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女人的地狱》中,我们讲到,在古代印度,女人之所以不受重视,原因在于印度的区域特点造成女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较低,因为印度的气候和生活方式使得家务劳动量很低,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男人可以随意通过低种姓女子特别是圣妓满足忄生欲,但最核心的因素是,古印度社会对人丁的需求很弱,因此女性的生育价值被严重低估。
印度人口之谜
在古代,人口数量的多寡往往是衡量一个部族、一个国家强大程度的最重要因素,因为无论是耕种还是战争,都需要大量精壮的劳力。但是,这一世界通行的规则却在古印度被打破了。印度的独特地理条件和物产使得人口数量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第一,耕牛的广泛使用,使得男人作为农夫的价值大大降低;第二,战象的大量使用,使得男人作为士兵的作用大大降低;第三,佛教和印度教的教义,进一步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意愿。印度已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你可能会觉得这样一个国家怎么会生育意愿低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从古至今,印度都是第一溺婴大国,虽然溺死的婴儿以女孩居多,但是在低种姓和贱民中,也有不少溺死男婴的情况。而且印度教的教义是允许溺婴的,这在所有的宗教里是绝无仅有的,也就是说在古印度,即便你公开杀死自己的婴儿,也没有任何人会觉得不妥。英国殖民印度以后,专门出台了法律,宣布废止印度教的相关规定,溺婴成了犯罪行为,但是情况并没有本质上的好转。
印度和埃及还是最早开始避孕的国家,他们在3000年前就有了避孕药,不过这个药的成分很奇葩——大象和鳄鱼的粪便。鳄鱼、大象这样的动物被认为具有神秘力量,但事实上,是由于这些动物粪便具有高度酸性,导致它们的确能够有效杀死精子。想想看,为了避免怀孕,宁愿将动物的粪便塞进女性的私处,即便对男方来说,这也绝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这得对生育孩子这件事情有多强的厌恶。
结扎的印度妇女
印度还是全球结扎人数最多的国家,在2009年的时候,就有2.2亿妇女接受了输卵管结扎手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结扎人数虽然也不少,但中国曾经是强制推行计划生育的国家,但印度只是政府通过经济补贴的方式提倡结扎而已,并没有任何规定、任何人强迫任何一名女性结扎。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的结扎数量却远远超过了中国,并没有碰到任何女性及其丈夫的抵制,他们的生育意愿可想而知。
生育意愿这么低,那他们怎么达到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的呢?很简单,因为相比中国而言,印度几乎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荒的国度,自古印度原住民被雅利安人征服后,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形式的人口锐减。多亏了古印度的粪便避孕和宗教溺婴,不然他们现在的人口就不是十几亿,而是一千亿!
神牛之所以神
古印度国土中大部分都是平原,并且具有印度河、恒河两大丰沛的水系,因此是一个极其适宜农耕的国家。印度总面积虽然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可耕地面积却超过中国三分之一,达到了惊人的24亿亩;印度耕地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质量上乘,大多为冲积平原,土地十分肥沃,完全不需要施肥,撒上种子就能长;且印度气候条件极佳,降水丰沛且雨热同期,基本无须人工灌溉,水稻等多种作物都可以一年三熟。因此,论农业的纯自然条件,印度无疑是全球最好,没有之一。
更加得天独厚的是,这片膏腴之地还盛产一种动物——牛,牛除了能够提供大量乳制品之外,在任何一个文明中都是耕种的主力。肥沃的土地、庞大的牛群、充足的日照、丰沛的雨水,注定了古印度必然是一个富足之地。人们无需辛勤的劳作就能轻易获得生存所需的食物,因此他们才能产生冥想这种极度消耗时间的活动,因此他们才能供养海量的不从事生产的僧侣。
印度人的无所事事延续到了今天,时至今日,印度的劳动力仍然是大量闲置、浪费的,以至于必须去做一些很奇怪的工作去消耗它们。比如印度现在仍然保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仆人队伍,每个地主和贵族家庭都会有大量仆人,连《生活大爆炸》中的印度怪咖拉杰什·罗摩衍那·库斯拉帕里(raj)家中都有4名仆人,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仆人的更是比比皆是。关于这点你们可向身边的印度同学随意求证,他们必然都是高种姓,低种姓的人留学极少,而且绝对不可能来中国,只会去英美,因为低种姓的聪明孩子只会学工科,尤其是IT。
这么多仆人用来干啥呢?干任何你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事情,主人除了啪啪啪这件事不会让仆人代劳以外,其他一切生活上的事情都会让仆人来做。是的,一切,不仅包括我们所理解的所有家政活动,还包括给主人穿上和脱下衣、裤、鞋、袜,甚至包括帮主人擦屁股。你萌动的春心是不是已经在开始想象一幅幅无比香艳的画面了,先打住,让你失望的是,这些服务原则上都是由同性别的仆人提供的。兄弟,如果你不介意让一个男人帮你擦屁股的话,大可以去印度体验一下。
扯远了,先不说擦屁股了,继续吹牛的事情。印度人对于牛的利用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其利用规模必然超过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正是因为牛对于印度人的生存是如此重要,因此印度人赋予了牛崇高的地位,将其视为神灵,牛的生命甚至比首陀罗和达利特的生命更重要。由于存在大量耕牛且无需施肥、灌溉,男性劳动力对于农耕的作用就显得十分渺小,仅仅需要足够役使这些耕牛就够了。男人于农业而言,与其说是生产者,还不如说是消费者,换言之,男人对于一个社群的物质生产而言,与其说是财富,还不如说是负担。
有人可能会质疑说,中国开始使用耕牛也很早啊,并且很多王朝都非常重视保护耕牛,为什么没有发展到印度这种程度?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耕地肥沃程度不如印度因此需要额外的附加劳动,比如牛这一物种的天然分布密度和环境适应性,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却是战争,中国反复发生的惨烈战争在大量杀伤人口的同时,也对耕牛造成了更大比例的杀伤,因为牛是所有乱军最优先的捕猎对象,优先级甚至超过了女人。而战争,正是下一段将要讨论的话题。
战象之威
印度盛产大象,战象对于整个印度历史的发展轨迹具有极度重要的作用,但是却被研究者们所忽视。因为有战象,地形易攻难守的印度可以免于亚历山大和成吉思汗的入侵;因为有战象,几乎一马平川的印度却迟迟不能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因为有战象,步兵的意义大大降低,面向平民的大规模征兵从来都没发生过。印度对战象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此后闻名于世的波斯战象全部是直接引进的印度象,在中东和欧洲使用的战象也大抵如此,迦太基战象、暹罗战象都是在接触印度战象后才发展起来。
战象在印度军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几乎出现在每一场战争中,并且必然是中军主力,一直到与英国殖民者作战,印度人都还在大量使用战象。这样的军队构成造成了诸多影响深远的后果:
首先,步兵的意义大大降低。在印度,步兵基本都是作为象兵的扈从来使用,因为单独的步兵军阵是无论如何抵挡不住战象的冲击的。骑兵虽然也不能抵挡战象,但是好在有速度,总不至于被大量践踏而死,而步兵面对战象,基本上就是屠杀。因此,衡量一只印度军队的强大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有多少战象,其次是有多少骑兵,至于步兵,基本没用。再加上印度教的教义规定,只有刹帝利阶层可以从军,所以面向其他阶层的大规模征兵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中国高僧法显曾在笈多王朝时期到达印度求经,他的记述可为这种情况作证,《法显传》中记录,印度“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者地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没有户籍制度,就完全没有实行征兵制的基本条件,可见印度军队的确做到了种性制的要求——各种性只能从事固定的职业,只有刹帝利阶层可以成为武士。步兵不重要、平民不当兵的情况,使得古印度的统治者们没有丝毫动力来鼓励生育,也没有丝毫动力来吸引居民,因此才会出现“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的情况。而反观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的统治者,无论是中国、中亚还是欧洲,几乎都把增加本国人口作为强化国力、军力的基本手段和国策。
其次,加大了防御优势,提高了进攻难度。这里所说的防御优势,不是指困守坚城的消极防御,而是指境内机动的野战防御;这里所说的进攻难度,也不是指破阵攻城的战术进攻难度,而是指转运千里的后勤补给难度。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想想大象的特点就明白了。大象特别能吃,一头成年大象一天大致能吃300千克食物,每天要花16个小时以上来进食,这个特点决定了战象是一个极度不适于远征的兵种。如果某位君王要带上几百头战象去进行一次野心勃勃的远征,首先你就得准备海量的粮草,以及将它们源源不断运往前线的运力,光是这一项就足以让最优秀的后勤军官精神崩溃;然后你得给战象们充足的时间来进食,你的大军必须每天花费16个小时以上来守候这些宝贵的肉质坦克,部队所需要的机动性基本丧失殆尽;即便你足够幸运,征讨的地区植被茂盛,可以完全让大象就地取食,那么你也需要将大军散布得漫山遍野都是,全无任何阵型可言,简直就是供敌人奇袭的绝佳目标;如果某位因此而抓狂的君王敢于不带战象出征,那么他的结果只会更加悲剧,因为他所要讨伐的敌人必然是有战象的,而战象只有战象才能对抗。中国象棋非常准确的诠释了战象的特点:象只能在本方领土上纵横驰骋,却丝毫不能踏足对方的领土。简而言之,对于保家卫国的境内防御战而言,战象就是神器,对于开疆拓土的境外征服战而言,战象就是垃圾。大象这个物种因此深刻的塑造了古印度的政治版图——邦国林立,印度的各个王朝看似也统治了很大的领土,但是他们的王朝完全是周天子性质或神圣罗马帝国性质的,而不是秦皇汉武性质的,王朝直接统治的核心区域永远都只是所有领土的一小部分,各个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极大的自主权,自主任命官吏、自主收取赋税、自主组织军队,只需要对主君称臣纳贡即可,在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时期,诸侯王甚至没有主君提供军事援助的义务,即便是最后也是最强大的末沃尔(无奈,这个敏感点有点奇怪)帝国,国王直接统治的领土也从来没有超过领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并且往往低于30%。印度共有近200个民族,有1652种语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就多达33种,正是长期邦国林立造成的直接后果。
最后,战争死亡率长期偏低。这是由包括以上两点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由于军队基本由刹帝利构成,印度军队人数相对其总人口规模严重偏低,因此战争规模不会太大;由于平民几乎不参与战争,因此他们是财富而不是潜在军事威胁,征服者很少进行大土杀;印度教和佛教的轮回转世观念进一步加深了平民的顺从性,因此大规模民变非常罕见,“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能够产生于印度绝非偶然;由于战象对后勤的巨大压力,他们的战争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由于战象机动性有限,也不可能演化出过于复杂的战术,因此他们的战争具有很强的礼节性甚至娱乐性,往往是约架性质的,谈好时间地点,大家列阵群殴一场,败者认怂,各自散伙回家吃饭;由于长期邦国林立,于是形成了国际舆论约束,他们之间的战争形态更加接近于中国春秋时期,往往是以对方的屈服而不是毁灭为目的,战俘被赎回或释放的比例非常之高;由于战争打得比较文明,且几乎不杀戮、虐待俘虏,他们从来不认为英勇不屈有多大意义,战况不利时,将士很轻易就能投降,翻阅整个古印度的历史,你经常可以看到投降的国君和主帅,却基本看不到阵亡的国君和主帅。印度历史上有记载的伤亡最多的两场战争(注意,不是战斗)都不过仅仅死亡10万人,一次是内战,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征服东南沿海的羯陵伽王国,造成羯陵伽王国军民死亡10万,另一次是外敌入侵,帖木儿进攻德里酥单国,攻陷首都德里,并大肆杀戮战俘,死亡10余万人。10万人固然也不少,但是与大国古代战争动辄伏尸百万、血流千里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据某不可说百科统计,人类死亡人数最多的30场战争中,大国占了10场,印度一场都没有,死亡人数最多的10场战争中,大国占了6场,而这10场中还包括了一战和二战。)
讲了这么多,简单总结就是,在古代印度,男丁数量从来都与军力强弱无关,而且战争导致男丁死亡也很少,人口更多的是一种负担而非资源。
或许会有人认为我过于夸大了战象的作用,那么有关战象四个典型战例会说明这一兵种强大。这四个战例早至公元前,迟至1942年,对历史和军事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过这四段,之后还有讲宗教文化对生育意愿影响的内容。
战例一:亚历山大大帝在击败波斯帝国之后继续东征之,兵锋直抵印度河平原。公元前326年,在印度河支流吉达斯浦(Hydaspes)河畔,亚历山大与印度西北小邦保拉瓦(今印度旁遮普邦与巴基斯坦东北部)的国王波鲁士展开决战。波鲁士仅有军队36000人,但是有200头战象(另一说85头),亚历山大前线兵力略多于多方,但都是百战雄师,与印度土兵的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依靠天才的指挥和精锐的士兵,亚历山大最终战胜了对方,但是对于惯于击败数倍敌军的马其顿雄兵而言,此役并不轻松,所向披靡的马其顿方阵首次被敌军冲散,亚历山大本人的战马阵亡。亚历山大能够取得胜利,在于充分利用了军队的机动性和远程能力,印度骑兵、步兵战斗力较差,而他们的战象当时尚未装备塔楼,骑手直接骑在高高的象背上,对远程攻击防护力较弱,在马其顿军队强大的侧翼攻势下,溃逃的印度骑兵、步兵冲击了中间的象阵,马其顿的标枪、弓箭对于骑在象背上的象兵造成了大量杀伤,很多大象失去了骑手,开始踩踏本军,印度人陷入更大的混乱,最终输掉了战斗。亚历山大胜利了,但是手下的士兵首次面对如此数量的战象,却留下了心理阴影,尤其是印度人迅速想到了给他们的战象装上木制塔楼,远程打击的威胁大大降低,此后的战斗只会越来越难。当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准备继续东征,征服位于印度东北、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时,遭到了将士们的强烈抵制,不得已只能班师。亚历山大班师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一个历史谜团,一些人将原因归结为将士不适应气候产生思乡之情,但却并没有大规模疫病伤亡的记录。一个雄心勃勃的天才统帅在不断收获胜利果实的情况下,在前方一马平川的情况下,在闯入广袤丰饶的膏腴之地的情况下,怎么肯轻易班师?一支纪律严明、所向披靡的精锐部队怎么可能仅仅因为天气原因就放弃唾手可得的无穷财富,就背弃百战百胜的伟大统帅?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东方,答案就清楚了,亚历山大试图攻打的摩揭陀国,正处于快速上升的鼎盛时期,更关键的是,他们拥有六千余头战象,马其顿军队无疑是知道这个情报的,甚至很可能与其边疆部队进行过小规模战斗。据普鲁塔克的《亚历山大传》载:马其顿战士激烈地反对亚历山大向恒河进军,因为恒河既宽又深,“并在其对岸布满大量的敌人,因为他们听说,乾达利坦族和普莱希安族的国正带领8万骑兵、20万步兵、8000战车和6000战象等待着他们。”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也有类似说法。正是这个摩揭陀国,仅仅在吉达斯浦战役两年后即公元前324年,就诞生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孔雀王朝,开国国王旃陀罗笈多,号月护王,迅速击溃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留守部队,逐步征服了巴基斯坦全境,并在公元前305年,在一次大决战中击败了原亚历山大部将、现塞琉古国王,从而获得了阿富汗地区,据称,月护王军威最盛之时,拥有9000多头战象。我从不认为月护王的军事才能可能超过亚历山大,但是我绝对相信他能在战场上战胜亚历山大,只因为一个因素的存在——战象,海量的战象。印度人不善于记录历史是世人皆知的,现存史料都是来自希腊人一方,因此亚历山大班师的原因才会语焉不详。最合理的推断就是,亚历山大感受到了前方敌人的强大,甚至已经遭受过些许挫折,如此骄傲的他才可能做出班师的决定,至于那些天气啦、道路啦、军心啦等等说法,不过是托词罢了。
战例二:另一位军事天才成吉思汗也遇到了和亚历山大一样的烦恼。蒙元帝国灭国无数,蒙古骑兵所向无敌,最远打到了维也纳和地中海,为什么却始终没有吞并距离较近、地势平坦、物产富饶的印度呢?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事实上,蒙古军队曾经进入过印度西北,但却无功而返。花剌子模亡国后,其末代国王扎兰丁逃入印度,蒙古将领八剌率领的两万蒙古军进入了印度境内,并沿途攻下了一些城市,但经过几个月的盘查,始终未找到扎兰丁的踪迹。当时耶律楚材便婉言劝说成吉思汗放弃追击,从印度撤出。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继续追击扎兰丁,还想乘机攻下印度这块陆地。这时传来哲别部队进军高加索山,战胜钦察援军,进兵阿罗思(俄罗斯)的好消息。于是成吉思汗更加坚决地下令渡河南行,接应八剌,平定印度,尽快完成他的帝国大业。据《元史·耶律楚材》记载,决意要攻取印度的成吉思汗的部队在攻到印度河时,遥见河中水汽磅礴,日光迷蒙。将士们口干舌燥,纷纷下骑饮水,可是河水热度似沸,根本不能入口。这使得将士上下怨声不断,恨不得立刻驰归。耶律楚材正想再次进谏,忽见河滨出现一大怪兽。成吉思汗遂命令将士准备弯弓射杀,忽然听到怪兽发出响声,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还”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机对成吉思汗说这种怪兽名叫甪端,是上天派来警告成吉思汗为了保全民命尽早班师的。成吉思汗于是顺应天意,没有继续前进,八剌亦即日北归,会师后,成吉思汗立即率军返回了蒙古国。这显然只是一个神话,怪兽已经够神了,不过也可能是大象、犀牛、河马这些蒙古人并未见过的野兽,但这印度怪兽还能说蒙古话,就纯粹是瞎扯了。把怪兽的叫声说成是“汝主早还”的话,多半是耶律楚材的牵强附会之辞,他本有劝主早归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借题发挥,假借怪兽的叫声来规劝成吉思汗班师。也不排除史官为了掩盖真实的退兵目的,拿耶律楚材做挡箭牌,瞎编了这么一个故事。
战例三:在轰轰烈烈的大殖民时代,全世界只有六个国家没有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他们分别是中国、日本、土耳其、埃塞俄比亚、阿富汗、泰国。中国是东亚病夫,土耳其是西亚病夫,这两只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的情况也不用说了,阿富汗鸟不拉屎的地方,埃塞俄比亚是碰上意大利太无能,但泰国就比较有意思了。在全世界都被殖民者瓜分的情况下,小小的泰国为何能够保住独立地位?除了暹罗(现泰国,并含老挝、柬埔寨大部)的国王朱拉隆功巧妙利用了英法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衡外,暹罗的复杂地形和战象均功不可没。1893年,法暹战争爆发,法国从法属印度支那向暹罗发动了进攻,4月,法军3个军团进入老挝和柬埔寨,北线军团被暹罗军包围击溃,主帅被俘,南线军团也遭遇暹罗军伏击,损失惨重,这样的战绩足以令中国军队汗颜。法军陆战不利,直到7月,才借助海军攻入湄南河口,占领曼谷皇宫,并封锁暹罗湾,袭扰沿岸地区。暹罗在请求英国支援无果后,终于10月割老挝请和,但其体现出来的战斗力也令英法殖民者打消了将其彻底吞并的念头,并始终保持了核心地区的独立,成为了后来的泰国。
战例四:泰国战象的最后一次发威是在对中国的战斗中。1942年,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此时泰国因为不满历史上英法占领其领土,已与日军结盟。4月,泰军两个师进入缅甸,进攻景栋,而景栋正是中国远征军第93师在驻防,泰军在15日、16日进行连续进攻,未能突破远征军防线,反而损失数百人,遂急调“战象团”赴景栋。5月2日,泰军“战象团”发动突袭,第93师官兵大多没见过大象,感到很好奇。然而就在刹那间,泰军“战象团”冲过第93师阵地,骑在战象上的泰国士兵疯狂地向中国军队扫射,中国军人死伤甚巨,仅当天就损失1500余人。这时日军已经切断滇缅公路,准备与泰军合围第93师,吕国铨师长见势已不可为,命令部队撤出景栋,退到中缅边境地带后才集结起残部。虽然远征军最终在次年战胜了泰军,但是在现代战场上,结合地形地貌合理运用战象,仍然能够取得不俗的战绩,足以说明战象的强大。
宗教与忄生文化
印度神庙
印度教和佛教进一步降低了古印度人的生育意愿。一方面,他们都提倡节制欲望,不但节制食欲,而且节制忄生欲,甚至节制一切享受的欲望,以至于苦行成为一种大行其道的修行方式。不得不说,这些观念之所以能够出现,本身也与印度的地理自然条件相关,富足而清闲的古印度人实在是太幸福了,以至于不得不找一些奇葩的活动来消耗他们的精力,你看苦寒地区的人从来都是享乐主义的,因为他们本来就已经够苦了,实在是不需要再自找苦吃了。不过节欲与纵玉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只有淫靡的社会才可能产生禁欲的思想,这就好比只有食物丰富的人才会想到节食一样。
(此处删除600字,本来是介绍印度《爱经》的,但敏感点太多,实在改不动了。)
回到宗教教义,佛教和印度教都是讲究轮回转世的,相比于很多文明重视生息繁衍、希望子孙昌盛而言,印度人更看重的是来世投个好胎。如果你真的十分坚信轮回转世的话,不重视后裔就是一个十分符合逻辑的行为,儿女再好只不过是一世的缘分,哪里有自己的下一辈子来得重要呢?
以上种种原因决定了,人类本身在印度这片魔幻的土地上就不是一个存在感很强的物种。他们追求天人合一,却拒绝种姓平等;他们十分爱护动物,却肆意践踏女人;他们梦想挑战中国,却缺乏战斗勇气;他们的软件很硬,硬件却很软。亚洲民主的灯塔照耀万邦,却照不到脚下的黑暗,可见单薄的教条永远撬不动厚重的历史。
《忄生风俗的社会学原理》是一个庞大的系列著作,主要将讲述中国的忄生风俗问题,此外还有欧洲、非洲、中东、印度和各种原始部落的忄生风俗解析,其中很多观点必然会严重冲击老学究和小清新的世界观,建议玻璃心和各路正人君子不要观看,如果执意阅读,请备好速效救心丸,并在医生的陪同下进行,出现一切意外后果本人概不负责。
欢迎扫码文末微信加会员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会员费800元,含老号文章合订本、私密猛文禁文合订本、会员群、3个提问机会和半小时电话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