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近段时间,我们听到了太多悲观的声音。
对未来的悲观,对前途的担忧,对经济成长的忧虑。
我想来谈谈我的看法。
所谓经济发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未来的中国人会不会越来越富有。
凯恩斯主义者的核心观点是,消费会刺激供给,这是一种无比荒谬的观点,真实的经济世界是,供给才能带来消费。
你为他人服务了、工作了,你才有消费能力,那么要富有,就是有持续扩大生产的能力。
我们回头看一下,今天中国普通人的购买力从哪来的呢?
就来源于中国区民众参与了全球化分工,成为供给链中的一环,并且供给的量越来越大,所以购买力越来越强。
如何看待一个地区的未来,不能在国界线中看,而是要把全球市场当作一个整体,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你才能得出一个更加准确的判断。
那我是怎么看起中国经济的未来呢?
第一个角度:历史的角度
整个亚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实都是非常贫穷的。虽然在二十世纪初期,亚洲在殖民贸易的驱动下,当地的一些产业开始有了发展,但受限于落后的海运,亚洲区融入世界的程度是非常低的。
革命性的发明,是集装箱,这个玩意是由一个美国人发明出来的。他是一个货车司机,叫马尔科姆·麦克莱恩。1946年他研制发明集装箱运输货物获得成功,被《福布斯》列入1950年以来改变世界的10个人之一。
为什么集装箱这么伟大呢?因为在没有集装箱之前的海运,是效率非常低下的,到一个港口卸货装货的时间非常漫长,而集装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工具,但却革命性的提高了海运的效率。
这就使得亚洲区能够大量生产商品,通过集装箱海运运到欧美,从而参与全球分工。
196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为330美元,2018年该数字已升至4,903美元,增长近14倍,而同期全球人均GDP仅增长了两倍
。因此,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全球GDP中的份额从4%跃升至24%;如果加上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亚洲的份额则从13%增加到34%。
整个亚洲在五十年代之后的历史,就是一个参与全球化的历史。从亚洲四小龙,到四小虎,到后来的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到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的市场化改革,这是一个亚洲融入世界的过程。
今天中国各类产业,其实是亚洲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日本、台湾的精密元组件,韩国的IT零组件,中国大陆、越南、马亚西亚的加工生产,印度的IT服务业和医疗服务业,共同构成了全世界的生产基地。
这一个基地,覆盖人口达到三十多亿,是全球目前唯一的成体系的大规模生产、服务基地。
这一历程进程时间历时已经七十年了,目前看不到倒退的趋势,所有的参与其中的亚洲国家都在拼命地谈各种贸易协定,以寻求更大的贸易量,民间虽然各种声音,但从来没有哪一种声音要否定参与全球化,所以保守地判断,这一趋势将达到一百年以上。
我个人判断是,在这一趋势下,未来五十年内,亚洲将成为全世界唯一超大规模的各种产业的集群地,这种产业集群带来的优势地位,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地方可以取代。
非洲不行,穷的要命还搞福利制度。
南美更不行,严重民粹化了。
美国两大派在自由迁徙上无法达成一致,导致他无法重回产业集群中心,只能在高科技领域构成优势 ,而美元体制注定了美国以出口美元为目标,制造业不在美国,他才能出口美元。
而老态龙钟的欧洲则已经跌入左翼福利民粹主义的陷阱,发展规模集群产业已不可能。
那么身处亚洲的中国,只要保持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就完全身处全球化和亚洲规模产业群中,而即使再悲观的人,也看不到打击外贸的声音,所以,当下中国被全球化排除在外的可能性极低。
第二个角度,就是从市场看亚洲
东亚与南亚已形成全球第一大供给地,前面我们说亚洲规模产业链已经发展了七十年了,还有持续发展,东南亚六亿人口,印度十四亿,当下有二十亿人口正在加入这个体系。
而供给创造消费,这就形成了一个规模多达三十多亿的人口的超级市场,这个超级市场是属于全球的,是全球任何一个参与者的共同市场。
东南亚和南亚的市场化会给中国企业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你能看到的稍微国际化一点的企业,都已经在这两个地区布局发展,比如小米在印度就干到了第一。
RCEP就是一个针对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东亚自贸协议,虽然很可惜,印度没有加入,不过我相信有一天印度会加入的。可以预测的将来,这一区域内的贸易额会越来越大,现在东盟已经超过欧美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说明两地交易活跃。
所以中国的未来,是在亚洲,而不是完全看欧美的经济。欧美过往非常重要,是因为欧美民众的供给能力强,效率高,所以他们有能力消费,而亚洲地区赶上来后,当地的消费能力也会迅速上升。
这一结果就是未来的中国企业面对的是高达近三十亿人口的超级市场,机会无限。
即使一个地方的市场化不够,只要存在贸易 ,也依然可以受益于这个市场。
我们拿一个极端的地方来做说明,朝鲜地区人的生活水平是不是在节节上升,我可以肯定 地告诉你,是。
因为他周边的国家都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化,而市场化必然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所以朝鲜什么也没做,但他们可以用手机了,可以买便宜的工业品了,可以用的起液晶大电视了,也就是仅仅是消费价格的下降,就让他们生活越来越好。
那你想相东南亚和印度二十亿人参与全球化会不会让工业品的物价越来越低呢?当然会。所以当你是个消费者身份时,你会感觉财富在增长,同时他们带来的市场,又让你作为一个供给者感受到收入的提升。
第三,中美脱钩有没有可能
很多人总是很奇怪,美国在六七十年代搞过高税收,所得税那时最高达到70%,欧洲在二战后也一路狂奔向福利主义,为什么他们生活的还很不错呢?
前面我讲的亚洲参与全球化的历史,就是在告诉你,是东亚国家参与全球化挽救了欧美,东亚国家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接力式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让欧美民众始终能以便宜的价格购买到低价的工业品,这使得他们的福利制度可持续。
也就是通过政府分配给一部分穷人的钱,可以让穷人过的很不错。在东亚这一全球化趋势中,欧美的福利制度还可以维持几十年。但如果与东亚的贸易被阻断,那后果就是欧美的福利制度马上要崩溃。
因为穷人的消费结构是以农产品和工业品为主,服务业消费的比较少,如果工业品价格飞涨,那他们的福利制度就不可能维系,穷人的痛苦感会马上上升。
而中国目前是东亚制造业的中心,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印度的工业化进度非常慢。
同时,中国还是欧美高技术产品的重要出口地,制裁华为时,美国的高技术企业都花大量的钱去游说政府,要求放开,因为会有巨大的损失。
所以,中美脱钩将导致美国穷人痛苦感极速上升,福利制度无法维系,同时也将让欧美的高科技企业股价下降,而美国人大部分财富在股市中,所以没有哪一个美国政客能做这件事。
这是经济学里最有名的论断,那就是当贸易中止时,战争就会来临,换一个角度理解,就是当贸易量足够大时,那制约战争的能力就越强。
所以,我认为,中国经济从长远来说,依然在亚洲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历程中,中国经济保持长久的发展是没有问题的,各种短期政策影响的是一时的发展,而不可能影响这一趋势。
写文不易,喜欢的给个三连。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