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失业”,是一个古老的迷信。对技术进步造成失业的恐惧,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导致的排斥竞争、对先进技术的抵制和破坏,是这种迷信的直接动因。毫无经济学素养的“忧国忧民”的“觉醒者”,最不尊重历史和经验的经验主义者,进行舆论煽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是人类进步道路上的绊脚石。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掀开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有一帮手工纺纱从业者,认为机器生产是导致他们失业和工资降低的罪魁祸首,于是组织起来捣毁机器、破坏工厂、与商人和军警发生武斗。有一队人马,找到哈格里弗斯的家里,将珍妮机全部砸毁,并且放火烧掉了他的家,逼得他不得不举家离开兰开郡。
这伙暴徒的头目,叫卢德,后世将这场运动称之为“卢德运动”,将这些参与的暴徒称之为“卢德分子”。
像所有政治运动一样,卢德和他的同伙都打出了所谓资本家压迫工人、技术进步对底层老百姓就业不利等高尚的旗号,以掩盖其真实的经济动机。但好在这种政治谎言非常容易被识破,他们不过是想寻求免受竞争的特权,跟工会暴力分子、低效的本国生产商主张贸易保护是一个性质,跟那些国企下岗职工的哀怨也是一个性质,他们期望的是原先那种“岁月静好”的日子一直持续下去,害得刘欢还给他们唱了一曲“心若在梦就在”。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人类历史上这种事件层出不穷。汽车刚刚发明的时候更邪门,马车夫怎么办?养马的、造马车的人怎么办?他们理所当然的想法就是尽可能把汽车禁掉。实在禁不了,就鼓噪英国议会通过了遗臭万年的“红旗法案”。
法案规定:每一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由3个人驾驶,其中一个必须在车前面50米以外做引导,还要用红旗不断摇动为机动车开道,并且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4英里 (每小时6.4公里)。
目的很清楚,通过这种方式消灭汽车的竞争优势,让他们保有自己的饭碗。
爱迪生更是罪孽深重,你发明电灯干什么,蜡烛生产商怎么办?煤油灯销售商怎么办?他们不但恨死爱迪生,而且恨太阳,若是没有太阳,蜡烛不是销量剧增,安排更多的就业了吗?于是弗里德里克·巴斯夏模仿他们的语气,写了一篇辛辣而讽刺的《蜡烛制造商关于禁止太阳光线的陈情书》!
打着所谓技术性失业旗号的卢德分子的所作所为,就是竞争不过,然后就撒泼打滚的loser宣言。
经济学普及难,有时候不是因为它有多么难理解,只是因为人们总是存在利益动机,并且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他人的利益。
任何人,哪怕不懂经济学理论,仅凭经验观察,只要足够诚实,都会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技术进步让更多人走出家庭、离开农业耕作,加入到了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中,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实现了生活水平的直线上升。
按照官方的就业率、失业率计算方式,农民一年365天劳作全年无休,是不计算在就业和失业指标中的。那么,工业革命以前的就业率高,还是之后就业率高?中国改开前就业率高,还是这40年就业率高?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
所以,那些抱持“技术性失业论”的经验主义者,其实最不尊重历史经验,而是选择性地相信他们喜欢的历史和经验。
当然我们更需要的是,从理论角度阐明,为什么技术进步并不会导致失业,反而会增加就业?
互联网平台兴起,经验主义者观察到,实体店关门了。但是那些实体店从业者失业了吗?并没有。
多数从业者会快速适应和热情拥抱新技术,通过技能赋能,用同样一个小店,将过去只能在小县城做的生意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在家里就可以直播卖货了,过去是对着店里和路过的十来个人吆喝,现在一吆喝就是几万人,而且还省去了昂贵的店铺租金,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他们并没有失业,反倒是以更高的收入就业了。
现在不是已经有人在设想吗,以后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了,就自己买一辆萝卜快跑,上下班的时候来接送自己,下班之后就出去拉人赚钱。完美。
汽车的出现,让马车夫、养马的、造马车的都失业了吗?
更不是。
技术进步催生一个新兴的汽车产业,从采矿、钢铁、橡胶、塑料,到司机、修理工、装卸工,一个长长的产业链从无到有地产生了,安排的就业是马车时代的数万倍。
这就是经济学的生产阶段和财货等级理论。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使生产结构不断延长,每一个延长了的生产结构,都将吸纳更多的就业。而且,随着生产结构的延长,更多的劳动者不是去直接生产消费品,而是去生产高级财货——资本品了,由此带来劳动生产率的直线提升和产出的几何式增长,它意味着工资率的不断攀升。
任何一个行业发生技术进步,都不但对本行业有利,而且对所有劳动者和消费者有利。这是因为,一个行业发生技术进步,生产扩张,意味着这个行业的劳动者产出增加、工资上涨,就会吸引更多的从业者加入;而劳动力是稀缺的,这时候其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就会发生短缺。企业家竞争劳动者的办法,就是开出更高的工资。否则他怎么可能将劳动者从另一条生产线上拉过来呢?
而一个行业发生技术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是对全行业都有利的,因为它将赋能其他行业。这样,所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工资都上涨。而产出的增加意味着价格的下降,由此,所有消费者也由此得益。
事情并没有完。
消费者支出更少了,生活水平提升了,意味着有了更多的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催生新一轮技术进步,更多新兴的行业和企业涌现,即便是哪些暂时失业的劳动者,也不仅能重新找到工作,而且以更高的工资率就业。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需求,并不是给定的。过去有的,现在想要更多;过去没有的,现在要有。储蓄的不断增加,就意味着可以在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需求的基础上,追求更不迫切的需求,这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新的产业出现,就业不断增加,工资节节攀升,那些过去无法满足的需求,现在得以满足。
经济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过程;经济不能光看局部,而要看整体;你也不能光盯着那些暂时失业的人,而看不到新兴产业有更多的人就业。
暂时失业与制度性失业
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中,总有一部分人会暂时失业。
那些墨守成规拒绝做出改变的少数人,是消费者淘汰了他们。市场总有失败者,这就是消费者主权的体现。
那些不愿降低自己工资的人,会暂时失业。广阔的自由市场上,总有需求没有被满足,总是资源未被利用,劳动力跟其他要素一样,只要你要价低,有工作的意愿,自然能实现出清。所以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没有失业问题。失业,都是主动失业。
即便是这些暂时的主动失业者,只要他想就业,在技术革命之后,就将以比过去更高的工资率就业。
而且,技术进步并非一夜之间发生,它总是会给劳动者留足时间调整,总是有一部分消费者继续在光顾传统的产业。因此,技术进步绝对不会造成大规模失业。
只有在管制和干预因素下,才会造成大规模失业,这就是制度性失业。
当出台最低工资法,那么那些创造不出最低工资所对应的边际价值产品的劳动者,将自始至终不会被雇佣,或者被解雇。因此最低工资法伤害最深的,是低技能的劳动者,是最迫切需要工作的劳动者,是那些立法者宣称最需要保护的人。
各种劳动管制法规,侵犯企业产权,违背自由契约,增加雇佣和解雇成本,因此企业将减少雇佣,人为制造了失业。
失业救济金激励了失业,打击了工作。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之所以不着急找工作,就是因为工作带给他收入的边际价值,还不如吃不饱饿不死地在家躺平。你能发多少失业救济金,就能创造多少失业。
大规模的管制行动,将造成大规模的失业,并且短期内难以找到工作。比如,一下子把教培全都锤死了,教培行业的从业者,就大规模失业了,市场要吸纳如此多的劳动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由于劳动供给的增加,必将降低工资率。
所以,热情拥抱新技术,反对各种管制和干预,才能增加就业,提升工资率和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