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勒比海岛国牙买加想要“炒掉”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不再认他为国家元首的消息,吸引了不少眼球。牙买加政府雄心勃勃地宣布,计划在2025年前搞一场全民公投,正式向“共和制”转型。
这股风潮并不令人意外。邻国巴巴多斯在2021年就率先迈出了这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告别旧日的殖民符号,似乎是一种时代潮流。对于有着深厚殖民历史和强烈民族自豪感的牙买加来说,这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一步。
然而,在这片热情高涨的喧嚣之下,一个关键问题却被惊人地忽视了:告别了国王,然后呢?
人们为“与英国彻底切割”而欢呼,却很少有人认真讨论:新的国家元首该是什么样?新的政治体系如何运转?以及,抛弃沿用至今的君主立宪制,牙买加又会失去什么?
一提到君主制,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殖民地的老古董”。这种说法在情感上极具号召力,但它也让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对于牙买加这样的国家,君主立宪制在过去几十年里,其实默默提供了不少“隐形福利”。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超越党派的领导核心。
国王(在牙买加由总督代表)虽然没有多少实权,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他不属于任何政党,不参与日常的政治争吵,因此能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象征。在政治分歧日益激化的今天,这样一个中立、稳定、能团结所有人的“大家长”角色,是民选总统很难扮演的。他就像一场激烈球赛里那个不偏不倚的裁判,确保比赛能继续下去,而不是让队员们因为争执而一拍两散。
其次,它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政府可以换届,总理可以更迭,但君主始终在那里。这种“不变”的特质,使君主成了一道“宪法安全阀”。当国家陷入政治危机,比如议会瘫痪、政府难产时,这个超越政治纷争的角色就能站出来,作为最后的稳定器,确保国家不至于失序。
当然,还有那些看似“虚头巴脑”的象征仪式——比如军队效忠、国家庆典等等。这些都围绕着君主展开,潜移默化地将整个国家凝聚在一起。符号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你可能会问,这跟我们老百姓的钱袋子有什么关系?关系还真不小。
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经济学观察是: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在保护私有财产方面,表现得出奇地好。
为什么呢?这背后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长远眼光。
一个世袭的君主,他考虑的不仅是自己,还有他的子孙后代。他希望这个国家长治久安,这样他的家族才能一直延续下去。因此,他没什么动力去搞“杀鸡取卵”式的短期掠夺,比如随意没收私人财产或撕毁商业合同。因为他知道,破坏了经济的根基,最终受损的是自己的长期利益。
这种长远眼光带来的政治稳定性,会给投资者一颗定心丸。无论是本国企业家还是外国资本,都更愿意在一个产权有保障、政策可预期的环境里投资。他们不用担心下一届政府上台后,之前签的合同就成了一张废纸。
有研究甚至表明,在保护产权方面,一些君主制国家的表现甚至优于某些政局不稳的民主国家。因为在后者那里,政客们为了赢得下一次选举,很可能会采取一些讨好选民但损害经济长期健康的民粹主义政策。
对于高度依赖外国投资和经济改革的牙买加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只是为了情感上的满足,草率地进行宪法改革,又没能设计出一个清晰、可靠的替代方案,很可能会引入巨大的不确定性,吓跑投资者,动摇法治根基。
可悲的是,牙买加国内关于“共和之后怎么办”的讨论,至今仍然非常肤浅。
政治家们热衷于表达“我们想当家做主”的愿望,却没人能回答几个最基本的问题:
这些绝不是纸上谈兵。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将深远地影响牙买加的未来。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牙买加民众似乎倾向于“全民直选总统”。这听起来很民主,很美好,对吗?但很多研究表明,这恰恰可能是最危险的选项之一。数据显示,那些拥有直选总统的共和制国家,经济增长率往往更低,而通货膨胀率平均要高出至少4个百分点。
为什么?因为一个直选出来的总统,会和民选的议会形成两个权力中心,很容易陷入政治僵局和内耗。为了维持支持率,总统也更有可能大搞花钱的民粹政策,最终由全体国民买单。
说到底,牙买加这场轰轰烈烈的共和运动,更多是出于一种情感上的冲动,而非理性的擘画。
挥舞国旗,高喊“摆脱殖民者”的口号,很容易赢得掌声。但设计一个能确保国家稳定、不被党派绑架、又能促进经济繁荣的政治制度,却是一项极其艰难的系统工程。
在没有想清楚用什么来填补君主留下的权力真空、象征真空和稳定器真空之前,任何仓促的行动,都可能不是迈向更光明的未来,而是一场代价高昂的“虚荣工程”。
对于牙买加人民来说,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政治家们那些激动人心的反殖民口号,而是一场真正严肃、深入、关乎国家未来的大辩论。他们有权知道,在那面崭新的共和旗帜之下,等待他们的究竟是什么。
💡 说明 本文译自奥地利学派(奥派)相关的自由主义网站。若您有兴趣阅读原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