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作为自由市场坚定支持者的我,从来都抱有一份尊敬,但这种尊敬,来源于对企业家在市场上面对不确定性,用自己财产承担风险,在竞争的环境中为消费者不断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家精神。
他不是对某一个具体的企业家身份的尊敬。更不是对所有企业家言行的认同。
在宗庆后逝世后,我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对其不乏溢美之词,但是对于宗应后怼马云的言论,我却要直接了当地提出批评,尽管,宗应后已经离世,因为这种观念,在中国广泛存在,甚至是各种政策中的核心。
我们先来看看宗庆后是怎么怼马云的。
当年,宗庆后曾在一次公开的活动中直接批评马云。
当年马云提出五新理论(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的时候,在一个活动上,宗庆后就怼了马云,他说除了新技术,其他都是扯淡。
“马云他很会忽悠的,我知道的!他一来就告诉我,解决多少人就业,但实际上你把这批零售店的人也弄失业了,难道不一样吗?“他现在赚的钱也不少,他也是两头赚!”“我作为人大代表视察阿里巴巴的时候,他那个时候经常说颠覆,我说你不要一天到晚说颠覆,你把谁都颠覆掉,你也死掉了。”
“除了新技术,其他都是胡说八道。(马云)本身不是(从事)实体经济的,(能)制造什么东西?”
在这段话里,云集了近些年来中国民间舆论对经济发展最多错误的一类思想,那就是只有所谓实体经济才是经济。
事实上,这个问题不用经济学理论,仅仅从商业上看,都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问题。
我们以娃哈哈为例,娃哈哈这个企业,从生产饮料、到建立渠道,到销售产品,这个过程 ,既有生产环节,也有金融环节,还有销售环节。
娃哈哈的代理商们,每一年年底,就要将明年饮料旺季的订单款打到娃哈哈公司,这是宗庆后通过渠道融资生产的一种模式,这就是金融创新。
娃哈哈的渠道销售,不就是一种纯商业吗?这也不涉及生产。难道说,中国经销产品的渠道商网络就是虚拟经济?当然不是,离开他们,产品怎么到消费者手上。
那么,马云的新零售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了新的销售渠道 ,上面卖的货,绝大多数不就是制造业的产品吗?
他不过是社会化分工的体现,不再由一家企业将生产、制造、金融,全部完成,而是由另一个企业来帮助制造业企业来做金融,做销售工具。
娃哈哈用经销商的预付款进行融资,而马云根据一个淘宝平台上的商家的过往经营情况不需要评估其资产,就直接给予其贷款,这不也是一种帮助商家融资的创新金融方式吗?
要知道,这些企业拿着淘宝的销售业绩去银行,银行理他们吗?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你可贷不到款。很多企业厂房是租来的,设备无法抵押,根本拿不到可以扩大生产的资金,那些小卖家想多进货,更没有融资渠道,但马云通过金融创新搞了网商贷,这不是金融创新吗?
他不比娃哈哈这种融资方式更为先进,服务的企业更多吗?
从来不存在什么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
之所以会出现新的行业,这些行业看起来不制造产品,是因为社会分工,原来一个企业干的事情,现在分成了无数企业来干,越发达的社会,这样的企业越多。
光是一个IT硬件的开发,有卖开发软件工具的,有卖研发方案的,有提供咨询服务的,有提供市场调研服务的,有帮助测试的。有哪个企业生产一个硬件,能够自己干完所有的事?都是与各种软硬件供应商一起合作完成的。
搞金融的怎么就是虚拟经济呢?在金融不发达的区域,企业家向民间高息融资,搞各种抬会,这种融资效率低,风险还大,经常让很多人血本无归。而金融公司,有专业的尽职调查,有完善的法务风险管控系统,他们不仅对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而且很多投资人,还能帮助企业家保持正确的经营方向,一些风险投资家甚至直接帮助企业引进人才,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平台经济对于中国制造业的改造,就是颠覆性的。
没有电商平台的各种数据,各种即时的消费者反馈,过往的制造业还停留在老板拍脑袋决策的模式下,先大规模生产,铺货到市场,然后不行就撤掉。
这样的错误宗庆后自己也犯过不少。最近十几年来,娃哈哈出的多款新品,就是直接压到渠道商手上,最后卖不掉只能贱卖或当废品扔了。
而先进的电商平台提供了即时的消费者反馈,给了企业生产更强的确定性,小批量生产,通过电商平台测试价格,测试顾客反应,已经成为很多制造业企业的常态。
而IT技术的进步,让中国一大批工厂开始进入了柔性生产的模式,即通过高效的IT技术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设计的更新以及制造过程中的变动,其核心优势包括高度定制化和出色的适应能力,这使得它能够有效应对大规模定制需求。
可以说,离开所谓的虚拟经济,中国的制造业的生产水平得落后十几年,效率会更加低效。
从商业层面,用分工合作思维马上就能识破所谓实体与虚拟的谬论。
从经济学层面,一切人的需求,都是对人自身目的的满足,从来没有哪一种满足就更高一级,所谓物质需求就是纯物欲吗?当然不是。
买一台车,车是实体的,但是这个车让自己可以周末郊游,这是精神需求还是物质需求?
买一台手机,让自己可以方便与家人通话,方便天天刷短视频,这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
一台手机,与一个主播满足某些人的爱好,有什么区别?
女人买一件漂亮衣服,是精神需求还是物质需求?不也是精神需求吗?
将游戏行业,美女直播,短视频 ,通通认定为虚拟经济,是精神需求,这不是疯了吗?这种需求,与一个女人追求漂亮衣服,有什么区别?
现在的时代,离开微信你更痛苦,还是少买一件漂亮衣服更痛苦?微信带给你的满足感 ,方便度,超过了多少所谓实体商品?它与实体商品一样,都是满足他人目的的工具。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切生产活动,都是服务业。
农民生产农作物,与厨师炒菜,是同一性质的生产活动,都是服务于他人对餐饮的需求,农民从事的叫种植服务业,工人从事的叫制造服务业,他与零售服务业一样,腾讯干的叫游戏娱乐服务业,所有人都服务于最终的消费者。
这之间,没有高低贵贱。
当然,还有另一群人,这些人批虚拟经济与宗庆后的目的,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短视频直播游戏金融等等,都是虚拟经济,不过是因为他认为这种需求不正当,比如有人不喜欢看到人们玩游戏,不喜欢看到他们刷短视频。不仅在美国,在中国也有人在要求关闭抖音。
我们假设游戏和刷短视频就是某种不好的东西,但这不是商家的问题,是消费者的问题,消费者有需求,才会有短视频和游戏。香烟和酒都是对人健康损害最大的食品,但消费者有权使用。
你无权干预他人应该怎么消费。
这些人将这些行业称作为虚拟经济的目的,是因为他们心里住着一个恶魔,他们想干预他人的生活,想让所有人按他们的道德标准、生活原则去生活。
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司马南,他发了一个视频,痛批中国人奢侈品消费,在视频中他还戴了个文革时的红徽章,最后在视频中炫耀了自己的奢侈生活:我是中国公民司马南,我在海南过春节。
在海南过春节,不是奢侈消费吗?在美国买小房子,不是奢侈消费吗?送孩子到美国留学不是奢侈消费吗?在北京有千万豪宅不是奢侈品消费吗?他不是不爱奢侈品,他不过是认为,另一群人的价值观不符合他司马南的消费观,他试图呼吁权力,干预另一群人的生活。
过往时代中,有些人天天看外国电影,但普通人只能看样板戏。这就是他真实的嘴脸。
他有上千万粉,如果他的观念成为主流,成为政策,这多么可怕?
消费者有权犯错。有权喝一杯高糖饮料,虽然有糖尿病风险,有权抽烟,虽然有致癌风险,有权玩游戏,虽然被人视为不务正业,有权刷短视频,虽然被人认为浪费生命。
而当这些人试图用权力干预他人生活,将这些人们的需求统统定义为不创造财富的虚拟经济时,那么,最终,大街上的红裙子都得消失。
四十年前,你能打麻将吗?能穿红裙子吗?
这是某一些人将这些产业污名化的真实目的。
将舆论的矛头不断地指向各种新经济,新产品,要么这个人老了,变得无比保守了,要么,这个人骨子里有暴政思维,喜欢干预他人选择,喜欢要求统一他人的消费偏好。
当然,宗庆后应该属于前者,他的这些话里,内含着他对新生代的企业家的不服气,是有一种较劲的想法。
这种想法,在老年人当中,比较普遍。曹得旺、宗庆后,都曾说过对于某些新兴行业不满的话,我更愿意善意地理解为,像一个老人,看不惯年轻一代人的作为。
但是,企业生产什么,最终并不是企业家决定的,在市场中,是消费者决定一切,是消费者在指挥企业家生产,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的东西,消费者不买单,那么,这个企业一定亏损破产倒闭。
消费者变化了,新一代的消费者爱上了二次元,爱上了追小鲜肉,爱上了电商购物,爱上了在互联网上的生活,企业家说的大势 ,不是企业家们想出来的,而是消费者们告诉他们的。
最终,马云和宗庆后早就和解了,在宗庆后发布这个言论后不久,二人就同台同框一起握手。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真正有意义的是,一个越来越市场化的社会,不应该由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而是由消费者来决定。政府介入企业应该生产什么,都是对消费者权利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