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的主要任务是在人类的所有知识中辨别出什么是正确的知识,并且找到构建正确知识的方法。纵观整个哲学史,还没有人完成认识论的这个任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人的文章《认识论:什么是正确知识?如何构建正确知识?》(下文简称《认识论》)第一次论证了这两个问题。文章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本人拟再用几篇文章做一些说明解释,这是第四篇,探讨正确知识中具有普遍性的部分:真理。
一、违背真理,人的行动无法达到目的
准确定义真理并不容易。为此,我们把世界分为人的意志(思想认知),和人的意志之外的物理实在两部分。并且把人的行动定义为:人的身体在物理实在中受意志指导的活动。因此,行动联系着人的意志和物理实在。人的意志可以胡思乱想不受约束;但人的行动必然会受到物理实在的约束。因此我们定义这些约束人的行动的规律为真理,也就是违背真理,人的行动无法达到目的。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先看一下真理是否覆盖人类普遍正确的知识。
1、逻辑知识都是真理
人们是在行动中首先碰到的是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例如,你不可能同时即想在这里又想在那里,这个约束就是矛盾律;大家可以检验一下,所有的逻辑知识都对人的行动形成了约束,也就是违反逻辑你无法行动或者你的行动达不到目的。所以逻辑知识都是真理。利用逻辑知识,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分类和表达时,会形成逻辑用词和量词(例如,“与”、“或”“假如……那么”、“否”,以及量词“具有”、“一切”、“一些”等),人们在运用这些词的时候,如何违反其含义,就会造成逻辑混乱,无法达到正确表达的目的。所以这些词的含义也是真理。
有了逻辑知识以后,人们可以运用逻辑知识进行推理。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正确。有人说演绎推理没有增加新知识,就是哲学上的分析判断。但演绎推理可以把事物的本质都呈现出来,界定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在各种条件下事物的性质和运用情况。比如通过三角形的定义,可以演绎出其内角和等于180度,当一个角是直角的情况下满足勾股定理,以及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情况下的种种性质。
由此可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知识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2、欧氏几何也满足真理的定义
欧氏几何的构建基础——五大公理,也对人的行动构成约束。如公理一,经过两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你就画不出不同的第二条直线……所以五大公理都是真理。欧氏几何是再五大公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建立起来的。因此,欧氏几何也是真理。
3、数学更是符合真理的定义
数学也是在公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建立起来的。所有的数学知识,人的行动都不能违背(违背就得不到所要的结果,如2加3你想得到6是不可能的)。
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到真理和人的行动直接相关,你不行动就不需要这些知识,一旦行动就要受其约束。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真理看成是应用类或工具类的知识。
根据真理与人的行动之间的这种应用和约束关系,我们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和人的行动直接相关的,如上述的逻辑和数学(含几何学)等应用类知识;另一类是和人的行动没有直接相关的,如自然科学知识。不直接相关是指不管人是否行动,自然万物都按照其规律运行。
和人的行动相关的知识,我们都可以用行动来判定其是否是真理。具体来讲就是看该知识是否是人的行动达到目的的必要条件,如果违背该知识,那么人的行动达不到目的,说明该知识对人的行动形成约束,是人必须遵循的规律,该知识也就是真理。这种利用行动来判断真理的方法,我称之为行动反证法。可以直接用行动反证法判定的真理,我们通常称为公理,在公理基础上演绎推理得到的理论体系我们才称为真理,以示区分,但它们都是等价的。通过行动反证法可以找到很多公理,但要演绎出整个理论体系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创造,像上述例子中的数学和后面要讲到的经济学和伦理学等。而要学习真理、掌握真理也需要艰苦的努力和潜心的钻研,数学的复杂程度就不用说了,就是经济学演绎推理的链条也非常长,需要非常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是和人的行动相关的知识,所以社会科学规律也可以用行动反证法来判定,并通过演绎推理来建立正确的社科理论,也就是真理。后面将着重对此进行讨论。
另一类知识是和人的行动没有直接相关的,我们统称为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这类知识无法通过行动反证法来验证,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并提出理论假设,再经过实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那么在实验设定的条件下,就得到自然科学规律。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行动,虽然也受到自然科学规律的约束,但自然科学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不具有普遍性,在此不作为真理进行讨论。况且自然科学规律有一套成熟的探索和建立规范,对真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
综上,真理包括了逻辑学、数学(含几何学)、社会科学等和人的行动直接相关的学科规律;但不包括自然科学规律。
二、社会科学领域需要真理
长期以来,人们参照自然科学的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来研究社会科学规律,但这种方法依赖于实验的验证。从复杂的社会现象总结的理论,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设计可控的实验进行验证的,因此归纳出来的理论有可能对有可能错。人们往往用这样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如果解释得有道理,人们就认为这个理论是对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事实上解释得有没有道理还依赖于你的认知和观念,符合你的观念,你就会认为有道理,并进一步加强你的观念。但你的观念以及理论解释有可能都是错误的。由于无法实验验证,通过经验归纳总结的社科理论错误百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如果没有正确理论来分析解释社会现象,人们往往不知道错在哪里,历史悲剧不断重演。这也证明了,实践是检验不了真理的,实践本身需要理论来解释。
另一方面,经验主义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根本就不存在真理。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经验主义错在哪里》。
社会科学领域是人的行动领域,应该采取和逻辑学,数学等一样的研究方法,就是在公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来找到规律,才能保证保证社科理论的正确性和普遍性。奥地利学派米塞斯系统论证了这个方法,并创立了行动学(Praxeology)。按照这个方法,奥地利学派建立了经济学和伦理学这两门最重要的社会科学真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两门学科。
经济学建立在公理 “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基础上。用行动反证法可以证明此公理:你反驳此公理(就是论证人的行动没有目的)的这个行动,本身就是有目的的行动,默认了公理的正确性,并且与要论证的内容产生矛盾。因此,“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是无法违背的公理。
经济学是怎么从公理开始演绎推理的:
根据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一位行动者的每次行动都在追求一个目标;并且,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行动者在追求这个目标的事实表明,和他在行动开始时可以设想的其它目标相比,他对这个目标赋予了较高的价值。
为了达到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目标,行动者必须在较早的某个时点介入或者决定不介入(这当然也是一种介入)一个行动来产生随后的结果;介入这些行动总是意味着要运用一些稀缺的手段(至少包括行动者的身体,他站立的空间,介入所耗费的时间)。
这些手段也必须对行动者有价值——该价值来自于目标的价值——因为为了有效达成目标,行动者必须使用它们;而且行动总是在随后才能实施,这往往伴随着选择,即在某个时点采取有望给行动者带来最高价值的一个行动,同时排除了对其他价值较低目标的追求。不得不做出选择并偏好一个目标胜过其他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所有目标——的结果,是每个行动都意味着成本的产生。举例来说,放弃赋予最有价值的备选目标的价值,该目标无法实现或必须推迟其实现,因为生产它所需的手段要用于生产其他价值更高的目标。
在开始的时点,对行动者来说每个行动目标的价值都比其成本高,并能够产生利润,即一个价值高于所放弃机会之价值的结果。然而,每个行动都同样会面临着损失的可能,如果一个行动者回顾往事,发现实际达到的结果——与以前的预期相反——其价值比放弃的备选目标价值更低,产生了亏损。
所有这些范畴——价值、目标、手段、选择、偏好、成本、利润和损失,以及时间和因果——都包含在行动公理之中。运用这些范畴,考虑在各种情况下人的行动,演绎得到的结论就是经济学规律。详细演绎推理请参见罗斯巴德的《人、经济与国家》。只要现实出现理论演绎中的情况,经济规律就会起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早在1922年米塞斯就论证出计划经济必然崩溃,而不需要经验或实践。
伦理学的建立参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关于行动反证法》的第三部分。
你可能会问,就算它们都是真理,人类社会为什么不会自己按真理来运行呢?我在《认识论》中回答过这个问题,真理只是告诉你达到目标的必要条件,至于人们如何选择,取决于人认知和行动。正是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真理,现实中才存在那么多问题。而真理可以正确解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人们找到正确的方法,以达到目标。例如,人们都希望经济繁荣,但人们按照错误的经济学理论则会导致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只有正确的经济学才能告诉人们采取什么手段能够达到繁荣的目的。所以,社科领域需要真理,更需要真理的传播,只有让人们认知到真理并采取行动,真理才能起作用。相反,真理如果不占领人的思想,谬误就会占领,因为人的行动总是需要认知的指导。 为什么米莱必定成功,因为他掌握了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