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漏做了这件事,改变命运之线
原创
邓新华
只给少数人看
这个故事,我讲过很多次。每次看到汇率有大的变动,我就想起这个故事。今天,再讲一次。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国企改革+入世,大大助推了中国经济一段如梦似幻的繁荣期到来。这两件大事,对中老百姓来说,太重要了。
但,此时却漏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乘入世之风,激荡沧溟,一鼓作气实现汇率由市场决定。
一
为什么没搞汇率改革?当然是担心国际游资的冲击,担心金融战。
其实入世之前,许多人也担心,入世后,外国商品会不会把中国产业冲得七零八落?入世,是要下极大的决心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入世后,原以为会受到冲击的产业,如纺织、汽车等,反倒发展更好了。
既然入世这么大的决心都下了,为何不顺势下汇率也交给市场决定的决心呢?
看起来,只是没做汇率这一项改革,但其实,这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二十多年。到今天,央行依然在为这个问题困扰。而我们普通人,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二
当年,人民币持续多年低估。
这样做的的结果,是央行购进的外汇迅猛增加。
2001年,外汇储备2121亿美元。
2003年,外汇储备4032亿美元。
2005年,外汇储备8188亿美元。
2007年,外汇储备15282亿美元。
……
你看,大致上是每两年外汇储备翻一倍。
央行购进外汇,就得释放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那一段时间恰好是格林斯潘大放水,这就是
被动输入国外的通货膨胀
。
当时,本来经济就在发展,城市化蓬蓬勃勃,房价有上涨动力。
再加上外汇储备猛增使得人民币供给大增,房价上涨的速度快得吓人。
房价上涨,大众非常有怨言,就要求调控房价。
2003年第一次用行政手段调控房价,引起了财经界的轩然大波。
中国的房地产,不是好不容易从公房分配制度,转变成市场化的房地产体系,怎么能够用行政手段干预价格呢?
是的,那个时代,财经界对于行政干预是非常敏感的。因为,大家尝到了市场化的甜头,不希望看到计划思维的回潮。
当时叫喊行政干预最高声的易宪容、牛刀,被财经界当傻子看待。
一个电视节目上,主持人问一个市长:“你们那个城市房价上涨迅速,你怎么看?”
市长回答:“价格是市场的事,市长不应该管。”
如今回头看这样的回答,是不是像隔世的一场梦?
三
房价上涨这么快,难道就不应该抑制一下?
当然应该抑制房价上涨。
但应该用市场化的办法。例如,土地、汇率等市场化。
让人民币汇率交给市场决定,央行不再购买外汇,也就不再被动引入通货膨胀,房价上涨的速度自然就得到抑制了。
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不,不止一举两得,而是一举多得。很多经济关系,会因为汇率理顺而理顺。
四
房价上涨和生活息息相关,最容易触动大众的神经,改变大众的心态。大众并不知道人民币低估推动了房价上涨。他们认为是开发商、炒房客把房价推高的。于是他们呼吁行政调控房价。
2003年第一次用行政手段调控房价,还能引起轩然大波,但之后,就越来越顺溜了。
从此,中国人和房价上涨斗了二十多年,其实,如果2001年汇率
顺势
市场化了,这一切可能就不会发生。
房地产只是引子,社会心态的改变是全方位的。
易宪容、牛刀销声匿迹了,但,财经界已经遍地是易宪容、牛刀了。
如果当年做了汇率改革,房价没有过快上涨,人们就不会那么急迫地呼吁行政调控,多给几年时间来证明市场的伟大力量,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或许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有个哲人说:“人总是在反抗命运的路口,迎头遇见命运。”这句话,适合汇率的故事。
五
到了2010年代,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还是升了,升到了6时代。央行最终也得接受均衡的力量。从那以后,房价上涨的货币因素,从输入通胀变成自生增发。
最近,有些人甚至预测,几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跌破8:1。
我认为这事发生的概率并不大。因为,一旦美国经济数据难看点,美联储放水可是毫不犹豫,到时候人民币有可能重回6时代。
但眼下,究竟是保汇率,还是刺激经济,这个两难选择已经摆在央行面前。
前些天,人民币离岸汇率已经逼近7.4:1。央行宣布暂停买进国债,在离岸市场发央票,这些动作显然都是为了保汇率,但同时也紧了货币,和刺激经济的政策方向不符。
在央行那里,保汇率比刺激经济更加重要?
二十多年前是不愿升值,现在是不愿贬值。
或许,可以换个思路?
可不可以志向更大点,追求人民币变成全球最硬的法币。
大力向市场放权,促使经济基本面快速好转,如此,人民币自然没有贬值压力,反倒还会升值,并更加被国际市场所接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只给少数人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