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广州街头惊现一群人,打着关闭网络游戏,打倒马化腾的口号在大街上招摇过市。
一时间关于网络游戏的争论,又在网络上开始暴发。
网络游戏就是一种娱乐业,他服务于人们的闲暇时间。
那么这些主张要关闭网络游戏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他们认为,网络游戏毒害了青少年,使得他们不爱学习,天天打游戏,荒废了青春,是一种精神鸦片,是一种完全有害的产品。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事实是,绝大多数家长有足够的手段来把孩子和网络游戏隔绝,方法很简单。
1、给孩子买不能安装网络游戏的手机
这种手机有直板机,只能打电话,或者专门学习用的智能手机。
2、自己的手机不给孩子玩
现在孩子要玩手机上的游戏,并不容易,需要成人的身份证号,还得真人验证;
仅仅需要这两个动作,他的孩子就完全可以不接触网络游戏,但为什么这么多人的孩子依然天天在玩网络游戏呢?
我有个朋友曾经开发了一款自己定制系统的智能手机,只有学习、通话和拍摄功能,不能安装任何其他软件,但是这款手机,根本就卖不掉。
因为家长根本管不住孩子。
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一开口要手机玩游戏,家长们往往拗不过孩子,乖乖投降,这个责任是谁的?是家长的,而不是游戏公司的。
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家长没有足够的时候陪伴孩子,所以打发孩子最好的手段就是给他一个手机,或一个平板,让他自己玩。
这明明是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他们却把问题归因于游戏公司。
我想请问这些家长,你小时候不玩游戏,你就考上了985、211吗?你再回想一下,没有游戏的时代,你就捧着书在挑战夜战了吗?
没有,你也在玩,也在沉迷。只不过你沉迷的是另一种游戏,比如在野外玩,比如看小说,比如和小朋友玩各种其他游戏。
孩子玩游戏,特别是沉迷于游戏,不过是其对抗看书做作业的一种手段,游戏消失了,他不过是换另一种手段罢了。
问题根本不在游戏上,而在家庭教育中。
有些家长坦陈,我就是管不住孩子,所以我希望游戏消失,如果是这样,你不仅需要消灭游戏,还需要消灭扑克牌、消灭小说、消灭玩具、消灭玻璃球,一切孩子们可能会玩的东西,你都应该消灭掉。
我初高中时没有网络游戏,我一样有沉迷的东西,那就是足球,每天可以在球场玩到天黑,周末可以在球场呆一整天,晚上就看足球报道和足球比赛,然后分析各种球星,不一样的影响学习么?是不是要把足球也消灭掉呢?
可是,这可能么?
更为常见的情况是,不少家长们天天刷短视频,打麻将,打游戏,在外喝酒,他们自己就管不住自己,自己就不愿意花时间与孩子相处,却把孩子失败的教育归因于外界。
特别是在三四五线城市里,不少地方麻将成风,很多家长一到晚上和周末都躺在麻将桌了,孩子不玩游戏玩什么呢?
有人说游戏有害,广场舞无害么?麻将无害么?香烟无害么?扑克牌无害么?短视频无害么?
所以会导致沉迷的东西,都叫有害么?不过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罢了。不是那些东西有害,是自己自制力不够,承认这点很困难么?
那些大爷大妈还在直播间里的打赏秀才和一笑倾城呢?
游戏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娱乐产品,真正的问题,不在游戏,而在家庭教育。手机是马化腾买的吗?电脑是马化腾买的吗?那些人脸识别是马化腾的头伸过去的吗?
你们不反思自己,却用大字报式的方式来指向马化腾。
每年考上好大学的学生多得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没有沉迷游戏了呢?难道他家没手机没电脑?说到底,不过是自己的教育问题。
自己教育不成功,就承认不成功,就想办法改进,你碰到问题,就把责任往其他人身上推,那你的教育只会更加失败。
真要想让自己家孩子不玩手机,那很简单啊,自己把所有的短视频游戏全部删除,每天回家后,你也看书阅读学习,从不摸手机,不能把孩子带来习惯的改变吗?
当然,真正没有自制力的不过是家长,他们沉迷于手机甚至比孩子更为严重,孩子会想,你都天天抱着手机,我凭什么不可以呢?
打倒马化腾、打倒网络游戏,这些都没有用,家长自己不改变,家庭教育不调整,小孩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别有事就把责任往外推。
这样很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