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是之
统计局刚刚公布了上半年的一些经济数据,这些数据和真实感受到底有多大差距,这里就不多说了。
就在前几天7月11日,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CF40)就发了一份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由执行院长郭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兼东亚研究所(EAI)所长席睿德(Alfred Schipke)共同完成,报告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如果你去看一下他们的分析和建议,你一定会祛魅。
你就知道,北大、清华、新加坡国立大学,这种响当当的名校头衔,他们从分析方法论,到具体的政策建议,都是多么不靠谱。
这份报告的题目是《中国经济路径:解读宏观经济趋势与结构性改革》,报告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中国经济在2024年因财政支出减少和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而导致总需求显著减弱。
注意他们的核心表述,经济形势表现不好的原因是,“财政支出减少”和“房地产深度调整”,而导致的总需求减少。
落脚点,还是在总需求上。
很明显,这就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思维。
他们认为:短期看,2025年前几个月稳健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工业产出,这得益于房地产市场初现企稳迹象和居民消费的韧性。
他们的观点是,今年前几个月的稳健,原因是房地产初现企稳。
可惜打脸来的太快,他们的报告是7月11日发布的,而7月15日统计局的数据是: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2%。
同比下降11.2%,这恐怕不能叫作企稳吧?
他们最后的结论是:持续的低通胀、谨慎的民间投资以及美国关税带来的外部风险加剧,凸显出宏观经济复苏根基尚不牢固,容易受到新的不确定因素的冲击。
所以最后他们给出的政策建议是:要尽快提振国内消费需求的。
具体一点就是,中国必须采取更有力的逆周期政策来保持稳定增长,同时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他们建议在三个方向上发力:
第一,在财政方面,政府应考虑额外推出1-1.5万亿元人民币的增量一揽子计划,明确针对居民消费,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减少预防性储蓄并提振内需。
第二,利率方面,他们建议,银行应考虑进一步降低政策利率。
第三,采取刺激措施与结构性改革,尤其是要需要加强教育、医疗和养老金体系。
简单来说,他们把经济下行的原因还是归咎于需求不足,消费不振。
而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所谓的“宏观大礼包”:财政多花钱,降低利率,继续刺激。
这些专家给了很多建议,但是他们从来不提一件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事,那就是,钱从哪里来?
搞1.5万亿的增量刺激,那么请问,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首先要清楚一个常识,那就是政府是不直接创造财富的,他们调动资金来刺激经济,钱只能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征税;第二种,就是放水,搞通胀。
但是很明显,这两种方式,都对经济有伤害。征税会打击生产积极性,而放水则是在稀释财富,同样会打击生产。
奥地利学派有个观点,那就是“正义即效率”。
换句话说,你这些措施,如果是不正义的,那么一定会伤害经济效率,一定会让经济受到伤害。
通过征税刺激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是张三指挥李四,去收王五的钱,然后拿给赵六来花。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总结了4种花钱的方式:最高效的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其次是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第三是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最后一种效率最低,最容易产生浪费,就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
而通过先征税后刺激经济的方式,就是这种方式。
很明显,无论是北大国发院的黄益平,还是香港的金刻羽,他们的观点多错的非常浅显,也非常荒谬。
这种观点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真的是非常悲哀,是整个经济学的悲哀。
而且这种建议如果真的落地,那不光是荒谬的问题了,而是政策毒药的问题了。
他们最大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正义即效率”的问题。
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本末倒置。
消费本来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她和很多经济学家一样,把消费当成了调节经济的手段。
结果一定是适得其反,好心办了坏事。
什么才是好的建议,怎么才能让经济变好?
最简单、最有效,也是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八个字:减支降税,放松管制。
减少政府支出,减少不必要的福利支出,然后给企业减税,给个人所得税减税,拿开那只管不住的“有形之手”。
我们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是这样,最近米莱在阿根廷取得的成绩也是这样。
都说历史不能重复,但是抛开现象看本质,每个国家的兴衰,几乎都是历史的重复。
请大家记住:征税放水皆毒药,减支降税才是解药;正义即效率,干预即代价。
2025-07-16
今天郑重推荐张老师的新品“张是之经济圈”,简单来说,这个下单是“买一得三”:
一个是我的经济学的教学视频;
二是圈子里其他内容资源和社群讨论;
三是我们智谷趋势的趋势研判。
定价499,现在上新优惠只需要365。
下单后停留三秒钟,会弹出一个微信二维码,加上我们客服微信,拉你进群。
张老师本人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