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鼓吹免费医疗的教授李玲,最近接受凤凰卫视吴小莉的采访,又开始谈她的免费医疗宏伟规划。
老师经常教导我,我们研习经济学的,崇尚理性,讲求逻辑,要用经济学理论对那些信口雌黄的观点进行批判,不要带情绪。但是原谅我道行太浅,实在还是忍不住要说一句,看到这俩老女人,就严重生理不适,从这个视频的第一秒开始,就恶心不止。
这段采访的主题是医保为什么出现缺口了,社科院说在2026年,清华的测算说最近就要出现缺口。
李玲巴拉巴拉给出了自己的“高见”:第一是由于医疗过度。不该做的检查做了,不该动的手术动了,不该吃的药吃了。第二是老龄化。
问题问得就非常蠢,回答则更蠢。这就像两个人煞有介事地坐在那里分析一堆屎到底有多臭一样,那装腔作势的样子实在是滑稽。看来看去,不是人们不该吃的药吃了,而是李玲该吃的药没吃就跑出来了。
医保资金为什么出现缺口?
因为医保制度就是大锅饭模式。大家都被强制性地往进交,然后都在这一锅饭里面舀,你的支付与你的获得并不对应,谁都想多舀一点,不舀白不舀,所以没有缺口才怪。
跟公社是一模一样的模式。大家都去上工,然后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由自己支配,而是由别人分配,都在磨洋工,谁都还想在里面薅羊毛,所以最终就饿死了。
因此这就是个产权不明的“公地悲剧”,不改变这种大锅饭模式,在医疗领域搞产权明晰化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就是无解的,是必然的会有缺口并且走向破产的。
作为一种公社模式,其题中之意就是必然意味着转移支付,即再分配。这就是年轻人向老年人的财富转移,健康者向不健康者的财富转移,农村向城市的财富转移,苦逼的劳动者向那些享受免费医疗的人的转移。城市里辛勤的劳动者把钱交进去,没有养自己在农村的父母,却养了一帮精神亢奋精力过剩在医院里调养得红光满面的跳广场舞的。这是不道德的安排。
这种俾斯麦式的保障制度同时也是“庞氏骗局”。因为社保制度就是“现收现支”模式,从你这里收进来的钱,转手就给住院的人花了,而不是存在那里的。因此你未来能享受多少保障,并不取决于你过去和现在交进去多少,而取决于未来还有没有人往进交。
以上,就是医保以及所有社保制度的本质。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过往的教训如此深刻和惨痛,可是偌大的中国,居然就没有一个知名的专家教授敢于说出这个简单的常识,出来的全是李玲这样侮辱人的智商的。
社会观念,就是被这些人带坏的。人们居然就忘记了一个常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人类社会去文明化的进程,就是这样开启的。我们不再崇尚自我奋斗和自我负责,而是一切依靠国家,将手伸进别人的口袋,这就是一个动物丛林,一场比拼谁抢得更多的相互劫掠的野蛮游戏。
如果没有观念上的根本转变,不实施医疗市场化的改革,这种大锅饭必然出现的就是李玲说的“不该做的检查做了,不该动的手术动了,不该吃的药吃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修修补补的办法,当然就是把检查、手术、药都砍下来,也就是医保控费。
比如李玲说的DRG,即按病种核定,给医院付费。这就是说,这个病,你一共只能花这么多医保资金。
让我们直截了当地按照公社模式指出这种操作的本质:它就是医疗领域的“粮票”——凭票供应制。
于是就会出现荒诞的一幕:上海医生抱怨说他干了一个月,做了若干手术,结果钱花超了,奖金被扣了,“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许多地方出现的情况是,某种慢性和严重疾病,明明15天治不好,但是按照费用核定标准,你就只能住15天,因此那些患者住满15天后就转院,辗转来到另一家医院,开启另一个15天的进程。
这就是李玲在采访中说的“把医生都变成了会计”的原因所在。我得算账啊,这个病医保一共就只报销这么多,花超了要扣我钱,所以必须把你赶出去。
它带来的另一个相反效果就是,这个病明明不用花这么多钱,住这么长院,但是既然有医保报销,或者为了把核定的数额用完,那就多开检查、多开药、多住院。
这种模式对医院和患者起到了双重的激励作用:激励患者多看病、小病大看,激励医生多开检查多开药。因为,对于患者来说,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对于医院和医生来说,得把医保资金搞到手。
一来回下来,医保就有缺口了,快破产了。
患者你抱怨排长队人满为患吗?可是大锅饭、免费的必然结果就是这样,苏联和罗斯福时期的美国排队买面包,就是如此,因为没有了价格,刺激了需求,却不允许增加市场化的供给,结果只能排队和凭票供应,或者,凭关系供应。
你抱怨服务质量太差吗?可是谁给钱谁就是爷,在市场上,生产者要服从消费者的指令,消费者就是爷;但是到了医保制度下,消灭了消费者主权,这时候付钱的是谁呢?是国家(的医保资金),也就是说,医院和医生这时候的“消费者”,是政府。那既然消费者就不是你,你又不能通过金钱投票的方式将我淘汰,我为什么要给你好脸色?
你指望一个“公社”,能给你像现在市场上这样的大鱼大肉的生活,能像民营企业一样一口一个“亲”地叫你,那不是做梦吗?既要又要,没有的事。我们不是生活在天堂中,任何行动都必然受到稀缺性的制约。
所以公有化的必然结果,就是越来越差的服务和越来越高的价格(只不过不由自己支付),以及越来越多的折腾和越来越多的卑躬屈膝。
医院和医保在博弈,医生垄断了信息源,这个病种到底是什么,就是医生定的。(现行体制下)不论采取什么办法,都解决解决不了医保缺口问题。
明明是“医疗公社”制度造成的问题,她却将矛头对准了医生的道德问题——医生怎么这么贪得无厌,患者怎么如此不懂节制和礼让,都在挖社会主义墙角——到底是蠢还是坏?
如果在自由市场上,医生的服务跟任何行业一模一样,他只会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地降低价格,才能吸引客户,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哪里会有多检查多开药多住院现象?对消费者稍有怠慢,他就流失客户;提高价格,边际购买者就退出,他就利润下降。自由交换双方受益,哪里存在什么骗钱问题?正是一个公社化的制度,谁不薅羊毛谁就傻,造成了所有人的道德败坏。
如果在自由市场上,会有排长队吗?不会的。医院看到人排长队,立即会扩大规模增加人力,其他投资者看到有利可图马上就会把资本转移过来,供需矛盾快速缓解。市场机制会将人们变得更加专业、高效和友善,需要谁像个道德标兵一样教育人们吗?不需要。
说医生垄断信息源,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任何一个职业,都有自己独占的信息源,医生经过几十年的专业训练,知道了疾病的机理和治疗办法,这正是他的职业价值所在。你怎么不说一个水电工垄断了信息源呢?他比我们有更多的水电知识,那正是他的比较优势,是他参与市场服务他人,交换合作的必备技能。
同样的对比是,在自由市场上,商家会像个“暴露狂”一样千方百计披露信息给消费者,他们会把商品切成横切面让你看他的做工,把衣服直接拆开让你看里面的填充物,不断地披露他的产品的参数、性能和优势。市场经济,就是不断地推进信息流通的机制。只有计划经济,才是我就不告诉你,你爱买不买。
说到最后,李玲又使出了她的杀手锏:“这是制度设计上的问题。医改是改政府,卫健委改不了,各级政府要主导,医院要回归公益性,还我们医院和医生一个清朗的天空和土壤。”
我就想送她一个二字套餐!
在她看来,权力还是不够集中,上收的还不够彻底,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政府要多办医疗机构,不要控费,让患者都看病容易并便宜,让医生都想怎么开单子怎么开。在她眼里,只要政府把一切都包起来了,天空就清朗了,这是包治百病的办法。
我们只想问:国家到底生产不生产财富?人对健康的需求有没有定数?
办更多的公立医疗机构、让所有人看病容易、让医生可以不像个会计那样开单子,成本是什么?就是要把社会中的资本抽离50%、你的工资再拿出来50%缴税,才可能实现,这意味着更大规模的转移支付和所有人变穷、更多的人失业,这个账到底要不要算?
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什么要让别人给我们付费还理直气壮?李玲你要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为什么不自己掏钱,而要从别人口袋里拿?
那些指责无政资是乌托邦的人,你们知道无政资是什么意思吗?说白了就是纯市场经济,一切都依靠市场,一切都自我奋斗自我负责,它从来不承诺你会得到什么。那么,李玲承诺你们一个天上掉馅饼的世界,到底谁是乌托邦?
大概,只有当人们体会到李玲式免费医疗的繁文缛节、难以忍受的折磨时,并且会像个巨兽一样无休止地吞噬资本让所有人生活变差时;只有控费控到跟加拿大欧洲和香港一样,看一个病要等半年,在民营医院花1000块就能治的病,到公立医院花了1万,给你报销了6000,自费4000的时候;只有当人们发现市场化的医疗并不会把人吃掉——就像市场化的饭店并不会给人下毒——时,人们可能才会有所反思,才会寻求变革,才知道我们在走公社的老路。
而理论和经验早已告诉我们,此路不通。人们若是稍有经济学常识,原本不用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