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董宇辉在与俞敏洪的直播谈话中,反复强调,赚多少钱不是目标,让自己开心做事,才更重要,这种表达,也正是董迷们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那么,这种情怀是真心的吗?有人说,这是一种白左式的情怀,这种评价准确吗?
董宇辉过往的言论,的确有不少白左式的言论,比如用谷贱伤农的观点来为产品价格高辩护,但能够得上白左式的评价,一定是指对非个人目的的发言,一个人针对自己的目标,自己的行动,无论怎么说,都不会构成白左的评价的,因为白左指的是,良好的愿望,错误的手段。
所以,董关于自己要怎么选择的说法,是不存在什么白左不白左的。
董宇辉不追求赚钱,而追求情怀又是真的吗?我个人认为,是他的真心话,这并不奇怪。
一个人,所有行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个满足的过程,就叫消费。
消费对应于生产,大多数时候,生产总是要放弃消费的,因为生产必定需要花费时间,而闲暇时间,就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消费品之一。
不少喜欢演出的歌手,会从消费者的掌声和欢呼声中获得快感,他会感觉,哪怕没有钱,他也愿意。
但他为了这个消费,依然是需要付出的,比如,要舟车劳顿,要花力气唱歌,要化妆,要练习,这个过程,都是生产,因为这个过程,不会带来快感,只有掌声才能带来。
如果唱歌还能带来巨额的收入,他就更开心了,因为巨额的收入还能满足他其他的消费欲望。
一个成功歌手的工作,很多时候,就具备这样的属性,他既是生产,又是消费,不仅过程中就满足了自己渴望被追捧的消费欲望(名),还能通过利益(利)满足自己买豪车住豪宅的其他消费欲望。
一个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是多元的。如果工作本身就能带来满足感,那当然是开心的,如果还能带来钱,那就更开心了。
没有人不追求这种生活,自己又爽了,自己又赚到钱了。
一些退休的官员,让他去企业里去工作,哪怕多赚万把块钱,他也不去,为什么,因为之前的工作仅仅是地位,就让他很爽了,到企业里,要受到老板的约束甚至批评,让他很不爽。
当然很多人选择了生产的过程收获的只是负效用,毫无消费价值,比如大多数打工人,他们说上班就是一种痛苦,每天早起痛苦,面对上级压力痛苦,面对办公室政治痛苦,下班挤地铁痛苦,但是他们依然忍受,因为有收入,收入可以满足其他的消费欲望。
并没有什么确定的规则,说哪一种人就更偏好消费。年入几千万的老板,依然可以为了赚更多的钱,在官员面前低三下四,委屈自己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
身无分文的三和大神一样可以天天不工作,天天打游戏,根本不用鸟老板的要求,因为他的打游戏的消费偏好更高。
既然可以不怎么工作就天天打游戏让自己爽了,为什么要去工作?
年入几千万的老板之所以还这么拼,因为他有更大的目标,只有那些目标才能让他爽,比如买架私人飞机,但三和大神,打游戏就可以让他爽了。
这两种爽,是完全主观的,是个性化的,没有高下之分。
董宇辉其实要说的是,对于他来说,在工作中让自己爽,比多赚一个亿更为重要。
他的消费偏好更高而已,他和三和大神,本质上没有区别。这不是在贬低董,我也从不贬低三和大神,因为我也一样在某些领域具备这种消费偏好。
比如,我的号就经常被干掉,关小黑屋,甚至关到用不了,我的帐号消失了N个了。难道是我不明白哪些话说出来是有风险的吗?我当然知道。难道我不知道一个帐号是有经济价值的吗?甚至有自媒体同行骂我是SB,赚钱不好吗?何苦去冒风险。
但写某些文章能让我爽,哪怕我明知有风险,我也一样会去写,因为这能让我自己就很爽,这就是消费。在一些敏感话题中,我就要面临一个选择,要选择让自己爽,还是做一个生产者让帐号的经济价值保持。
有时候,我就会选择让自己爽,甚至事后会后悔,我怎么这么傻呢,明知道这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事件,我为什么要写呢?但在那一刻,我的消费偏好,压过了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甚至有些内容,明明能带来经济价值,但不能让我爽,也一样也会放弃,不是我高尚,是我这一刻的消费偏好很高,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如果我花时间压制自己的消费偏好,为了赚钱写自己不爽的文字,那我何必写文章呢,我干别的,一样可以赚钱,甚至没有这么不爽。
那我只能说,这一刻,在这一领域,我的消费偏好太高了。
生产才能消费,哪怕是三和大神,他们也一定要工作一会,赚个几百块,然后消费十几天,没有生产,就不会有消费。
只不过我还有其他的收入,所以不是特别看中公号的收入,因此,我才会在某些时刻让消费偏好大过生产目标。
我写经济学,传播经济学的基本常识,甚至希望用经济学观念改变这个世界,这不过是我的一种消费,他与三和大神们玩游戏,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这种行动,其实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发生过。比如,你会因为情绪,放弃某些具体的利益,那么这一刻,你对情绪的消费偏好要求,就高于你对经济利益的要求。
很多女性之所以被评价为不理性,就是因为很多女性的消费偏好比较高,她们更看中让自己爽,你都让我不爽了,钱还有意义吗?钱不就是用来爽的吗?
这和另一些自媒体从业者骂我SB是一样的,因为他们绝不碰敏感话题,只为了存活,但双方有没有什么区别呢?没有,没有谁更高尚,只不过是个人的消费偏好不一样罢了。
正如,有些富豪,在某些领域支出精打细算,在另一领域则一掷千金,不过代表着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偏好,这是不存在什么客观评价的。
董宇辉也是如此,他就是喜欢满足自己的情怀,在另一个更大的赚钱机会前面放弃,说明他在这一领域的消费偏好特别高罢了。
有富豪喜欢慈善,甚至全部身家都捐了,这就高尚了吗?不,这只是一种消费偏好,他与那些一掷千金泡女明星的富豪,是同一性质的行动。
如果你认为要在社会舆论上痛批泡女明星的富豪,要狂捧捐钱的富豪,这就是白左了,因为二者并不存在本质区别,都是消费。
正如我也并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估我写高风险的文章,有鼓励我的,有骂我SB的,无所谓,我自己爽就行了,我是为我自己在写作。任何人的行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
董宇辉也一样要生产,即使他有情怀,他也要承担生产的痛苦,想完全生产与消费一体,是做不到的,比如,他就被公司同事气到停播,这不过说明了,他在追求爽和生产的同时,必定要经历痛苦。
他现在的诉求,是希望又能自己爽,自己又赚不少,同时,周边的环境还能让他很爽,这当然是一种正当的目标,甚至是任何一个人工作的理想,又开心,又能赚钱,谁不要呢?
当然人的想法也容易变,比如赚到更多的钱,就不能让自己爽了吗?这得看,每一个人延迟满足的特性,比如,为了未来的满足,忍受当下的减少消费,这是人类能成长的本质。
如果人人都只追求即时消费,人类是没有未来的。延迟满足,才能创造 资本,才能持续生产。
所以,即时满足,并不能成为被追捧的对象,而往往会被主流舆论进行道德批评,比如,一个人吃光用光,不节俭,这就是消费偏好过高。一个追求资本积累的社会,是容易发育出这种社会道德观的。
比如所有的传统教育,都在教育人要多储蓄,少支出,量入为出,要目光长远,要延迟满足。
因为只有节俭,延迟满足,追求生产更多,追求一生的总和消费,才是一个良性发展社会的普遍行动。
在正常的社会中,三和大神永远是少数。董宇辉的消费偏好高,也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他生产能力也高啊,哪怕是少赚,他依然在普通人眼是就是巨富,巨富消费偏好高一点,有什么奇怪的呢?
董宇辉个人怎么表达,都无所谓的,个人偏好嘛 ,没有对错。
但普通人要明白,这是一个亿万富翁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是建立在生产极多的基础上的,他并不比小杨哥高尚,比辛巴、李佳琦高尚,不过是个人偏好。
我们的社会不能用消费偏好来抬A贬B,否则就会违背良性社会的基础,那就是鼓励消费,反对生产。
我们可以接受三和大神,不批评具体的个人,但依然要说明,他们的存在并不会推动社会的生产,他们只是少数偏好特殊的群体,一个正常的社会,往往都会将追求节约、储蓄、努力生产视为美德。
可以接受不同的消费观,但绝不能用这种消费观,去打击另一群消费观不同的生产者,如果这么干,那就是白左了。
董宇辉说自己的消费观没问题,但有时,他喜欢鄙视另一群用其他方式卖货的生产者,这是完全不必要的,这就有点白左了。
以消费偏好来看,没有谁比谁更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