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事
我1998年毕业,就是那个“外资大举进入中国,阿猫阿狗未来都成高层”的年代。
我们班一共有50个人。毕业那一年,连我在内;
“投身职场,开始工作”的,一共是9个人。
就业率18%
当时我们这一届,全上海一共有120000名适龄考生。
教委发了神经,突然想搞一个“理科班”。
全市奥数竞赛,前100名召集起来
全市物理竞赛,前100名召集起来
扣除双科一等奖(例如我),还有一些不肯来的人
最后,把这些“一等奖中的一等奖”,拼凑成了120个人,三个班。
上海中学,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各一个班级。
比例大概是人口0.1%
这些学生,在原本的“市重点”,例如格致,复兴,建平,本身已经是“全校第一名”。
把这些“各校第一名”拼凑起来,又经过了高中三年的残酷搏杀。
120人中,再淘汰了60人 |
高一时,我班47人。
高三时,全班25人。
每一次期末大考,老师就会推着自行车,“劝退”2~3名学生。
在寒夜孤灯下,留下一串脚印。
座位越来越少。
虽然你进来时,是天之骄子,是一等奖,市校第一。
可屠你时,啥也不是。
高中三年,再维持了-50%的淘汰率。
最后三大名校,三个班级,合并成一个班,直升FD。
就我们这样一个“班级”,1998年毕业时,全班只有9个人真实找到工作。就业率18%
其他的人,大多数是出国,或硕博连读,或留校科研。
却也没有人饿死
二)第二流的学生
据说今年“就业形势”很差。
相应的,很多大学生充满了怨气。觉得985的“人才”,五年内不能达到年薪百万,房价如葱。
还怎样实现香车宝马,总裁虐恋。
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定义“人才”的。
大家都说,今年的高考数学题很难。
我看了一下,入门级的微积分么,连导数都只有一阶。
如果人生这么容易,就可以成功,那该有多幸福啊。
今年慢就业的800W大学生,我觉得只能算“第四流”的学生。
他们,原本应该读技校的。
是你把竞争放得太低,给了他们不切实际的指望。
在中古时代,无论唐宋元明清,“缙绅”的标准始终是明确的。
人口的1%左右。
如果全上海120000名考生(今年只有31276人),
你至少要考到全市前312名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呢,上海大概有50所“市重点”高中。
你要稳定考到年级前6左右。
当你读小学时,你要“稳定”地年级第一。
等你入了市重点高中,你要持续在“年纪前6”,这样才能进全市前300,才能进人口1%
人才永远是1%,
社会也只承受得起1%
哪怕你做到了“赫赫有名”,本届学生联赛,全市招生老师,都知道有你这么一号人物。
你也仅仅是1%,刚踏入了第三流人才的门槛。
第四流:80%
第三流:1%
第二流:0.1%
第一流:0.01%
后面还有S,SS,SSS……
三)爬天阶
古代“科举”,被誉为鲤鱼跳龙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但其实,哪怕你考中了“状元”,状元初始的授官,也不过七品县官候补。
要经过了十年,二十年磨磡,一般止步于五品府台。
中央级的六部尚书,侍郎,是和“状元”无关的。更不是考诗词学问。
而是要看血统,荫承,派系,很多很多其他因素。
在中国,哪怕你读书读到了尽头,又怎样呢。
哥哥毕业的1998年,全班只有9个人找到工作。
月薪最低的900元。
起薪最高的是我,进了世界500强第497名,起薪2500元。
再过几年,AOL就千亿吞并时代华纳了,马芸创立了阿里巴巴,OICQ升级成了QQ。
高盛的顶级投行,和你有关系么,没有关系。
时代的弄潮儿,和你有关系么,没有关系。
企业高管,政府高官,和你有关系么,没有关系。
无论你读书读得多好,读成了状元,你出仕,依然是“七品芝麻官”做起。
后面,还是要靠你一级一级爬。
无数无数级阶梯,无上天阶。
第一流的学生,知道了社会的残酷面,接受了社会的残酷面。20年以后,他们雄踞社会食物链顶层。
第二流的学生,知道了社会的残酷面,不愿意接受残酷面。20年以后,他们成了高薪水的白领、专家。
第四流的学生,坚定地索要他们“寒窗苦读”*的报酬
* 加引号,数学大题做不出
四流和一流的区别,是一流觉醒了,四流不愿意醒
今年毕业失业那些人,需要怜悯么;不需要怜悯。
这些家伙,称自己“人才”,哥哥也就笑笑。
GAP Year,让社会好好折磨他们几年,自然也懂事了。
我当时打的第一份工,做IT。工作主要是维护办公室的死机,钻在桌子底下重接网线。
我们戏谑称之为“跪式服务”。
这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呢。生活本该如此。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到第一流的人物了
(知名不具,泠夜辉)
今天有二个海报要带: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