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好象突然之间,中美关系就缓和了,王毅外长访美了。
在王毅访美前夕,美国大豆出口委员会透露,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商,在中美可持续农业贸易论坛上,与美方签署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农产品采购协议,其中主要采购的产品是大豆、玉米和小麦。这是自2017年以来,中美首次签署农产品出口大宗协议。
很多人觉得很突然,因为就在刚刚,巴以冲突导致的中美两国政府还在联合国在斗呢,还有南海问题,俄乌问题,甚至美国还刚刚加大了对芯片领域对中国的禁运,那怎么突然就出现了缓和呢?
我们要怎么样理解政府之间的关系呢?
这里面有四个层次,了解了这四个层次,你就对这种国际关系的变化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解了。
第一个层次,外交放话层面
每一个国家都有对外的发言人,很多人把这个当作两国关系当中的语言,其实这是完全的误会。
外交发言人的对象是谁?这是很清晰的,是媒体,是舆论,而不是对方的政府官员。
绝大多数情况下,哪怕在美苏冷战期,两国官员都是可以直接沟通的。六十年代时,中美没有建交之前,也有长期的沟通,甚至在华沙举行过很多次会谈。
不少人喜欢把中国的外交叫成战狼外交,说发言人说话很冲,总是对着美国放狠话,这就是对这一本质的错误理解。
各国外交部的发言人,一般都会倾向于更加强硬的表态,因为这是面向媒体的,这都是制造舆论的一种手段,甚至这些话的目标,也不是对方的政府,而是全球的舆论,包括国内的舆论。
固然,外交发言人的强硬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下两国关系的现状,越强硬,说明分歧越多,这个倒是事实。
但真实的外交,其实这一类的语言,反而是比较少的。
第二个层次 那就是国际关系的合纵连横
相对于两国之间的一些直接事务上的冲突,国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也更不容易受到国内舆论的影响,因此,政府在国际政治领域有着更多的自由度。
在巴以问题上,各国不同的表态,其实是体现了国际上不同政府之间的合纵连横,在哪些问题上,这些国家要形成合作。
国际政治不是市场,市场中交易是双赢的,国际政治本质是丛林法则。但是,国际政治依然来源于国内政治,所以,他本质虽然是丛林法则,但舆论上依然需要道义。
这种道义是形成不同阵营、不同合作政府的一个重要的工具。然而道义是可以各自解读的,几乎没有哪一个原则,是不可动摇的。
比如领土不可侵犯,放在俄乌之争中,可以挺乌,放在巴以冲突中却只能挺巴。由于政府之间的本质是丛林法则,他不是确定无误的个人伦理、道义只是一个随用随扔的幌子。
拉帮结派的目的,仅仅是服务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目标,在这种政治目标下,可以根据需要随便找道义。因此,所有的国际之间的争论,最终都是各说各话,永无结论。
伊拉克战争结束这么多年了,能形成所有人认同的一致的结论吗?是人权大于主权理论赢了?还是领土不可侵犯的道理赢了呢?
国际政治中,当下实际上分为两大阵营,一派是亲美派,另一派就是反美派了,这依然是政治站队,基本上没有什么对错可讲。
这些博弈是长期的,一般来说,很少因为各国政府领导人变更就出现巨大变化,因为,在不同的阵营中,背后也划定了相应的经济合作关系,有着稳定的民意基础。
第三个层次,是各国之间基于具体利益的冲突
具体经济利益冲突,是由很多原因形成的。比如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欧盟与中国的贸易战,根源都是欧美企业竞争力下降的结果。
而其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欧美白左社民主义的泛滥,国内干预必然导致国际干预。同理,中国不少对外投资壁垒也来源于国企的利益。
如果各国国内无法变革,那么,这种国际干预,不会与具体政客的变化而变化,他由具体企业的经济利益驱动,很难调整。
比如,越南政府与美国政府现在关系很好啊,但是美国政府对越南今年上半年就发动了十几次反倾销议案。
川普搞了贸易战,拜登在上台前批评川普。一些挺川派,之前很恨拜登,但我告诉他们,拜登上台会对中国会更狠。
因为,这可不是由政客个人的意志能决定的。
所以,不管中美两国政府怎么沟通,只要美国国内没有变革,没有放开管制,美国的企业没有对抗中国企业的自信,那么这种基于利益冲突形成的冲突,将会长期存在。
第四个层次,是政治领导人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
中美关系的主动方,从来都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原因是,美国才是真正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唯一大国,且其是实际上的全球中央政府。
美国通过美元体制、盟友机制、军事基地、长壁管辖、SWIFT体系,实际管控了全球。所谓全球反美势力,是接近于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府的一种对抗。哪怕在美国的盟友国家中,都长期存在强烈的反美情绪。
比如美国这次印钞再收水,就让无数国家陷入经济困境。
欧洲大国中,法德就有坚定的反对美国的政治势力和舆论势力,小国家更是有一堆,南美普遍存在强大的反美舆论势力,中东、非洲也一样。
甚至在日本、韩国,都经常爆发反美的各种声音。
但是,所有的国家政府都会认定,与美国的关系是第一位的,是最为重要的。因为,现实中,他就是世界老大。
因此,美国政府是拥有与各国关系的主动权的。
那些说中国战狼外交的人,忽视了谁天天派军舰军机在另一国边境转,谁推动了南海危机和台海危机,谁发起了贸易战,谁发动了芯片战争,客观地说,中国外交发言人的强硬言论,大多是对这类事件的回应,虽然这种言论,谈不上好或不好,但美国深度参与中国事务、并发动了对中国企业的贸易大规模管制,这是一个事实。
国内舆论中的亲美派们否认这些事实,是他们在舆论中陷入逻辑不自恰的原因。
现在中美关系的缓和,也是由拜登主动发动的。
原因就是,明年就要大选了,美国经济明年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少美国经济学家都认定明年美国将进入衰退。
如果进入衰退也很正常,因为美国正处于商业周期的衰退期,前两年的货币洪水带来的后果,总是要呈现的。
拜登明年大选时,如果经济呈现出明显衰退,那么,对他是很不利的,这个时候与中国政府缓和关系,少一点政治口水,多搞一些贸易往来,对拜登个人是明显有利的。每一个政客,他们都有着具体的个人利益,这一点,往往被无数人所忽略。
拜登一手推出对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的打压,一手和中国政府缓和关系搞贸易,这根本上是不矛盾的,而是其在企业利益集团压力下和个人大选压力下必然的行动,是逻辑一致的,是毫无冲突的。
因为两个行动,都符合拜登的个人利益。只有你站在国与国这种集体主义思维下,才会觉得好奇怪。
当然中国政府也面临经济增长的压力,拜登抛出绣球来,中美关系缓和一些,也有利于当下低迷的经济状况,自然也不会放过。
但是,前三个层面的东西,依然会继续,可能会在某些表态上,某些站队上,作一些改变来调整双方势同水火的关系。
这样的回暖是短暂的,不会太久的,因为上述三个层面的东西会推动政治口水战一直持续下去。
更何况,过去二十年以来,美国大选中政客们为了当选,对中国的放话只会更狠,只会带来更多的口水战。现在不缓和,明年就没有机会了。
因此,我认为,中美政府之间的政治对抗,会长期持续下去的。
美国作为世界政府的影响力在逐步衰弱,东盟和印度正在崛起,世界经济中心正在向亚洲转移,欧美国内无法变革会不断加强全球贸易管制,中国在这样的国际环境或许有一天也会转向自力更生的经济民族主义,总之,分裂、冲突越来越多,和平与合作的力量越来越小,世界正在一天一天坏下去。
我们不过只过了二十年左右的好日子罢了,世界远没有这么美好,世界要烂起来,会很快的,各国政府之间的比较,也不过是在比谁更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