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不论岁数,邯郸故意杀人少年被核准追诉
原创
切茄且郄
切茄且郄
邯郸少年杀人案过去将近一个月,这两天迎来一个算是好消息的消息,案件的几名犯罪嫌疑人被最高检“核准追诉”。
我去了解了一下,简单来说意思就是,案件要走刑事程序,不管结果如何,至少他们要被当成罪犯审判。
相关的讨论有很多,这次我看到的大多数的发言都比较倾向于一种看法,我也赞同这种看法,这种现象在中文互联网上非常罕见。这种看法就是,“恶魔不论岁数”。
管你满不满14周岁还是16周岁,有组织有预谋地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同学杀害之后还知道埋尸,这种行为就说明他们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正常人。同时他们也站在了文明社会的对立面,对人类其他个体具有极大威胁,是人类的敌人,应当像对待洪水猛兽这些自然灾害一样去预防、回击、等价报复。
留守儿童是一种非常值得分析前因后果的现象,但不是今天的重点,更不是这个案件中去宽恕罪犯的理由,他们杀害的同龄人也是孩子,也是留守儿童。
案件目前的状态还只是“核准追诉”,离最终结果应该还有不短的时间。这个“核准追诉”体现出来的法律程序仍然是非常谨慎的态度。具体来说,14周岁以上的罪犯要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罪犯,只有一部分情况是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的,因此需要核准。12周岁以下的罪犯,想要追究刑事责任更是难如登天。
进步都值得肯定,这一次“核准追诉”也是进步的表现,虽然离真正的自然法理还差得远。
我理解这种谨慎,因为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理解作为人,对所谓未成年人的那种期待和宽容。他们确实年纪不大,如果不犯罪,他们人生还很长,未来无限可能。
但这些理解、期待、宽容,都只是我们这些所谓成年人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那些十岁出头的杀人魔鬼可比我们成熟冷静多了。他们清楚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划出的年龄分界线,计算自己的年龄,精心策划犯罪,然后利用规则的漏洞躲过惩罚。
回过头来再看我们的理解、期待、宽容,非常可笑。
本应成熟的成年人制定的本应逻辑完备代表公平正义的法律条款,被这些藏在幼小身体中的魔鬼利用、践踏,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对“人”的了解不够到位,我们对人性依然充满天真的幻想。
面对认知失调,人只会不断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包括杀人犯,而且是这种精心策划合谋杀害同伴的杀人犯。他们永远不会觉得自己错了,“我就是看他不顺眼,我是跟着他们俩做的,我的父母没有陪在我身边,我是被人带坏的......”,理由还可以列出一大堆。
人要原谅自己太简单了,给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化解释太容易了,人极难说服自己承认自己错了,人几乎只会被打服。那么法律就应当扮演将人“打服”的角色。
法律的功能是惩罚侵权行为,还被侵权人一个公道,是行为发生后的追溯制度。法律不应该存在对人,哪怕是少年人的理解、期待、宽容,不应该都已经出人命了,我们摸摸他的头说没关系,杀人是不对的,下次注意就好了,然后期待他被感化,变成一个好人。
电视剧里播了无数遍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事情就这么简单。犯了错,付出代价,至于被惩罚者有没有改过自新的觉悟和行动,不在法律的考虑范围之内。法律只负责告诉他,“你若再犯,同样的惩罚等着你”,当然也可能是,“你的罪孽达到了抵命的地步,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这才是公平正义,才有可能促成真正的改过自新,对同类人起到真正的警示作用。与之相比,我们那些看起来很有大局观和未来眼光的理解、期待、宽容都过于廉价,也过于残忍。
推荐:
人权和“狗权”
有些东西,只要坚持,别人是夺不走的
自由主义反社会吗?
现在微信公众号引入算法推荐,你喜欢的账号可能被埋藏在茫茫文海中,所以喜欢本号的朋友可以把我设为星标,这样更新的时候更容易及时看到,没关注的朋友可以点下面的标签关注一下,相信你会喜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切茄且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