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是之
前几天转载老古的文章,评论区炸锅,有破口大骂的,也有愤而取关的。
说实话多少有些意外,本以为比较清晰的一个问题,没想到大家对贸易战的分歧竟然这么大。
所以,还是有必要再梳理一下这个问题。
简单来说,老古的观点是,自由贸易就是自由贸易,零关税才是真的自由贸易,不需要其他附加条件。
征关税本身正义性就存疑,更不要说加征关税了,而且特朗普扬言要对中国加征的是60%的高额关税,完全是政客的胡作非为,同时伤害了中美两国民众的利益。
反对的朋友,以我截图中高赞的留言为代表。
奥派确实不支持加关税,不过特朗普遇到的问题又不只有经济问题。
对使用奴工的国家征收关税,是维护自由市场公平的必要手段。
公平前提下的自由贸易政策,而非不设限的自由贸易。西部大开发时期美国人之所以排华,就在于华工愿意接受比白人低的多的议价。
看上去好像都有些道理,那么这个问题该怎么来切入和分析呢?
在进入我的分析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介绍一个基本事实。
总体上来看,2013年我们和美国的贸易总额是6645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1.2%,是排名第一的国家。
这么看还不够具象,我们看下亚马逊的数据。
在亚马逊卖家数量排名前20的城市中,中国城市占据了14个席位,超过三分之二。
其中,深圳的亚马逊卖家数量高居榜首,达到了10.26万,远超其他所有城市,是纽约和布鲁克林加起来的6倍多。
此外,中国的卖家总数在全球前20大城市中达到了23.2万,而美国卖家的数量仅为5.8万,中国卖家是美国卖家的4倍。
而且你想在亚马逊开店的,绝大多数都是民企和民用产品。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说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民间贸易已经是水乳交融了。
很明显,加征关税最先受到影响和波及的,就是这些人,最最普通的民营企业和民间商人。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川普二进宫后,中国外贸人“抢光了去越南的机票”》(今天次条),机票是不是真抢光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就是那批直接受到影响的人。
先了解这些基本事实,也可以说是共识,我们才好做进一步分析,求同存异。
虽然老朋友可能对奥派经济学的几个特点比较熟悉了,但是照顾到很多新朋友未必知晓,所以还是有必要简单一说。
首先,我们要明白,经济学是科学,是探讨目的和手段、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科学。
它不是施政纲领,有些口语化的表达,比如说米莱很奥派,并不是说米莱在实施奥派的政策,而是米莱的政策符合奥派的科学观念。
所以第二,作为科学,需要坚持最起码的逻辑一致性。
这个逻辑一致性,我之前说过,要求理论跨越人种、国家、时间和空间而成立,而不是轻易就搬出国情特殊论,或者民族特殊性等等来否定经济学的理论。
那么第三,一个理论要怎么才能做到这种跨越人种、国家和时空的逻辑一致性?
那就需要它是一个抽象的理论,也就是抽离了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而且还都成立的理论。
这种理论形式在奥地利学派,称之为纯粹形式逻辑演绎体系。
第四,这种抽象的理论体系怎么落地呢?
很简单,我们在理论中讨论的是张三和李四,张三和李四之间的自由贸易会创造更多财富。
这个张三和李四可以是任何人,这就是抽象的理论表达。
现实中,中国的张小明和美国的Tom自由贸易,也一定会创造更多财富。
这就是理论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奥派经济学的理论,不是在构建模型,而是尽可能还原这种交易的本质。
第五,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这个老朋友都熟悉,能够行动的只有个人,集体组织的确存在,但它是达成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但集体没有意志,不能成为行动的主体。
第六,经济学是在分析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对于目的本身,也就是动机问题,经济学不去过问。
不是不想过问,而是无从过问,这是经济学的边界问题,因为目的本身和动机问题,那是别人内心世界的活动,外人无从探知。
米塞斯用一句话来划界:“心理学的终点,就是经济学的起点。”
我很多文章都写过,想要好好讨论问题,首先要摒弃情绪的干扰,然后才能求同存异。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在有分歧的地方可以停下来。
如果在有分歧的地方停不下来,又继续在分歧的路上继续分歧,一定会越理越乱,最后互骂SB收场。
比如我前面介绍的奥派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几个基本特征,如果你不同意,那么我们在方法论上就有分歧。
那么在方法论上的分歧没有形成共识之前,继续讨论恐怕不会产生有价值的结果。
比如前几天有位朋友从奥派转向了凯恩斯主义,这就很难再产生有价值的讨论了。
而如果你对我前面介绍的方法论也能形成共识,那么我们进入关于加征关税和贸易战的分析。
我先抛出一个逻辑一致性的问题,很多人支持特朗普加征关税,很可能那是因为他是美国总统,而美国一直是自由国家的代表,一直是带有光环的。
如果提出要给中国加征关税的不是美国,不是特朗普,而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比如菲律宾、越南,或者说是日本、韩国呢?
同样的加征关税行为,支持特朗普的人还会支持这些小国吗?
再比如,我关于阿根廷的文章和视频,有很多人即便是不喜欢米莱,也留言说感谢米莱降低了关税,让他吃上了更便宜更好吃的牛肉。
很明显,他是降低关税的受益者,那么他有没有可能支持特朗普加征关税呢?有可能。
我其实想说的是,支持特朗普加征关税的人,会不会在某些时候作为降低关税的受益者时,才会悄悄承认,还是降低关税好啊。
这些都是逻辑一致性的问题,还有进一步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问题。
前面介绍事实部分,在美国亚马逊上,中国城市开店数量第一。
也就是,以亚马逊为例,民间贸易往来都是普通人和普通人之间的交易。
中国的张三把一个产品卖给美国的Tom,这事好事啊,没有任何人受到伤害。
从普通的人角度来看,很显然关税越低越好,没有贸易战最好。
但是当特朗普和美国在中间插一脚的时候,他可以找出各种理由来增加关税,比如他说要解决贸易不公平的问题,再比如他说要把企业带回美国,甚至国家安全的问题也是理由。
总之,他可以拿出很多理由来。
但是,问题的本质在于,特朗普代表的是美国政府,背后是美国政府的暴力机构。
普通人之间的交易,买卖不成仁义还在呢。
美国政府要收税,你不交的后果,那就是暴力机构的出动。
很显然,加征关税在逻辑上没有合法性。但恰恰是这种行为,有很多人愿意站出来表示支持。
这种支持背后的情绪原因,我表示可以理解,但逻辑上却很难说服我去接受。
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多支持特朗普加征关税的人,都在以美好的愿望来揣测特朗普的动机,但特朗普的真实动机是什么,谁知道呢?
比如有朋友说这维护自由市场公平的必要手段,问题是特朗普有这么想吗?
我们总不能用一个假想的、揣测的美好动机,来论证其行为的合法性吧?
更何况,目的正义性,本身也不能用来证明过程的合法性。
中国的张三把一个产品卖给美国的Tom,Tom 会询问张三有没有剥削工人,有没有低价倾销,有没有污染环境吗?大概率没有吧?
为什么我们可以说大概率没有,因为我们自己作为一般消费者,买东西的时候,谁会去关心生产环节的那些细节问题?
我们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和价格,最关心的是好不好用。
要知道,现在耐克、阿迪、彪马、ZARA,很多服装品牌和电子产品都在越南生产,为什么?
一大原因就是因为,那边的人工成本更低,还免征进口关税。
那位朋友留言说,“对使用奴工的国家征收关税,是维护自由市场公平的必要手段。”
我倒是很想知道,这位朋友说的这么坚定,那么他在买耐克、阿迪的衣服鞋子时,会不会主动要求提高关税,以维护自由市场的公平?
还有那位朋友说:
西部大开发时期美国人之所以排华,就在于华工愿意接受比白人低的多的议价。
但是这里的问题是,第一,排华本身就是错的,美国人自己都认错了。
第二,华人愿意接受更低的价格,这难道也有错吗?连接受低价的权利都不能有吗?
放在今天就是,越南之所以能够吸引很多跨国企业去投资,就是因为那里的人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这难道也是错的吗?自愿接受更低的工资什么时候也成了错的?
有个朋友说了一个事实,歌尔,就是给苹果代工生产耳机的歌尔,附近原来是热闹的街道,现在店面全空了。为什么?因为现在他们也把主体搬到了越南,
前面还有朋友认为,“奥派确实不支持加关税,不过特朗普遇到的问题又不只有经济问题。”
我们什么时候要为特朗普考虑了?作为普通消费者,难道最应该考虑的利益,不是自己的利益吗?
中国那么多在和美国做生意的普通人,凭什么要为特朗普的政治考虑来买单?
奥地利学派支持的是,从最普通的消费者个人出发,看不到特朗普加征关税的正义性。
所以我说,面对贸易战,我们是不是该多为自己想想?也多为那些在生产、贸易一线的普通人想想?
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理性交流。
被情绪支配、出言不逊的朋友,慢走不送。
2024年11月10日
——————
延伸阅读:围观美国大选,早就应该祛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