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人均医疗资源不够,地区医疗资源不平衡,重症病房数量过少,因此,中国面对新冠病毒的冲击时,很难不造成医疗挤兑,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我个人的判断是,绝大部分人对中国的医疗资源过于低估了。
先来盘点一个总量:
那就是中国的医疗资源总数。
2021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030935个,比上年增加8013个。其中:医院3657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779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276个。总病床数是944.8万张。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24.2万人。执业(助理)医师428.7万人,注册护士501.8万人。
这个水平,在全球算什么水平呢?
中国每一千人,6.7张床位。
2017年,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千人平均病床数为4.7张,而日本每千人拥有13.1张,高于平均值的两倍,而美国为2.8张,英国为2.5张,德国为8.0张。
很差吗?很牛逼好不啦!
好,看一下每千人医生数量。
中国是每千人3.06名医生,
日本每千人只有2.4名执业医生,美国、英国和德国分别为2.6、2.8以及4.3。
这个数据并不比发达国家差,比日本、美国,英国,德国都要高。
中国差一点的是护士,每千人只有3.56。而护士是美国占比最高,每千人中有15.7人,其次是德国13.5人,日本12.7人,法国11.5人和韩国7.5人。
美国的护士会承担医生一定的职能的。
而中国的护士则是医生医嘱的执行者。
仅从病床数、医生数,中国的数据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可以说在发达国家中都是位于中位数的。
但人均重症病房数量的确是比较低的。
美国,每10万人有34.7张
德国,每10万人有29.7张
意大利,每10万人12.5张
法国,每10万人11.6张
韩国,每10万人10.6张
西班牙,每10万人9.7张
日本,每10万人7.3张
英国,每10万人6.6张
中国,每10万人3.8张
好了,根据以上资源,是否能得出中国就一定会出现医疗挤兑呢?
我认为,不一定。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新冠轻重症最大的医疗需求是什么?根据新加坡的数据
0.2%(22.31万人)需要在普通病房吸氧,
0.04%(4.46万人)进ICU
当然这个比例数都是不对的,因为新加坡并未开展全民核酸,所以感染数是低估了的,假设为一半吧,也就是最终吸氧率为千分之一。
如果中国一天感染的人数为一千万,那也就是一万人需要吸氧。
平均每人吸一周,那累积人数最高时,一天有七万人需要吸氧。
对,中国人口基数是很大的,但中国也很大啊,分布到全国各地,七万人需要吸氧很多吗?不要忘记,中国有近一千万张病床。
这个数量只占到病床总数的千分之七。
我们再考虑极端情况,一天感染了一亿人。
那也就是10万人需要吸氧,七十万人需要同时吸氧,病床数也是足够的,只需要十分之一的病床数即可以满足。
那医院的氧气会不会够呢?
中国别的可能会缺,氧气罐和氧气是万万不可能缺的。
因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加起来的产量都没有中国高,氧气是钢铁生产的必备辅材,而中国钢铁产量占世界的56%。
有人说,工业氧气不能当医用氧气输。
你错了,八十年代之前,中国的医用氧气就是工业氧气,虽然有点小小的副作用,但人命关天时,绝对顶得上去。
武汉的火神山医院的供氧,就是武钢搞的。
至于氧气罐,全球一半以上的钢产量,这玩意还会缺吗?
再来看制氧机,2021 年我国制氧机产量 416 万台,这玩意就是个工业制品,主要材料是塑料和钢材,只要需要,开动马力生产,年产一千万台一点问题都没有
还记得印度疫情吃紧时,中国大量制氧机卖过去吗?全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这个东西不会缺的。
更何况,制氧机可以轮着用的,平时可以放在仓库里,放在居民家里,不够时,一声号召,一个货拉拉就能塞满医院。
所以,需要吸氧的人群,也不会出现挤兑。
那么重症监护室呢?ICU会不会不够呢?
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想象中的灾难。
这一想象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重症就一定要送到ICU去抢救。
ICU这个东西,确实是救命的超级利器,他有叶克膜,就是用机器代替心脏,他还有体外循环系统,让血液从体外重新循环,他还有呼吸机,肺部失效时用机器进行呼吸。
但是,患者是不是有必要用到这样的设备?
比如,最近一个月来公布的这些死亡案例,全部是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可以这么说,就算用上了这些设备,病人就能避免死亡的最终结局吗?
很难。
有一项研究可供参考。这项研究纳入了16个欧洲国家的322名ICU患者中80岁以上的患者。该研究的主要结局是进入ICU后30天内的死亡率。
结果是最高的达到了55%。也就是说,80岁以上的患者即使进了ICU死亡率应然非常高。
接下来,我要说一个残酷的事实。
中国为什么ICU少?因为ICU的费用太高,中国普通人承受不起,在巨额的医疗费和进入ICU也是高死亡率的现状下,很多人选择放弃。
而这个选择,不仅仅是子女们的选择,也是大多数老人的选择。
从宏观上来说,因病而死,因为治不起病而放弃,是所有现代人的宿命。
全世界显然有比中国治疗癌症更好的医院,比如美国的安德森癌症医院,但治疗费起码是几十万美元起,五年存活率也只比中国治疗好一点。
大部分人不就是治不起,所以不去治吗?
治不起病,没有什么奇怪的。乔布斯也治不起,如果他足够有钱,他可以用几千亿美元让全世界所有的科学家和医生为他一人服务,研究专属于他个人的药,他也花不起,他也是死于不够有钱。
因为,医疗是一种消费,他是永无止境的。
ICU的设备甚至可以让一个人缠满管子,用机器起搏代替心脏起搏,用呼吸机呼吸代替肺部呼吸,用血液净化器代替肾过滤毒素,一个人可以插满管子在ICU活上一年也可以。
但这样的人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有意义吗?
那么,要不要进ICU,应该交给家属作主,费用也应该按正常情况来,而不要搞特殊情况,国家来全包。
政府来替代家属作主,将八十多岁的高龄老人送进ICU,切气管上呼吸机,上叶克膜,真的是很多人的意愿吗?
如果回归正常医疗秩序,ICU的使用率不会有这么高。
用市场化的手段,更容易区分需求。
有些老人,宁愿病死,也不愿意这样没有尊严地活着。因为即使抢救过来了,他依然有严重的基础病,存活的时间也不会很长。
而ICU这种大创伤的抢救手段,也会让病人的生命更容易萎缩。
有人可能要骂我残忍,这是让一堆高龄老人去死吗?
不!
我认为,这些老人的安全掌握在家属的手里。
你看到防控期间谁不怕感染?谁可以走来走去?大白呀。
那为家里高龄老人建立防感染的方法就有了,和他们见面穿大白去。他们出门,穿大白出门,也减少出门量。
只要做好防护,病毒就不容易入侵了。
又有人要说了,这太麻烦了,这不折腾人吗?
封起很多人,就不折腾人吗?自己为家里老人的安危承担起责任,这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总不能别人替你来承担。
再其次,对于高龄有基础病的老人来说,哪怕是一个感冒,一个摔跤,就此离开人世也很正常,因为太脆弱了。
我也支持有财力,有意愿的家庭,愿意将老人送进重症病房。你也不必担心,真是市场化的操作,那现在很多医院就会采购重症装备了。
因为在利润的刺激下,医疗生产才会增加。
当然,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就是应用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公司开发新冠重症险,向民间出售,谁担心重症的,有基础病的,自己民购买就可以了。
那商业保险公司就能根据购买人员的数量和风险概率计算需求量。
害怕风险的,都可以购买。健康险的特点是越年轻越便宜,几百块买一个,保平安,贵吗?高龄老人的保费高,但这也是子女们的责任。
这样,需求就能在事前被预知。
他们为了保证产品的交付,他们会选择定点的医院,采购足够多的设备,聘用足够多的重症医生。
中国重症医生不够多,国外还有呢,开放就行了。
有钱可赚,印度医生会屁颠屁颠地跑过来为保险公司服务。
那不买保险的呢?这就没办法了,你自己不救自己,能指望别人救你吗?
如果疫苗防重症防死亡效果好,商业保险也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没打的保费5000,打过一针的保费3000,打过两针的2000,打过三针的,500.
如果这时还不打,那也让他们自负其责嘛 。
政府不要试图承担下所有,让市场的手段来解决需求问题,不管是什么问题,市场的效率总是更高的。
中国放开民间生产口罩,结果是全世界都口罩过剩了。
中国放开核酸试剂生产,结果中国民间企业把核酸检测价格打到混检三块了,美国可以几十美元甚至上百。
没有市场的力量,在前两年的疫情中,怎么应对买菜难的问题?
好了,我认为政府可能出现一个误区,在哪里呢?就是新冠的医疗全部要由公办医院承担,并且只由少数医院来承担。
这么做,就不好办了。
搞指定定点医院,搞方舱医院,这些都是由政府来进行全部医疗服务的供给,那么他怎么知道需求会有多少呢?
那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少数医院挤得满满登登,九成以上的医院空荡荡,九成以上的医护无所事事,蹲在旁边看着病人排到大街上去。
然后政府发现不够,今天征用一家,明天又征用一家,永远在焦头烂额。
至于病的传染性,既然是放开了,哪里的医院都可以接受。
我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这个社会的人怕有人赚钱,不允许私人为病人服务,更采取各种攻击手段批评医疗服务的企业 ,这是在消灭供给,是在人为制造医疗挤兑。
我们可以这么来想,衣服是不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需求,冬天来了,大部分人是不是要买一件冬装,你为什么不担心冬装挤兑呢?
因为市场足够发达,你的需求能够被满足。
中国医疗市场在全球都是算比较发达的,虽然离我们这种市场派期望的水准还差很远,但中国医疗的供给,相对于很多发达国家,都是更多的。
所以中国的病人不用排几个月才能看到病,看病的价格也远低于美国。
很多在海外留学生活的人,生了大病都是想回中国治疗,因为中国的供给更多。
中国虽然公立医院虽然占了主体,但这些医院的本质是国企,有追求利润和扩大生产的动力,但国外很多地方的国有医院是政府机构,对扩大生产满足需求没有兴趣。
比如意大利当年出现了严重的医疗挤兑,可是意大利、英国是一个公立医疗占绝对主体的地方,医生相当于公务员,全额财政拨款,这种机制下,医疗资源不够是一定的。
那复制我们过往的抗疫的经验就好了,对医疗进一步开放,实在是医护人员不够,医学院的学生也可以派上去的,大部分严重一点的就是吸氧处理,真正的重症让经验丰富的医生去抢救。
再让商业保险介入,面对感染率这么高的病毒,政府不要试图包办一切。我看到现在在建方舱医院就有这个趋势,似乎要将所有的治疗全部由政府来处理。
我们不要被国外的数据所迷惑,因为全世界的医疗供给很多都是官办的,即使不是官办的,也充满着各种市场干预,比如美国疫情期间,医生要跨州执业都很困难 ,医院要增加病床要向政府打报告 ,很难说,这是市场经济。
中国平时满足医疗需求的速度就强于欧美,面对疫情冲击,要有自信,更需要采取市场的手段,要敢于破除对医疗行业的各种管制,让医疗供给大大增加。
如果你放开,信不信各个小区楼下,就有人开吸氧点了,让民间的供给的力量参与进来,让市场的力量参与进来。
你能想象如果三年前疫情开始时,全部由政府来进行核酸试剂生产,由政府来生产口罩,会是什么局面吗?
包办一切的结果是一切问题都会归咎于政府,比如疫情管制期间,由政府来负责送菜,这很难不引发问题,因为各种需求政府很难满足,舆论的吵吵闹闹不会终结。
政府作为一个社会秩序维护者,维护好市场的秩序就好了,保证市场不出现欺诈,不出现强买强卖,让市场的力量来解决人们的需求,这是最有效的手段。
如果人为控制供给,那挤兑反而不可避免。
现在这个形势,话不敢乱讲了,主要在群里说吧,想办入我的收费会员群,联系我的助理:Glinda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