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游戏管理,老胡又在和稀泥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霹雳Plus
漫天霹雳Plus
微信号
gh_5d7427614208
功能介绍
经济学与人生
发表于
前两天文章谈了胡锡进认为应当放松大学校园管控问题,有一些观点要补充。
老胡呼吁放松大学校园管控,他说得对吗?
老胡谈到,管控措施延续,是因为政
府的管控措施有惯性遗存,而人们对这种管控有依赖。
这两个问题不论老胡是不是和稀泥,却在行动学分析上有典型意义。
这就像人们喜欢说的所谓“从众心理”问题,其实并没有所谓的从众,而必然是每一个个体的人做出的行动选择并且恰好一致。
把集体行动中的人视为“乌合之众”,似乎像无根浮萍一样跟着人潮盲目行动,才是知识分子傲慢而无知的想法。
人不是提线木偶,他做出“从众”的行动,必定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觉得那样做收益大于成本。
老胡说管控措施的“惯性遗存”,就好像说zf行动就像牛顿手里那个圆球,在惯性定理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向前滑行。
但是管制的所谓“惯性”,显然不是没有自由意志的那颗球,而当然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任何人类行动,之所以看起来有“惯性”,必然是因为保持这种“惯性”有利于行动者。
管控之所以有这种“惯性”,就是因为管控者必然有扩张自身权力的倾向,只要有可能,他们从来不惮于对所有人的生活施加严格控制。
只要不遇到强烈的反对,管控措施就会持续下去,而不会主动取消。
“干预递增效应”告诉我们,干预主义必然失败,干预者为了解决这个失败,就必然在干预之上叠加干预,最终会有两条路:
要么走向干预一切,即全盘控制;
要么干预土崩瓦解,回归自由市场。
许多管控措施在出台的时候,都是以紧急状态、战时、临时措施等等名义出台的。
但是当这种状态解除以后,管控措施却并不会、或者并不会全部取消,让“惯性”进行下去,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有利于扩张权力,对干预者来说,这对他们是有利的。
而说民众对管控有多么依赖,更是瞎扯,那不过是人们在权衡利弊之下做出的边际选择,因为反抗这种管控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不如服从,但你不能由此推导出人们就喜欢和依赖这种管控。
就好像税收,谁也不敢不交,那是因为民众对它很依赖,热爱交税吗?
当然不是,他们不过是做出了一种理性选择:
损失金钱比坐牢要“好”那么一点点,损失更小一点。
老胡对今天关于网络游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造成腾讯网易股市腰斩的问题,说“我非常相信他们是善意的”,只是“客观上造成了一个行业的恐慌”。这
又是和
稀泥。
老胡是希望经济好一点的,希望社会更宽松的,这一点是确真的。这在当前,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但是他又是个建制派,所以必定总是从善意的角度去解读有关部门的动作,以为他们都会从经济的角度看待问题。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讲过无数次,权力是必然会扩张的。拜登、川普等等政客的利益,与美国民众的利益并不一致,他们的首要任务其实并不是经济,而是自己的位子。比如拜登,只要有利于自己的地位巩固,他既可以去发展经济(例如对某些领域的减税),也可以去打击经济(比如发动战争迎合军工复合体利益,限制自由贸易迎合国内产业集团利益等等),这在他们看来毫不矛盾。至于拜登手下的事务性官僚,他们就是要扩张自己的权力,经济不经济的,对他们也不重要,他们又不少一分钱。
股市就是资本市场,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的信心。今天腾讯和网易的市值蒸发4400亿,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判断。这就是有关部门没有进行“宏观政策的一致性评估”。这边说要提振信心优化营商环境,那边却打算来一重锤,让人们该信啥呢,信心如何恢复呢,经济如何复苏呢?这就是老胡说的“放冷枪”,把地上的鸟儿都吓跑了。
所以不论老胡说善意也好恶意也罢,我们可以不揣摩目的,那也不重要,因为衡量一项经济政策的标准并不是出发点有多好或者多坏,而是它的经济后果是什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