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由我厂AI生成
房产这行的scaling law
一、神奇的雷军
scaling law是什么?
就是缩放定律,包括放大(scale up)和缩小(scale down)。
但是大家比较喜欢讲放大(scale up),讲增长,讲发展。
你拿两个手指,在手机上捏住一张图片,放大、缩小,就是scaling。
Law就是法则的意思。
一个行业的增长定律是什么?怎么放大自己的资产?
这个里面的规律就叫scaling law。
其实很多人讲房产,都是在讲房产这行的scaling law。
雷军这个人有点意思。
他原本是做软件的,WPS就是他们公司的产品,后来也上市了。
他后面又去做手机,小米手机又做成了。
再就是去做智能家居,什么电饭煲、洗衣机、中央空调、智能台灯、智能门锁,甚至连插线板也做,也做成了。
最近两年的热点,就是雷军造车,一炮而红,可以说是成功了。
这里面很不同寻常,你们看出这里面诡异的地方没有?
我们都知道,隔行如隔山,这不是说说而已的,是真的很难。
按理来说,软件、手机、家用电器、汽车,完全是不同行业。
因为不同行业需要不同的经验,就算雷军自己聪明,可以转得过弯来,一个企业那么大,那么多人,那么多流程,他们都能转得过弯来吗?
隔行如隔山,需要不同的经验,跨界基本就是送死。
哪怕跨界搞定一个,都已经十分了不起了,甚至可以说是幸运。
从软件到汽车,雷军这个跨界跨的太远了,居然都成功了。
秘密何在?
二、雷军的scaling law
秘密就是,虽然看起来软件、手机、家电、汽车是不同的行业,但是雷军都是同一个逻辑,同一套打法。
雷军原来做的软件,并不是做2B的软件,2B软件需要咨询、定制、维护。雷军做的也不是现在放在互联网上收会员的软件,而是给大众市场做的消费类通用软件,是要刻光盘的。
比如WPS、金山词霸、金山毒霸,都是刻个光盘来卖正版。
光盘虽然不值钱,但是它是个实体,这就涉及到库存、渠道,发货等等。
这个和小米手机是不是很像?
小米手机,也是里面装上他们的软件,然后发货给用户。
只是原来卖软件,卖的是光盘,现在变成了手机而已。
雷军做小米手机,先做的软件还是硬件?
是软件,他最擅长的。
先做的MIUI,等MIUI火了,用户量上来之后,才开始做手机。
做手机,雷军确实没经验,但是他会找人合作,各种供应商,富士康这种制造商。
按照罗永浩的说法,都是供应商供的。
那个时候,小米这类手机的细分市场有没有?
有。
就是山寨手机市场,山寨手机一度非常火爆,但是质量并不怎么样。
市场有了,用户有了,软件有了,就补齐一个短板,就是手机硬件。
其余的流程,跟原来卖大众消费软件没有太大的不同。
当然,在渠道上,雷军确实有创新,就是基于互联网的渠道。
小米手机一出来,就把山寨手机打垮了,cheap but better。
当然,赚到钱之后,小米在硬件上肯定会加大投入和创新了。
雷军后面再做家电、汽车,基本都是同样一套打法。
都是做大众消费品,都是等整个生态成熟了,核心技术难点、堵点解决了,他再切入市场,比你做的便宜,还好。
就拿汽车来说,整个生态完全成熟了,电池、智驾的核心技术都攻克了,雷军才切入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小米在2016年就押注人工智能了。
那个时候只是为了手机、家电配套的。
雷军也是有“卡”阶层,有上万张卡,简称“雷万卡”,小米这些产业内部是共用算力的。
雷军收购和投资了很多“智驾技术”相关的公司,只是把这些能力扩展到汽车上即可,那么做成小米汽车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雷军在造车过程中,是非常纠结和焦虑的,就是怕不能一炮打响。
只要一炮打响,后面的事情就好做了,现在明显是成功了。
有些东西,你外表看着完全不同,其实内核是一样的。
雷军的scaling law,就是一个市场饱和了,就用同一种打法,同一套逻辑在另外的市场再打一遍。
这就是雷军的scaling law,一种获得增长的方式。
但是有些东西,外表看着相同,其实内核并不是相同的东西。
比如说,生物学中讲的“趋同进化”。
帝王蟹,其实根本不是螃蟹,只是长得像螃蟹,在进化的过程中“蟹化”了。
同样,鬣狗,并不是狗,而是猫形亚目,和猫科动物比较接近,和丁满是亲戚。
三、房产scaling law的复兴
我们人工智能这块业务做起来了。
刚开始的时候,有人就很诧异,你不是搞房产的吗?
怎么开始搞人工智能了?
因为我们已经做起来了,有些东西现在可以解密了。
如果说人工智能的scaling law,哪个行业一看就懂的话,我认为就是:房圈。
楼市这个方向,它有非常让人喜欢的特点,就是它是资本流。
只要你选的时机得当,买到有价值的房子,你就什么也不用干。
你就天天躺在家里,那个房子自然就涨了,你的财富就增加了。
不像人力流,你每天都得干活,一天不干活,就没有收入。
这里的原理非常复杂,想搞清楚并不容易。
但是在操作层面非常简单,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听懂,就是堆房子、堆房贷。
人工智能行业,也是这个特点。
只要智能在增长,那么这个行业就一直增长。
就像楼市,只要通胀存在,那么就会一直涨。
AI就是“以机器智能为核心的资产结构”。
下面先看一张图,是黄仁勋的演讲:
老黄说,人工智能这个行业,有三种scaling law。
第一个是预训练的scaling law。(建房子阶段)
第二个是后训练的scaling law。(产业导入阶段,强化质量)
第三个是测试时间的scaling law,就是推理时的scaling law。(运营阶段)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三种增加机器智能的方式。
第一种,就是预训练,相当于给大模型看很多书,量很大,把概念、架构体系搞清楚,这个阶段智能会有提升。
第二种,就是后训练,比如SFT,就是看各种例题,强化知识阶段,那么这个阶段智能也会提升。
第三种,就是推理的时候,你让大模型多思考几步,多给点时间,那么它的智能也会有提升。
这三种方式,也可以同时使用。
那么这三种增长,本质上就是要堆算力,堆语料,堆算法。
这个和房产这行是不是很像?
就算你不懂原理,你也就是堆房子、堆贷款、堆各种技巧。
语料、算法,你不用管,大模型厂商会搞定,就像房子其实是开发商造的一样。
你看deepseek不是已经开源免费了吗?
连百度这样的老顽固,也准备开源文心一言4.5了。
有人说,我不懂技术,能做这行吗?
不用管,完全不用管。
你就假设几个亿,由顶尖技术炼出来的大模型是完全免费的。
怎么赚钱?
随便说两个方向的例子。
你要做“有卡阶层”,你有算力,别人没有算力,你就可以赚钱。
现在各地闲置的数据中心,部署deepseek之后,都开始盈利,资产盘活了。
而算力,是可以上杠杆的。
经营贷这种东西,本来就是让企业买货物的,而不是让你去买房的。
第二个方向,就是应用。
如果说做应用,其实比较重要的是提示词,就是中文或者英文。
有人说,提示词有什么难?
这个方向,典型的就是入门很容易,但是做好难。
昆仑万维的CEO说,全世界真正能写好提示词的不超过1000万人。
你能写好提示词,就是一个好应用。
比如谷歌比较火的应用notebookLM,就是让你不用写提示词。
你导入一个pdf文件,它自动帮你生成两个人对话的播客。
其实就是谷歌的技术人员帮你写好了提示词。
不像以前,你想搞个应用,你还要写代码,要找一堆程序员干活,那是人力流。
当然,现在人工智能写代码的水平也非常高了。
当然,你也可以做好提示词,接单,帮人做图片、短视频等等。
这两个方向的共同的增长特点是什么?
就是靠智能的增加。
在智能时代,智能的创新大于产品创新和商业创新。
什么意思呢?
以前我们接的项目,产品有些方面有问题,原因是大模型的智能不够。
比如说,一个人画出来是六个手指等等。
有些团队,他们就用各种技巧、方法,投入了几个月,投了很多人,熬夜熬得头秃,做出来的东西,效果也不好。
我们的选择是什么?
什么也不做。
如果这篇文章,大家想记住一点东西的话,就是这五个字:
什么也不做。
因为我们判断,这些问题,随着大模型的智能提升,就自然解决了。
如果客户要问,我们就告诉他,你多抽几次卡就行了。
果然,后面这些问题,随着新的大模型更新,就解决了,或者缓解了。
那些试图通过代码或者什么技巧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公司,这个方面的投资就全部打水漂了。
在这个方面,什么都不做,就是最佳选择。
那么应该做什么呢?
就把精力投入到增加用户的体验上去,挖掘人工智能的潜力和应用场景上去。
这些方面,人工智能是做不了的,那么才能真正形成资产沉淀。
就是你只要做一些简单动作,就可以躺着吃智能增长的红利。
大道至简,这个里面和房圈相似的细节很多。
再比如说,最近deepseek很火的思维链,就是思维片段的空当接龙。
这个房圈的人一看就懂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么简单,那么不是所有人都做了?
从98年房改开始,一直到2021年,房子都是涨的。
那么,有多少人靠这个发财呢?
逻辑简单,但是实操细节还是很多的。
最近几年,确实因为口罩等原因,楼市出现了黑天鹅事件。
但是只是一个偶然事件而已。
房产这个行业,每年有10万亿规模,2024年已经跌破10万亿了。
这个靠《哪吒2》这种100亿的票房也补不回来啊。
这个行业还是需要的。
其中scaling law就有人口聚集、产业聚集、通胀等等,还是有发展的。
四、结语
前面文章中,我多次讲到,刘邦是反秦的,但是却用秦帝国的逻辑打败了项羽。
那个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我在推敲相关落地的逻辑。
我不过是用房圈的同一套逻辑,同一套打法,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再做一遍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房圈很多人暴雷,而我现在混得风生水起。
很多人,其实根本没有吃透房圈里面的很多心法逻辑。
换个马甲,他就不认识了。
现在恐怕房圈坚持写干货,写自己的思考的,就剩我了。
如果对你有启发,请点个关注或者“在看”吧。
老读者建议“星标”,没有任何互动,系统可能不会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