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好的企业股价最终会上来,这是我的常识,但同意的人可能连10%都不到,不然不会那么多人在投资上赚不到钱的。”
——段永平
段永平25年Q1新建仓了三只股票,分别为微软、英伟达、台积电,比例都不高,我的理解如文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茅台”,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增长红利”》说的一样,阿段在寻找下一个十年的“茅台”与“苹果”,未来的增长红利必然是“AI”。
但老巴有一句更本质的话:投资的关键不在于判断一个行业将如何影响社会,或者它将增长多快,而在于判断某家公司是否拥有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这种优势是否持久。
简直言之,即便是身处高速增长的新能源赛道,你也有可能投中蔚来这种选手,最后还得赔钱。你最终还是要关注于个股的护城河是越来越高的,还是越来越浅的,因为这关乎了他未来的盈利能力。
所以,阿段的建仓,基本可以理解为观察仓,比例都不大,重仓才是看懂的唯一标准,显然阿段也没有完全看懂这三家,只看懂了苹果。
这启发了我的一个思考:微软跟苹果,到底谁的护城河要更高,成长性更好?
在文章《护城河决定下限,扩张性决定上限》聊过,我看公司,会先看护城河的深度,再看扩张性的速度,因为前者代表了本金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比如不会有人质疑茅台可乐的护城河,那就是铁板一块,无人入侵。而后者代表了未来潜在的收益,护城河深不代表投资必然能赚到钱,因为可能行业已经过了增长期,属于平稳甚至衰退,各行各业总有周期,比如茅台所在的白酒行业产量已经连续跌了10年,当然,茅台并非“白酒”。
微软作为电脑时代的垄断平台与生态系统,苹果作为手机时代的垄断平台与生态系统,两家都穿越了近50年的长周期,都已经过渡到职业经理人当家主政(苹果库克与微软纳德拉都是世界顶级的职业经理人,都贯彻或刷新了公司的企业文化),都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了世界,今日的主营业务也早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
先看两者的护城河:
苹果护城河 = “苹果芯片-苹果硬件-苹果系统-AppStore应用分发平台-苹果自家应用服务”全链条生态闭环 + “手机-电脑-平板-耳机-(VR/VR)”的多设备协同同步 + 强大的品牌效应与用户粘性 + 难以迁移的转换成本(iCloud的照片、AppStore的订阅、苹果健康的数据等等)。
微软护城河= 70%全球市占率的Windows电脑系统及其软件生态 + 90%全球市占率的Office办公套件(买了苹果,还得用Office,极强的研发难度与插件生态、极高的学习成本与转换成本) + 22%全球市占率的Azure微软云服务与企业服务的深度绑定(涵盖AI大模型、云计算、数据库、大数据等核心基础设施,还包括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与协作平台GitHub 和 全球最大的开发者工具Visual Studio) 。
苹果的护城河中,如文章《段永平昨天又开始买入苹果,苹果到底强在哪里?值不值得抄作业?》所说,最健壮的就是AppStore应用分发平台:具有开发者和用户的双边网络效应,优质应用和内容源源不断。苹果全球活跃开发者超369万,App Store在架应用178万款,独家的App有17万,也就是有10%的App,在iOS有而Android没有。
我们集全国之力打造的鸿蒙生态系统,用国家行政力量强迫腾讯、阿里、字节、美团、京东、携程、百度、360等公司予以支持,目前也仅仅能够达到“能用”的程度,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不愿意跟进,原因很简单,对于我们这种中小公司来说,一个应用既要开发iOS版本,也要开发Android版本,需要2个程序员,已经是活在生存线上,现在还得招一个鸿蒙工程师,营收没有增加,成本倒是增加了。
当然,长期看,我认为中国的体制优势,能够完成国产替代,但很可惜,华为无法出海,光是没有谷歌搜索、谷歌地图、谷歌翻译,在海外就是寸步难行,而海外的Facebook、Uber、Airbnb、Twitter等公司,对开发鸿蒙应用也不感兴趣,你也没法强迫他们。
而苹果Vision Pro在产品研发上的成功(在需求上是失败的),验证了一件事情:苹果的AppStore是可以迁移到下一个计算平台的,即便10年后VR/AR眼镜成为取代智能手机的计算设备,苹果有极高的概率成为最大的赢家。其实,腾讯的微信也有同样的实力。
当然,我认为未来5年、10年,都看不到VR/AR眼镜成为主流的可能性,智能眼镜的出货量从来没有达到过智能手机的1%。科技行业有一条创新扩散曲线,当渗透率不到5%的时候,压根就不用看。
微软也不甘示弱,微软在电脑上的生态统治力,跟苹果在手机上不相上下,如果你敢更换Windows系统,那么以下的软件你都用不了了:
1、工业软件。比如工程制图的AutoCAD(Mac远不如Windows完善)、机械设计软件SolidWorks、高端三维CAD/CAM/CAE软件UG NX、专业三维建模和动画软件3ds Max;
2、绝大多数PC游戏。比如《英雄联盟》、《CS:GO》、《绝地求生》、《使命召唤》,虽然Steam平台支持Mac,但绝大多数游戏开发商只发布Windows版本;
3、绝大多数办公/管理/财务类软件。比如用友、金蝶等国产财务/ERP软件、银行U盾、报税工具、政府专用软件。
苹果的Mac电脑虽然出货量在增加,但对Windows的市场份额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过去5年,全球电脑市场(2.6亿左右)和Windows系统(常年在70%-75%之间)占有率呈现出高度稳定的特点。
当然,电脑的重要性不如手机,手机是全球所有人的主流计算设备,人手一台,刚需性比电脑强得多。
微软的Office办公套件,护城河也非常可怕,可能在中国,由于金山WPS的存在,这个感知不够明显,但在全球,Office基本都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主打云办公的Google Workspace虽然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也诞生快20年了,也没见他能够撼动Office的地位,而且Office也往云办公转型成功了。
而且由于微软的企业办公软件Teams的成功(可以理解为钉钉跟企业微信),深度结合了Teams的Office(熟悉互联网的朋友应该知道抖音出品的飞书文档+飞书,你都用了飞书了,你还能不用飞书文档?),更是能够深度绑定企业,让他无法迁移。
在微软云Azure上,微软的市场占有率仅次于亚马逊的AWS,也是微软后发先至的经典战役(即便还是老二)。Azure的护城河在于与微软企业生态的深度绑定、连接全球企业客户的渠道能力、混合云的产品差异化竞争能力、开发者全工具链的完整性、最后还有与世界上最先进的AI大模型公司OpenAI的战略投资合作关系(这件事让云服务的老大AWS很被动)。
总得来说,苹果在科技消费电子市场的护城河极其强大,基本上就满足马云说的“戴着望远镜的都看不见竞争对手”,而微软在Windows、Office办公上的护城河同样坚固,但微软云Azure还是需要面对亚马逊云、谷歌云、亚洲市场的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还有美国的甲骨文云的竞争,比拼的是规模效应下的成本优势,以及先发优势带来的迁移成本优势,还有与政企客户的关系。
在综合护城河这件事情上,微软是比不过苹果的,安卓手机便宜一半都抢不到苹果多少市场份额,你试一下让亚马逊云便宜一半,看能够抢到多少市场份额?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苹果,微软里的Windows、Office护城河同样坚固,基本就不用担心有新玩家。微软的Azure护城河比不过他们。
但我们投资,护城河只能决定下限,上限还得看成长性,企业永远的追求都是寻求增长。
而增长,首先就要看企业当下选择的战略,看他的战略跟当下的市场趋势是否匹配。
苹果的战略,其一是寄希望新的计算设备Vision Pro,众所周知,这成了苹果历史上几乎最失败的产品,苹果造车也放弃了,这条增长路径也堵死了;其二是寄希望于于OpenAI合作,提升设备的智能化能力,带来一轮新的换机潮,从这两年的结果看,苹果确实需要考虑很多合规性的问题,也没有带来换机潮,可以对比的是,安卓阵营同样没有带来换机潮,这个增长假设,短期也没有那么靠谱;其三就是AppStore的软件与游戏服务的增长,这条路径是最靠谱的,也充分得到了验证,苹果未来一段时间,基本都需要靠服务拉增长。苹果服务占营收25%以上,但毛利率超过70%,近几年都保持了10%以上的复合增速。
而微软,从下图微软的收入来源来看:云服务占最大份额(31%,526 亿美元),Office办公产品(24%)和 Windows(14%) 也贡献了重要收入。
Azure云是微软最主要的增长引擎。近几年Azure持续实现30%以上的年收入增长,远高于整体营收增速。第二个增长点就是“用AI把Windows跟Office再做一遍,让老树开花”,增长率10%左右。
简而言之,苹果强在2C的消费者市场,靠年增长10%的服务拉增长;微软强在2B的企业服务市场,靠年增长30%的Azure与年增长10%的AI赋能拉增长。在成长性这件事情上,微软完善苹果。
逻辑其实很简单,我们在AI这个领域创业的感受也如此,最近三年,应用榜单上排名前200的应用,其实很少是AI应用,根本就没有带来移动互联网那样的繁荣的消费者生态,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自己用了几个AI应用,其实就是AI搜索的豆包元宝或者AI美颜的美图秀秀。
但AI最直接的帮助就是企业提效,提效了以后可以裁员,营收上不去我就降本,互联网公司都开始评估AI代码量,取代的就是程序员,也开始评估AI出图量,取代的就是UI设计师,企业非常乐意为AI付钱,特别是人工成本天价的欧美日韩市场。
微软的AI主要发力在B端的应用上确实收得到钱,但苹果的AI发力在手机上,目前还没有带来换机潮,消费者对AI的感知不明显,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没有动力去换机,苹果目前还没有因AI而收益。
所以,论护城河,苹果强于微软,论成长性,微软强于苹果。
最后我们看的就是价格,微软38倍市盈率,25年Q1营收+13%,净利润+18%,24年回购600亿美金,约占公司市值1.9%,分红总额约61.7亿美元,预计25年继续大规模回购;苹果32.8倍市盈率,25年Q1营收+4%,净利润+7%,24年回购1100亿美元,远高于往年900亿美元的常规额度,2025年3月,又追加了750亿美元的回购额度,25年预计分红率为16.47%,略高于2024年(16.21%)。
两家公司都有很好的股东回报意识,特别是苹果,考虑到资本开支更是如此(苹果商业模式的完美在于他资本开支很少,不像三大云服务商那样动不动就是1000亿美金资本开支),而微软虽然增长更快,但也早已经体现在了股价里(38倍市盈率 VS 32倍市盈率)。
最后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全球各地对平台垄断型公司的监管问题,苹果显然要比微软严峻,微软反而近几年都没有反垄断问题。虽然很多人担心苹果税从30%降到20%,会不会大幅度降低苹果的利润,我的答案是不会,如果你认真看条款以及你了解应用生态的话,看十年,苹果可能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就会得到修复,完美的商业模式就能够对冲这种风险,而且,这件事已经很久了,利空的因素已经部分体现在了股价里。
你问我买不买?我暂时都不买,22年的时候,苹果的市盈率只有22倍,近3年过去了,苹果的营收利润是没有多少增长的,年初市盈率去到了40倍,涨的全是情绪的波动,而非内在价值的增长。我只对25倍的苹果感兴趣。
美股的价格处于历史的最高位,在没有股灾的时候,闭眼买美股=股神,200倍市盈率的特斯拉他们敢买,各种高的离谱、没有未来盈利能力支撑的公司,他们都敢买,而且都得到了短暂的好结果,至少股价如此。
我不“炒”股,我只需要在伟大企业越来越赚钱的盈利增长中赚取合理的回报,所以,我还看不懂很多公司的价格,等他们跌到我的心理位置,我才会出手。
— 扫码下方微信加入微信会员群 —
微信会员群适合认可巴菲特、段永平价值投资理念的朋友加入,针对一些更深度的投资问题或者具体公司进行讨论,也可以直接私信我问题,888 元/年(已有400+人加入,3人因讨论投机被清退),送365/年星球会员(在下方,也可以先加星球确认内容对你有价值,再补差价加群)。扫码备注:群会员
【我的持仓】
1)阿里巴巴:69 买入,104已卖出,我不愿意为阿里的AI大饼买单。(阿里财报简评:100块的阿里是真价值,150块是为阿里云梦想买单)
2)腾讯:360 买入,内在价值预估在 700,仓位50%。
3)美团:150 买入,128块加部分仓,继续跌,后面继续加,内在价值预估在 250,仓位20%。
4)拼多多:115 买入,95 加仓,内在价值上限足够高,仓位30%。
*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为什么值得加入】
1)25年1月份我们判断:1月份的腾讯都没买的话,这么多年的互联网白干了
2)24年12月微信上线送礼物,我们看空微盟有赞:中国的股市真的魔幻,微信一个送礼物的功能,微盟一度涨了50%
3)此外,我长期看好美团与拼多多,静待花开:即便无人看好,依然加仓拼多多;1.2 万亿的美团真的被高估了吗?泡沫到底有多大?
4)还有,我长期看空京东、快手、蔚来、唯品会、有赞等:京东外卖别说突破100万单,突破500万单也没用;快手电商已死,只是余温尚存
— 扫码下面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会员 —
有问题咨询可以在星球里发帖提问,只回答付费会员的问题,新人立减66元。星球更新频次5-10条/天,已更新4500条帖子,100+精华帖,退款率不到1%(承诺3天无理由退款),已有850人加入。也可加我微信woshirey23咨询(备注:社群会员)
— 扫码下方微信加入线下交流群 —
我不是一个善于拒绝的人,但个人时间有限,因线下沟通的“生意模式”没有复制性,我的时间也没法“0 成本扩张”,因此在888/年的群之外增设8880/年的深度交流群:(备注:线下交流群)
【权益】
1)线下1 对 1交流或城市聚会:以北上广深杭为主,广州可以常约;
2)有问必回:群里的问题,除非不懂,要不然都会回;
3)8880/年的金额就是最好的门槛,愿意为价值付费的人,认知都不差;
4)限100人加入(目前15人报名),我尽可能做到让群友都互相认识,线下多聚,跨行业可以深度交流。
【门槛】
1、资产 500 万以上,可投资金数百万以上(持股截图审核通过);
2、5 年以上实盘投资经历,给我简单讲讲近 5 年复合回报率或高或低的原因,我试情况通过;
3、认知在线,理性客观,数据说话,不闲聊,只聊价值投资与潜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