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4月14日,王思聪在微博转发了一则有关连花清瘟胶囊的消息,配以上述文字,矛头直指全世界唯一生产连花清瘟药物的企业,并称监管部门应严查以岭药业。
以岭药业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连花清瘟胶囊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疫情之下,因为说是有效预防的特效药,很多地方都被“秒空”!
而且自连花清瘟胶囊被爆出为“抗疫”神药之后,作为连花清瘟胶囊的生产厂家以岭药业,股价在A股表现大放异彩,今年以来上涨了104%。
王思陪说要严查,我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理由,但这么怼不一定能怼过,真要怼,我觉得离不开科学这两个字。
那到底什么是科学?
我们先来谈谈中国的癌症。
中国食道癌在中国的西南地区的发病率是广东地区的11倍,数据上这么明显的差异一定是因为某种因素在两个地区不同导致的。那是什么原因导这种现象呢?
举一个最常见的误区。
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致癌物的分级表,其中把65摄氏度以上的热饮列入了2A级致癌物,因为它直接危害的就是食道。
而中国的西南民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饮食习惯,吃火锅,加上习惯喝烫开的水跟茶。
西南地区有些省份的食道癌的发病率在100/10万以上,整个西南地区的几个省平均的发病率都是73/10万。
再对比一下,不吃滚烫食物、不喝滚烫水的人,食道癌的发病率是多少呢?
比如美国白人就没有这个习惯,他们食道癌的发病率是6/10万。一个是100,一个是6,美国白人是中国西南地区民众食道癌发病率的1/10。
好了,我们现在找到了西南地区食道癌高发的原因吗?
这不是科学。
我们得回到癌症的病因,大部分癌细胞产生是因为细胞裂变时的复制错误产生的,裂变越多,越容易错误,也就是活的越长,那出错的机率越大,癌症的产生与年龄正相关。活的越长的地区,癌症发病率越高,这是癌症的基本事实。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两个省份各有1亿的人口,他们在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环境上都非常相似。但不同的就是人口的年龄结构,比如说一个省份65岁以上的人口有5000万,另一个省份65岁以上的人口是500万。那大概率来说,老龄化严重的那个省份癌症发病率很可能就是那个年轻省份的6、7倍。但其实这种巨大的发病率的差异体现的仅仅是年龄上的差异。
那这时,我们需要先对比一下,西南省份的人口结构和广东地区的人口结构。
2015年全国1%抽样人口调查的结果,四川跟重庆,都是65岁人口比例非常高的:
四川排第一是13.33%;
重庆排第五是12.17%;
全国的均值是10.47%,广东省是8.48%,还是一个年轻的大省。
所以即便生活习惯、饮食完全一样,四川和重庆的食道癌发病率都要比全国均值高个20%到30%的程度,比广东省大约也得高个40%到50%的样子。
那这时,我们就可以初步得了结论,西南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食道癌高发有关系 ,但不是之前数据显示的这么严重。原来的数据中,食道癌发病率西南地区是广东地区11倍这个数据拿来作参考,我们要把这个11倍排除年龄的因素,也就是大约除以一个1.5,它仍然还是高了6到7倍。
那初步结论是,饮食习惯使得西南省份民众比广东省份民众患食道癌的机率高了6-7倍,而不是11倍。
那,看了这个例子,你再思考一下,为什么越南重症比例没有中国香港高?二个地区不同的老龄化程度 ,就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而这个因素,应该单独剥离出来研究。
那么我们说,这就是一种统计上的科学方式。自然科学需要剥离一个又一个的元素,一个一个进行分析。
当然,这离科学的本质,还很远。
如果是药,什么样的药是科学的?
中药就不是科学吗?当然不能这么说。
有人认为草药就是中药,从植物里提取出来就是草药,而从化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就是西药。这是完全不理解科学。
在大航海时代,坏血病像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时不时席卷整个舰队。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一支177人舰队成功绕过非洲最南端好望角驶入印度洋,返航后仅剩下了55名船员,超过一半的船员死于坏血病,包括达·伽马的弟弟。
1615年,荷兰人勒·美把750个熟柠檬风干后给船员充当解闷的零食,结果整个航程未有一个船员患坏血病。风干柠檬很快成了荷兰船舰的必备品,荷兰还在多个殖民地建立海外补给站,负责给靠岸的船只派发水果,尤其是柠檬。
詹姆斯· 林德是皇家海军医院的首席医师,他在研究坏血病时发现船员的发病率远高于他们的上级军官,而且找到他们间的最大区别:前者只啃食腌鱼和面包,而后者定期会食用水果、蔬菜。
詹姆斯分析问题应该出在军官的饮食上,为验证这一推测。詹姆斯将水手分出6组分别食用不同的食物,里面包括水果、肉、汤等等,这正是现代随机对照实验的雏形。最终的结果印证了詹姆斯的猜测。
这就是科学,哪怕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坏血病,是什么原理让蔬菜水果可以防止坏血病,哪怕这在中国人看来,这就叫食疗,但这就是科学。因为他是严格按照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进行验证的结果。
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就是经验与实证,剥离开各种因素,一项一项比对,最后找到与对应的因果关系。
那么只要按照这一方法论开发的药品,那就是现代医学药品。
直到很多年后,人们才通过生化研究的升级,发现是维生素C的缺乏才导致坏血病。但这一点也不影响詹姆斯当时已经得出了科学结论。
现代科学验药方式就叫作“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不管你是什么药,哪怕你不知道原理,哪怕你根据任何理论制造的药,哪怕你就是找来的一味植物,只需要通过这一试验,验证为对某一疾病有效,那就是科学。
可是,中国的中药是不做这个试验的。
我们举个咳嗽的例子。
如果孩子不到6岁,有一些咳嗽,自己手头上没有止咳药的话,最好的办法是吃一块糖。
这说着像偏方似的,但这确实是医学界认可的止咳方法,因为糖分混合着水会促进粘膜生成一层保护膜,避免粘膜被病菌侵扰。
说到这儿,我们也可以回忆很多民间的偏方,什么喝梨水,喝姜糖水,喝藕水,说这些都能止咳。其实,那些梨就是普通的水果,那姜片也不管用,藕虽然有孔,但也不会因为吃了它而通气。最终起效果的,其实就是老人家们熬完了这些汤加的糖。
好了,这时,你想起了你喝的各种止咳糖浆为什么是甜的了吗?知道了这个道理,你也会知道,为什么像“川贝琵琶露”,还有其它各式各样的中成药里的止咳药大都是糖浆了吧。如果没有偷加抑制神经的西药有效成分,那其实所有这些药中,起作用的都是里面浓浓的糖。
其实,你去买个棒棒糖也是一样的效果。不少中药将多个成分的东西混在一起,无法证明,是哪一种成分产生了效果。
那可以告诉你一个分辨的方法,原则上,成年人止咳只需要使用正规的现代医学的药物,儿童不要吃止咳药,不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用带有“复方”开头的药物,不要吃那些药品名称里就包含了疗效的药物。
比如像什么呢?
各种止咳水、止咳糖浆、克咳片、消咳片、定喘止咳片、止嗽丸、保肺丸,这些都是既无效,也不安全的药。
那什么药更安全呢?
现代医学中的止咳药,右美沙芬、苯丙哌林、盐酸那可汀、喷托维林。你看这些,没有一个是可以通过名字知道疗效的,这些就是安全的。
为什么不要吃那些止咳药呢?
主要就是因为里面普遍含有“可待因”跟“吗啡”这类已经被禁的成分。
我不反对中药,只要能过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那就是好药。王思聪怼的这款药,这两年赚到这么多钱,不如花钱去美国FDA经受一下考验?看看能否通过测试?
科学是一个拥有一致方法论的共同体
一个研究成果,需要被全世界接受,并不需要找一个大咖来证明他是对的。
现代科学中,如果一个人在这3份杂志上,《科学》《自然》《细胞》上任意一个发过论文的话,那他起码是一位科学家,这篇文章起码是受其他科学家高度认可的。国内高校给员工评定科研成果的时候,这3份杂志也是权重最高的,好像这3份杂志已经占据了科学领域的绝对话语权。
比如以岭药业可以为这款神药写一篇论文,去《自然》投个稿。
一款药,需要被全世界接受,也不需要找名人来背书。
在医药领域中,也有这么一个超级话语权的代表,那就是 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虽然它只是一个国家的药监部门,但现状是,世界上所有的药企,都以自己的产品通过 FDA 审核为荣。
为什么 FDA 这么值得信赖呢?
在2015年的时候,《美国医学会会刊》曾经统计过:
2001年到2010年,这整整10年当中,FDA 批准的所有的新药一共是222款。
也就是说,全世界那么多的药企,平均每年只有22个药能够通过他们的审核。
当然FDA这么严格的审核,有他的问题。他的问题在于过于严格和独家垄断,但FDA的检验方式确实是科学的方式。
不管是几本杂志还是FDA的验药方式,这都代表着一种科学共同体的共识,这个共同体是一个社区,全世界 所有的科学家都在这个共识下开展研究和工作,如果脱离这一共同体,那就代表着,你无法与世界科学界沟通。
这种科学共识,并不代表着他们就是绝对正确的,比如,FDA十年批准过222个新药中,还是有3款药出现过严重的安全隐患,有几十款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他只代表着,这个社区使用了同一种方法论。
医学科学共同体,将现代医学称作为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治疗研究依据按质量和可靠程度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级(可靠性依次降低)] :
一级: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作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二级: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
三级: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
四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其可靠性较上述两种降低。
五级:专家意见。在没有这些金标准的情况下,可依此使用其他级别的证据作为参考依据但应明确其可靠性依此降低,当以后出现更高级别的证据时就应尽快使用。
简单来说,就是讲证据的医学,就是需要找到确定性证据,剥离相关因素反复试验,找到真正的问题,找出真正的因果关系。
当然,这些证据也会出错,但科学就是这样进步的,不断地否定原有的证据,原有的结论,不断进行新的实验,重新发现证据,重新定义新的因果关系。
不过,在很多地方,人们不讲科学,人们讲历史,讲自豪感 ,讲情怀,那就没办法。
有时很感慨一些人的科学素养,居然会相信,在太空能看到长城,长城才几米宽,高速公路是他的几倍宽,看不见高速公路却能看见长城?这种事情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写在小学课本里,可见,科学还远未普及。
某专家,你是医学专家,请多多普及科学,且行且珍惜!(完)
写文不易,喜欢的给个三连。
另:我已成立一个微信群“老古会客厅”,年费298,主要讨论经济学逻辑下的商业机会,也可以随时向我提问。
《一起来面对未来的风险吧》点击详情查看群介绍
交费方式,打赏:分两篇文章打赏至298元,截图后,联系我的助理即可加入,助理微信:Glinda989.
我也已开发一套课程《房产经济学——看懂房产投资背后的底层逻辑》,共14节课,目前已录制完11节,定价198元,会在近期录制完成,也会在《一课经济学》上架销售,欢迎购买。会员群的会员,当下可以享受福利,免费听,找助理拿免费券就好了。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