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无图,大约2600字,预计需要8-10分钟阅读)
最近很多朋友都觉得消费,特别是新消费不太行了。好像前段时间被热炒、增长迅猛的新品牌,很多最近日子都不太好过。甚至像完美日记这些坐火箭上了市的公司,财报也不大好看。投资人好像也不怎么积极了。
“每个产品都值得被重做一遍”——这句话前段时间激励了很多想在新消费领域创业的人。现在在很多领域,产品都已经被重做一遍了,结果呢?新消费这波风口是不是已经过去了?
消费者手里的钱和欲望是消费市场终极驱动力。只要有一天消费者手里还有钱,还有没被满足的欲望,就有产品创新的机会。但如果只讲这个,就有点心灵鸡汤的意思。所以要具体来看哪些领域还有机会,有什么样的机会。
一个粗糙的判断标准:这个细分消费市场上的高端产品有没有被本土品牌占据。如果还没有,而且这个高端品的市场还不算太小,那么很可能还有机会。讲“很可能”是因为消费领域,很难有必然,每个领域都要深入仔细分析。有些是金矿,有些可能是深坑。
我举个例子,消费无人机,大疆是全球毫无疑问的王者。这个领域就很难有机会了。手机也是一样,虽然苹果依旧是高端的代名词,但华为基本上也做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甚至小米某些参数都能超过苹果,并没有质的差别,所以现在再想做一个高端本土手机品牌,也已经很难了。
但我们依旧在大量领域看到,本土品牌还没有进化充分。或者还在进化的过程中,明显的趋势已经形成。比方说汽车领域,虽然BBA还是高档车领域的王者,但国产的蔚小理,无论从产品体验、智能化程度,还是从定价上,向上“拱”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放到欧美市场, BBA同样受到特斯拉的冲击。最终,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豪华车品牌,这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我们现在如果自己创业,不大可能再去做无人机手机电动车,现在启动已经太晚了。但是这些行业,能给我们看到一些趋势。
哪些领域还有机会?
举个例子,功效护肤领域。虽然最近两年,国产品牌已经非常多,但大多数属于“平替”产品,多半用的都是市面上谁都能买的原料,利用双微、短视频的流量红利,利用廉价优势去争取市场。但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品牌上,和国外中高端品牌差距依旧很大。这个领域本土品牌如果还想升级,只有依靠技术带来的实际功效优势,给消费者更多可见的益处,才能在巨头林立的市场站稳脚跟。虽然难,但是有机会。
这几年我们自己也不断努力投入,不断把技术注入我们自己的高端功效护肤品牌,越做越有信心。
其实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可能会被做三遍,而不只是做一遍。
第一遍是外在的,我们可以管它叫“形式升级”或者“形态升级”。
比方说,这波消费创业里较早的黄太吉,营销包装做得非常棒,这叫“外在优势”,所以一开始势头很猛。但最后死在难吃上。对于任何食品,难吃都是原罪。那波其实还有一个类似的:西少爷,口味还不错,所以现在活得挺好。
现在消费者普遍对颜值比较看重,很多传统消费品,包装实在太差,所以有时候仅仅是包装上的升级,就可以火一波。
这里还有一个概念是:消费升级中的定价空间提升的机会。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提高,对价格的承受能力已经提升了。比方说一个螺丝刀,买三块钱还是八块钱,消费者其实是不敏感的。可能就是碰到哪个买哪个。或者觉得这个质量好,二十块钱也肯付。而大量的传统品牌,或者传统制造商,陷在价格竞争的传统思维里出不来。
这时候,一旦出现一个新的品牌,能给消费者一个明确的可感知的理由,有时候仅仅可能是好看,包装好,质感好,看起来质量更好,就能获得数倍的溢价,但是做到这些的成本,并不见得需要有数倍的提升,于是这个品牌就获得了超额溢价。
举个例子,儿童用品和儿童玩具,过去我们市场上有的是便宜货,但给孩子买个碗买个筷子,真的需要这么便宜么?不一定。消费者需要的是品质更好、颜值更高的产品,哪怕价格贵一点也无所谓。所以Babycare就迅速成了这个领域的隐形冠军。
第二遍是内在的,我们可以管它叫“品质升级”。就是不光外形,包装,内在的可感知的品质,同样提升了,甚至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或者具备自己鲜明的产品内在特色。
像小米从手机延伸出来的产品,就具备这些特征。虽然不见得在技术上有什么独创性和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品质感和综合体验上占据优势。其中一部分产品,在技术和内在质量上,相对于之前的产品也有质的提升。但谈不上有什么独有核心技术或者壁垒。
外在提升和内在提升,有时候会同时发生。或者说,某些领域还没有发生外观、包装的升级,在品质升级的时候,连同外观一起升级了。甚至在某些原本空白的领域,比方说无人机,大疆“一步登天”,这些情况都是存在的。
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型,参考看一下,每个领域处在哪个阶段。未来的空间会在哪些方向上。
比方说儿童玩具领域,最近给小朋友买遥控车,就深有感触。
现在玩具领域不少产品“便宜得毫无道理”,比方说一个四通道遥控四驱车,只要100块钱不到就能买到,但是颜值一般,做工粗糙,性能差强人意。如果我想找更好看一点,做工更好一点,性能更好一点的,对不起,很难找。
我猜想这是因为玩具大部分在东莞及周边制造,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起来的全球化生产基地,广东老板把“廉价”两个字写在精神里,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降低成本,但是一旦需要去做质量更好,价格更高的产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不敢、也不知道怎么做。
四驱车这个品类里有非常高端的产品,比方说TRAXXAS,一台车四五千起。而国产的,四五百就算高端了,通常就是一两百。两百和四五千之间,这么大个空档,在品质、可玩性、性能上创新,一定会有机会。
再比方两轮摩托车领域,过去高端车有哈雷、川崎、本田、铃木,还有凯旋、杜卡迪这些小众高端车。而国产车就只有很便宜的低端车。主要卖低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给人做工具车。最近这三五年,国产车的排量越做越大,外形越做越好看。我们的产品依旧在不断升级的路上。
第三遍是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上的。
不见得每个品类都能够走到这个阶段。有些品类属于天然的低技术品类。那最后也不见得没有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也有可能会在供应链端。或者干脆停在第二阶段,都有可能。
中国最终,会有一批产品,能够把自己做成高端、高溢价产品。就像华为或者大疆。或者类似于日本的路子,本土高端品牌和进口高端品牌平分秋色。这些变化在功能、技术驱动的领域更有可能发生。
在文化品牌领域,因为年轻人对国潮文化越来越认同,慢慢也会有本土的高端服饰品牌、文化品牌,这些都是随着国力增强,慢慢会发生的事情。
所以问题只是:在哪些领域,在未来若干年会有高端的机会,甚至像玩具一样,还会有低端升级中端的机会,以及如何做出来。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