学常识和历史经验的人都会发现,他提出的通过通胀政策来推高价格和刺激经济的做法,跟凯恩斯主义并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芝加哥学派,就是当代凯恩斯学派的一部分。
一旦出现价格通缩和经济下行,就发钞票,就靠政府举债搞所谓“投资”(最终也靠扩张信贷来还,即“债务货币化”),由此,政府花钱了,民众的收入就提高了,大家生活就变好了。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思路,跟张老师说的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政策思路,几乎不需要什么智力水平,政府中人也就是这样操作的,哪里需要一个大牌经济学家来讲啊。经济学家的使命,恰恰应当是,告诉他们发钞和举债投资的经济后果是什么,告诉公众这其中的因果关系,这才是经济学家应当干的正经事。
害怕人们不好区分凯恩斯主义和弗里德曼的学说,他在文中说前者认为国民消费是基于收入,后者认为是基于财富。他认为弗里德曼是对的。
收入和财富,当然是两码事。通俗地说,收入就是手里的钞票;财富就是真实的可用来实现目的的手段,即资本品和消费品。收入可能很高,但是没有财富,这是绝对可能的。比如津巴布韦人,月收入一个亿,可是没有财富,他照样消费不起,生活水平很低。所以名义收入和实际财富,当然是两回事,也是很容易区分,并且能够为人们所感知和判断的。
按照张老师引用的弗里德曼的思路,还是刺激消费的路数。刺激消费本来就不对,因为先有生产后有消费,所以消费的前提是生产。试想,你没有生产——换不来钱——拿什么消费呢?所以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生产遭到了破坏,生产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产权受到了侵犯,未来的预期不稳,打击了人们生产的动能。
而生产的前提是要有储蓄,这就是真实的资本品和消费品,即财富,而不是钞票。也就是说,只有真实的储蓄增加了,才可以用来投资,推动经济进步;也只有真实的储蓄增加了,经济进步了,人们真实收入和未来的预期收入会增加,对未来乐观了,才敢于去消费。
讲到这里,张老师的自相矛盾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既然你支持弗里德曼的看法,认为消费是基于真实的财富而不是名义的收入,那么请问:通胀率
6%
,是什么意思?
就是钞票每年增加
6%
。
但钞票是真实的财富吗?当然不是。真实的资本品和消费品才是财富。如果钞票就是财富,那经济发展和增加财富就太容易了,我们应该把全世界所有的政府都交给穆加贝就可以了,印它无数个亿的钞票不就行了?
按照张五常的说法,现在是财富下降了,你不去开个药方去增加财富,却去印钞票,这就像一个人太瘦弱了,医生给他开的药方是往脸上注水,让他浮肿。这不是蒙古大夫是什么?
现在经济复苏压力大,根本的原因就是过往发的钞票实在是太多了,吹起了巨大的泡沫,脸已经浮肿得不像样子了。信贷扩张,人为压低利率,导致企业家发生普遍的判断错误,也诱导他们去尽可能地搞到信贷资金,盲目地扩张。但是很明显,钞票不是财富,社会上可以调用的真实的财富,即资本品和消费品,并没有增加那么多——反倒是,这几年在快速地消耗——所以就会出现“地基打得太大,没有那么多砖头”,所以恒大就破产了、碧桂园就出问题了、城投要爆了,再严重一点,银行系统当然就可能出大乱子了。
这个时候的办法,当然不是继续发钞票,那就是饮鸩止渴,就是让过去错误的投资得不到清算,反而继续延续下去,经济的调整就无法进行。正确的办法就是,停止通胀,让市场清算过去的错误投资,将稀缺资源释放出来,服从于消费者的指令,经济就会逐渐恢复。
历史上重大的经济危机,信贷扩张绝对是罪魁祸首。信贷扩张的源头是谁呢?美联储和各国央行。
这里又有一个重要的区分。
张老师崇拜的弗里德曼,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大师米塞斯和罗斯巴德,都把经济危机的罪过归结为美联储。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其实他们的观点完全相反。
弗里德曼认为美国大萧条的原因,是美联储没有实施积极的货币扩张政策,由此导致通货紧缩,造成了经济危机。他由此还认为金本位是罪魁祸首,束缚了美国政府的手脚。而米塞斯和罗斯巴德认为,正是美联储的通胀政策造成了虚假繁荣,进而造成了经济危机。
所以他们给出的建议也截然相反,弗里德曼建议美联储要把通胀率稳定在
4%
左右,而罗斯巴德的建议是:“炸毁”美联储,回归金本位——一个脱离政府控制的自由市场诚实货币。阿根廷的米莱,就是跟他学的。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芝加哥学派弗里德曼和张五常,都从根本上误解了货币。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货币就是一种商品,它起源于市场,必然受到市场规律的约束;货币不是财富,它就是交易媒介。货币,多少都是够用的,都能够履行交易媒介的职能,无非就是购买力的变化而已。
货币发多了,只有坏处,没有任何好处。它会导致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会稀释民众的储蓄,打击储蓄和勤俭精神;它是秘密的税收,会将民间财富掠夺一空,启动国有化的进程;它会造成坎蒂隆效应,让那些靠近货币增发源头的人受益,让远离货币源头的人受损,因此会造成劫贫济富的再分配效应;它会改变相对价格结构,扭曲资源配置,导致繁荣
-
萧条的商业周期。
再退一步说,现在发的货币少吗?一点都不少,查查
M2
的数据就知道了。国债还发了
1
万亿。那还增加个毛线
6%
呢?你
6%
又是怎么算出来的?拍脑袋的吧!
然而经济为什么没有起色?是因为这些货币供应,并没有到达实体经济,而是在商业银行内部“空转”,增加他们的准备金。要么就是用于化解城投债,要么就是放给了国有企业,因为他们不怕亏钱。但是占到经济的大头的民营经济根本就不敢贷款。因为他们对经济前景的判断并不好,未来的预期不高。大家也不敢消费了,紧衣缩食了。所以你发多少货币,都没用的,它的恶果就是滞胀——高通胀、高物价、高失业率并存。
这就是19
70
年代美国的状况,这都是凯恩斯主义做下的孽。为什么张老师你又要走一遍美国的回头路?教训还不够惨痛吗?
在现代中央银行法币体系下,理论上增发货币是无限量并且几乎无成本的,但实际上也受制于经济状况。因为经济规律是永远无法违逆的。
当经济好的时候,发货币,市场是能消化的,扭曲的生产结构,在强劲的经济之下,被市场不断调整,填平了这个窟窿;推升的物价,在资本积累速度足够快的情况下,会被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对冲。但是当经济下行的时候,你发多少货币,其实是没用的。没有真实的储蓄,没有资本积累,发多少钞票都“刺激”不起来的,除非人们已经全部变傻,而且傻到连货币购买力在下降都无法感知、像个机器人一样按照张五常列出的那个漂亮公式去花钱的程度。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发钞,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是无用的;而在经济上行的时候,是多余的。如果不是发钞,经济上行的时候,物价会不断下跌,也就是价格通缩,造福于所有人。
然而正是由于弗里德曼,以及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流派,都把通缩当成一个魔鬼和灾难来对待,所以才一定要发钞将价格拉起来。在他们看来,一旦通缩了,物价指数下降了,就打击生产;打击生产,企业无利可图,不就关门了吗?关门了工人不就失业了,天下不就大乱了吗?
他们的理论是重商主义的,就是以商人的眼光看待经济,价格高了就好;放到国际贸易领域,就是出超好入超就不好,所以要补贴出口打击进口,等等。但是从总体经济来看就完全错误了。
说是重商主义,但他们其实并不了解商人,而是把商人当成机器来看待,完全忘记了人的能动性、判断力和企业家才能。
价格并不是越高越好。企业家在看待价格的时候,从来不是看某种商品的价格,而是看相对价格结构。投资和生产决策时,企业家始终在判断最终消费品和投入的资本品的价格差。当最终消费品价格下降,必然导致资本品价格也下降,这时候他们照样是有利可图的。价格下降而经济增长、财富增加、就业也增加,消费者从中受益,是完全可以同时发生的。
这种情况,大规模地真实发生在
19
世纪后半叶的美国;个别领域的发生,更是不胜枚举,现在的手机、电视机、家用电器、汽车等等,相比于
20
年前,价格都在大幅下降,然而优秀的企业却活得好好的,消费者从中得到了大量的实惠。原因就在于,这些行业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速度,超过了货币通胀的速度,抵消了通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在芝加哥学派的实证主义方法看来,却会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
40
年改革开放,货币扩张一直在进行着,然而经济却不断进步,所以,通胀是经济进步的动力。他们完全搞不懂其中的因果关系。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谓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荒唐之处。你不可能从那些实证的经验数据中找出任何规律性,通过观测不可能找到事物的本质。观测经验怎么可能证明科学呢?公鸡打鸣天就亮,你不能由此得出公鸡打鸣是天亮的原因这种结论。真正的经济学规律性,必然要从一个先验的起点开始,进行逻辑演绎,最终得出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
实证主义在本质上是否定经济学规律性和真理性质的,他们只靠实证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因此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历史学家。然而历史学家若是没有正确的理论支持,那也是一个拙劣的统计学家。驳杂的历史数据不会带给我们任何知识和洞见,除非用正确的理论去理解。
而且,实证主义者其实很不诚实。相同的数据,用不同的理论去解读,甚至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却认为他们的解读是唯一正确的。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他们不惮于先打枪再画靶子,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收集数据。为什么号称实证主义者,却不去收集美国
19
世纪后半期通缩之下的经济增长呢?原因不外乎是,自己无法解释,对自己无用,所以就不去收集了,把头塞进沙子里去了。而且,实证主义从一开始就是自我驳斥的,你的所谓观测的偶然关系,其实是以必然的因果律为前提的,否则你如何建立二者的关系呢?
张五常先生
88
岁了,无法逃出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窠臼,让人感到非常遗憾。他出的主意,只会进一步地扭曲生产结构,
不断地延长萧条,制造经济灾难。然而知识分子的特权就是,从来不用为自己说的话负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轻触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